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导言:何以学历史?1.什么是历史?歷·厤、厯、曆·《说文》:歷,过也,从止,厤声。1、经历。“既历三纪,世变风移”。2、越过,跨越。“径庭历阶”。3、行。“横历天下”。4、尽、遍。“历告尔百姓”。曆·《大戴礼记》:“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曆”。史(史、事、吏本为一字)·《说文解字》:“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王者身边担任星历、卜筮、记事的文职官员,如太史、内史。·《礼记·玉藻》:“(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指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2.为什么要学历史(《国史概要》)?以史为鉴。读史可以明智。弗兰西斯·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第1讲史前史与传说时代我们从哪里来?――人的起源《旧约圣经·创世记》有“上帝造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凡五日,第六日乃照已像,抟土为人,名曰亚当,后取亚当之肋骨变为妇人,名曰夏娃,现在世界上的一切人类都是亚当夏娃的子孙后代。”《太平御览》和《风俗演义》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氏,女娲抟土作人,剧务力,不暇忙,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进化论1859年英国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进化说,1871年在《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指出,人类起源于动物,是从灭绝的古猿进化而来的.1876年,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劳动的作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手足分化和直立行走,标志着人最初从猿分化出来,开始制造工具以及火的使用,是人、猿最终分化的标志。遗传学:“单一起源论”--“夏娃理论”:所有的现代人,来自东非。中国人带有非洲人特有的一些基因,因此,中国人来自非洲;中国南方人群的基因多态性明显高于北方人群,早期人类从南方进入中国(约6万年至1.8万年之前),再向北方扩散。考古学:“多区起源论”。据遗址,中国土著文明没有出现中断;人类学家确认中国土著原始人在体质上与非洲人不同;遗址数量和规模,北方明显大于南方,集中于东面,西北没有。原始社会的几种时代划分原始社会的几种时代划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尧、舜、禹时代“禅让”“天下为家”,“小康之世”——禹传启(夏朝的建立)血缘——地缘第2讲夏与商——历史时期的开端“史前史”与“历史时期”的区分?什么是“史前史”?什么是“历史时期”?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史前时期与历史时期的区分标志。最古的“四大文明”?埃及文明、美素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耒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庄子·天下》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吕氏春秋·古乐》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左传·昭公元年》1923年,在古史辨运动草创时期,这一运动的主将顾颉刚先生根据《说文》“禹,虫也,”猜测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禹是蜥蜴”。一、夏(前21~17世纪)朝代王年代(公元前)年数夏禹2070——1600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二、商:辉煌的青铜时代(BC1600——BC1046)《吕氏春秋》:“尽有夏商之民,尽有夏商之地,尽有夏商之财。”《战国策》:“古之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迁都的原因:(1)汉代学者:去奢行俭。(2)近代王国维:躲避河患。(3)邹衡:为了对付北方的敌人。(4)傅筑夫:地力衰减,换新地。(5)李民:贵族与平民斗争的结果。(6)徐喜辰:争夺商王的继承权。文献中关于“商”的一些记载《史记·殷本纪》:“殷契母简狄,有娀氏之女……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将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尚书序》:“自契至成汤八迁。”张衡《西京赋》:“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古本《竹书纪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商代青铜文化《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青铜时代最大的特征,在于青铜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离不开的。换言之,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张光直商代青铜文化商代青铜文化国家结构:内外服制“内服”是商朝国家的中心地区,即“王畿”,由商王直接治理。在商朝的中后期,这个地区大致位于安阳至淇县一线,西南至沁阳。其最大范围可能包括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一些地区。“外服”是商朝国家的外围地区,即“四土”,属于各类地方势力管辖。从考古学对商文化分布的研究看,商朝国家控制的整个地区十分广阔,可能东至大海,西至陕西西部,南跨长江湖南和江西,北抵山西中部,东北到辽宁,西南至四川。各地方势力与中央之关系因时因地千差万别。内服残酷的人殉和人祭制度人殉——商代的奴隶,不仅要从事各种劳役,而且可以任意遭杀戮,甚至用以殉葬或祭祀祖先,其数量很大。人祭——殷墟还发现有很多人祭的遗迹,在一批排葬坑及散葬坑中,有被杀的无头人骨架及人头骨。卜辞中亦有大量杀人祭祀的记载,其中最多一次杀祭者达五百人。