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青岛版 五年级环境教育备课 表格式
1课题1、枫叶红了目标1.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环境、关注自然变化,主动探讨环境变化的原因的良好生活习惯。2.了解植物生长变化规律与季节气候的关系。3.初步学习不同的探究自然规律的方法。重难点探究自然规律的方法。教法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备注生活在线:1.欣赏秋天的美景或描写秋天的美文,让学生为秋天而赞叹,产生走进秋天的欲望。2.提出探究主题:枫叶为什么在秋天会变红?追根求源:1.探究枫叶变红的原因(1)学生猜想枫叶标红的原因。(2)明确探究方法:怎样才能知道枫叶为什么变红?用什么方法去研究那?(3)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枫叶变红的原因。(4)谈论交流:全班谈论、小组谈论(5)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风也变红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最后总要的是气候变化的原因。2.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1)了解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注意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与记录,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比如:二十四节气歌。(2)交流关于二十四节气歌的认识,充分感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敏与智慧。2(3)小组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4)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看调查报告。环保在行动:1.感受现代科技,古代劳动人民只能因时因地的种植作物,农业生产条件受到制约,而今天我们在现在科技的帮助下,取得较大的突破和进步。2.问题:你能列举哪些人们应对恶劣环境的措施?3.学生举例:A修建水库B太空种子C杂交水稻D植物克隆E人工降雨绿色延长线考察一种常见作物的生长时令并亲自种植,如秋分时节种植大蒜,谷雨时节种花生等。板书设计教后反思3课题2大雁南飞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不懂性质和程度的影响,增加忧患意识,对影响环境的行为采取审慎的态度,重视维护不同物种的生活环境,关爱自然,尊重生命。2.了解人类行为对环境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3.探究动物大规模迁徙的原因。重难点调查本地区破坏环境的行为有哪些?教法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备注生活在线引导学生谈谈一些动物在秋天的异常行为,如:大雁南飞,白鹭南迁,松树收藏松果,灰熊大量进食等。加强学生对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认识。追根求源1.提出探究主题:动物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家园?2.学生得出一下原因:温度的原因,食物的原因,生活习性3.教师适时归纳引导,总结他们都是为了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如大雁南飞是为了去温暖的南方寻求丰富的食物。可见动物对环境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某个地方的环境不适应它们生活了,它们就会选择逃避或消失。环保在行动1.启发学生思考:为了保护动物,给它们营造一4个温馨的家园,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做?2.谈论交流,概括总结保护环境,不污染水源,集中处理垃圾,不排放废气,不伤害动物,植树造林,拒接使用一次性筷子。激发学生将想法落实到行动上。3.展示一些保护环境带来了良好效应的事例例如昔日污浊的莱芜汶河经过长期不懈的治理,今天变成了:鱼翔浅底,白鹭齐飞的美好画卷,昔日消失的毛刀鱼又回到了微山湖的怀抱。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把这种好的现象永远的保持下去。绿色延长线1.学生分组调查不同地点动物的变化情况。2.通过分析调查,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5板书设计大雁南飞教后反思课题3疯长的水葫芦目标1.意识到生物入侵对环境的破坏作用,能为防止生物入侵贡献自己的力量。2.知道生物入侵的危害,知道治理的办法。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生物入侵的信息,并能分析当地生物入侵的情况。重难点调查有没有生物入侵的现象,是怎么治理的?教法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备注生活在线1.了解水葫芦:展示水葫芦以及水葫芦造成危害的图片。阅读相关资料,让学生认清水葫芦的认识面貌。2.引发学生讨论:水葫芦引入我国后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进入本节课主题。6追根求源1.什么是生物入侵?(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生物入侵的资料。通过展示生物入侵的事例,让学生提高对生物入侵的认识。(2)明确生物入侵的概念。2.了解生物入侵的危害。(1)提出问题:生物入侵有什么危害那?(2)通过分组汇报交流的方式了解生物入侵的危害。(3)师生共同总结,可以从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对生物的影响和对经济的影响方面来说。3.探究不速之客是怎么来的?(1)通过教科书的提示和搜集的资料了解生物入侵的途径。(2)讨论防止生物入侵的方法,环保在行动1.引导学生提出治理生物入侵的措施。(1)小组讨论如何治理这些不速之客。(2)交流治理生物入侵的各种办法。绿色延长线1.建议学生先从自身做起,调查当地生物入侵的现象,了解当地人们治理生物入侵的措施,进行一项长期的治理观察活动,为彻底治理当地的生物入侵提出更好的办法。7板书设计疯长的水葫芦教后反思课题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目标1、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2、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3、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重难点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教法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播放MP4下载歌曲: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傣族孔雀舞曲、梦里水乡部分开头和中间。(学生比较熟悉)8师:这些歌曲歌唱的是哪些地方?生答。师:你从歌曲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生:思念、热爱、赞美家乡…师小结:这些歌曲虽然歌唱的是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但都表达了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引入)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壮丽多姿的山河,下面我们将随着本课一同欣赏祖国的几处风景及民俗。(一)自主学习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填写学案第一题,补充表格。(见附页学案)自读课文,边读边写,同桌合作。师提出要求:(1)边读边填写,同桌合作,可以1人找,一人填写(2)注意画斜线格不填(3)如遇难题,组内讨论。(二)合作交流小组学生汇报:(师:请同学们把表格内容读一读,谁愿意读。)1、生一行一行汇报。生个别依次汇报四个地区的填写情况。2、“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傣族风情”、“江南水乡”师板书(1)师生共同订正部分:(师:有谁的意见不一样,请在补充订正一下好吗?)生1:“黄土高原”气候环境不会填写。生2:覆盖厚厚的黄土层,气候干燥。师:你是怎样知道的?生2:“看课本插图。”9(2)师一行一行读表格,可以知道各个地方的物产和风俗。3、生一列一列汇报。师:除了一行一行读外,还可以怎样读。生:一列一列地读表格。(生依次读出来)(1)生读第一列,四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引导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大致范围。师小结:从北到南,从西向东。(2)生读第二列。师:说一说气候,环境与什么有关?生:地理位置(3)生依次读一读适宜的动、植物及交通工具、及特有风俗。师: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生:各地区人们的生活环境不同,适宜的物产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师:这说明了什么?生1:(沉默)生2:(沉默)师:引导虽然各地有很多不同,但是人们都不放弃,植物的生长、动物生存生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播种收获,快乐的生活着。(全体师生掌声鼓励)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自读课文,用表格统计的形式学习了全课内容,以后我们也可以用画表格的方法自学。(三)精讲点拨分读课文,精读部分内容。(见学案第二题)(1)再读“青藏高原”师:边读边回答学案第二题生:读书10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上用笔勾勾画画,标记也是读书的好方法。(2)学生回答,集体订正(个别回答)师:注意读好题目要求。(3)师:小结,同学们读书都读得非常仔细。以后我们可以一边读书,一边给自己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简单的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如遇疑难,可以想办法解决。如:查资料、交流等。用提问题的方法自读课文后3部分。2、分读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黄土高原”。师:课文中有许多精美的图画,让我们边看彩图,边浏览课本文字边欣赏。(1)层层梯田,绿油油的庄稼多美啊啊!(第一幅图)(2)人们住在窑洞里,冬暖夏凉。(第二幅图)(3)层层梯田怎么变得千沟万壑了?是什么原因?请问同学们赶快想办法还它一个碧水青山吧?(第三幅图)生答:植树、造林、种草皮。师小结:我们可以一边看彩图,以便理解文字,图文对照也是读书的好方法。(四)有效训练1、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到这里,我们不仅对祖国的四个地方熟悉了一下,还用不同方法领略了“高原人家”“黄土高原”这两处风景民俗。2、师: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难,请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好吗?3、学生做学案第三题,连连看,生汇报。4、总结收获(1)谈一谈自己的收获。(2)师:我们知道不同地方因为位置环境不同,11生产生活方式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但是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脚踏一方土,畅饮一江水,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着家园,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三、引出作业师:你还知道哪些地区的哪些风俗习惯?生答。师:向人们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让其了解我们家乡得美,抓住一个方面写一篇小短文。板书设计教后反思课题5消失的耕地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的分布情况。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重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12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教法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备注[导入]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说明的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板书]消失的耕地[解释]土地资源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引导读图]结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耕地减少,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农业用地及未利用的土地等等),教师可进一步指出林地与森林、草地与草场、草原的区别。2.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占了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转折]土地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活动]读书上所给的资料,请你来概括一下,我国的土地资源都面临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学生读资料,讨论]略[教师小结]131.当前土地利用中的问题(1)土地资源相对减少原因:人口的增长使人均占有量减少工矿、交通、城市的发展使土地资源总量减少(2)土地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问题、草场超载等)2.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3.采取的措施(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2)开源节流(合理规划各项用地,因地制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3)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护板书设计消失的耕地教后反思课题6湖泊变小了目标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归纳变化的原因。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重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教法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备注一、导课师:同学们,见过湖吗?知道我们山东有哪些著14名的湖吗?(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出示大明湖和微山湖图片)(这是我们山东济南的大明湖。微山湖在我们山东的西南部,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师:这些风景秀丽的湖泊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二、新课活动一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也有一个湖,它曾经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我们一起来看它过去的美丽景色。(风景图片)师:用什么词形容罗布泊昔日的风景呢?师小结:昔日的罗布泊可以说是牛马成群、树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想知道吗?活动二(现在沙漠图片
本文标题:青岛版 五年级环境教育备课 表格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35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