殷墟祭祀坑位于河南安阳殷墟王陵东区,共有祭祀坑191座,占地面积几万平方米;坑内总共埋有人骨1000多具。人祭坑反映出了当时商代杀死奴隶进行祖先祭祀制度的盛行。商纣王(帝辛)的暴戾?《史记》卷3《殷本纪》:“好酒淫乐,嬖于妇人。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第3讲西周与春秋1.西周?东周?周?2.西周与东周的区别?周王居于西方的都城宗周,故称西周。周平王迁都于东面的成周,历史称其为东周。西周时期周天子为名符其实的天下共主,东周时期周天子徒具虚名。3.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4.春秋?(BC770—BC476),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5.战国?(BC475—BC221),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2.周公摄政与西周制度文化汉伏胜《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宗法制度三要素:1.父家长制;2.一夫一妻多妾制;3.嫡长子继承制西周礼乐文明封邦建国封建制《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分封模式诸侯诸侯诸侯诸侯天子诸侯诸侯诸侯诸侯大夫大夫大夫大夫诸侯大夫大夫大夫大夫周王,“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诸侯,“封国”,“国君”大夫,“采邑”,“家君”西周礼乐文明周公制礼作乐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礼聘礼朝礼飨礼射礼祭礼丧礼婚礼冠礼八礼《礼记·坊记》:“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礼:维持秩序,其本质为“差异”。乐:安定人心,强调“和谐”。周人创立了四大制度:——封建、宗法、井田、礼乐。封建是政治制度;宗法是社会制度;井田是经济制度;礼乐是文化制度。春秋五霸铁器时代老子与孔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删定“六经”,成儒家经典。孔子的成就孔子的评价“中国传统,秦汉以下没有像样的贵族,但孔家却象贵族,而且是永不衰落的贵族。他们家,历朝历代,都受到礼遇,不但一般人比不了,连皇帝也没这个福气。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孔子)提倡的儒学传授和士文化后来被统治者接受,融入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成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两千多年不改,孔子是这一文化的象征。”——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第4讲从战国到秦一统春秋与战国的区别?春秋称霸战国兼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士”的崛起“大变革”1.战国——各国的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法经》,中国第一部系统法典。赵国—公仲连—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秦-商鞅变法第一次变法(BC356):a.加强法制,实行连坐法。b.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制。C.奖励垦荒,重农抑商。第二次变法(BC350):a.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b.地方行政机构——县;c.迁都,由雍——咸阳;d.统一度量衡;e.发展小农经济。2.战国——合纵连横4.秦帝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BC221年,当秦王政在位的第二十六年,也就是他三十九岁那一年,六国尽灭,完成了统一大业。皇帝制度◇“三皇”、“五帝”中“皇”与“帝”结合,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承。◇皇帝之“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皇帝自称“朕”。◇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与皇帝地位相应的祭典和封禅大典。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峄山刻辞:“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废分封、行郡县“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帝制之创建确立中央、地方制度中央的三公和诸卿制度地方的郡县二级制度奠定了秦以后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秦文官俑严格的户籍制度和法律制度始皇三十一年(BC216)“使黔首自实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军事制度秦代的兵役制度,男子爵在“不更”以下,年龄在傅籍以上,一生中随时皆有被征兵的可能性。秦国的军队分直属中央的军队与地方武装两部分。秦国的军队是步兵和车、骑兵的混合编队,其中步兵是主要兵种。1.楚汉之争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两汉?前汉与后汉(时间顺序)西汉与东汉(都城位置)王莽的新朝(两汉之间)第五讲2.从无为到全盛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挽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汉初布衣将相之局》从无为到全盛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汉书》卷三○《艺文志》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
本文标题:国史概要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34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