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浅谈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和各学科间的整合
浅谈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和各学科间的整合栖霞区八卦洲下坝小学吴良才2006-4-20引言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狭窄,学科之间缺乏联系,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就必须进行和其他学科的整合,那么什么是学科整合,学科整合有什么意义,学科整合有哪些形式,怎样进行学科整合呢?这就是今天我所要谈的几个问题。一、关于“整合”1、整合,来源于英语Integrative,意思是指“综合的,一体化的”。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各要素发挥各自最大的效益。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整合的解释为:整理之后重新组合。3、刘仲林在《跨学科教育论》中,认为“整合是新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它重视各学科知识、理论、方法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取代相互排斥、相互孤立、相互封闭的思维方式;整合是新的知识结成新的知识网络,帮助人们整体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把握世界……”二、关于学科整合到目前为止对于“学科整合”的概念尚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只能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学科整合就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将原本没有直接联系的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一项举措。三、学科整合的意义(一)从国家课程整合的趋势来看需要学科之间的整合。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语文和数学等传统优势科目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从而造成了学校课程中科目结构失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为了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同时新的课程计划分别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1992年)降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1992年)降至13%—15%,并对其他传统优势科目所占的比重进行了适当的下调,同时将下调后积累下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校本课程。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因此而拥有了6%—8%的课时量,地方和校本课程拥有了10%—12%的课时量。以上的数据告诉我们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整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一种迫切的需要。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整合的意识,而且还应具有整合的能力。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科的知识和特点,还应具有更为广博的横向知识,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不仅要加强知识的更新学习,而且要加强自身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简言之—原本只掌握一种“绝技”的教师已不能适应我们的课改要求,必须建立起一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教师队伍,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二)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来看需要学科整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的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欧美诸国纷纷提倡“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为综合实践活动开辟空间,我国台湾则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因此,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综合化、整合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许多学校都开始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杭州临平一小开展的《让绿色走向未来》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综合各科知识,(其实这就是整合了相关的学科知识)收集相关信息,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再比如我们区如栖霞中心小学充分利用栖霞山——这一特定地域资源的深厚内涵与特色,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发现、探究,通过让学生了解社会来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出分科主义的壁垒,探索出一条具有他们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发展之路。这种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同样包含了学科间的整合,比如:以栖霞的枫叶为主题,一些学生关注枫叶的颜色、形状及由枫叶可以联想到什么,这是语文学科所涉及的,而另一些学生则关注枫叶为何会变红,这恰是科学学科所涉及的,最终他们研究的成果必然是整合了语文和科学两门甚至更多科目的成果。(三)从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同样需要学科整合。从整体上看,传统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零散的,语文知识就是语文知识,数学知识就是数学知识,科学知识就是科学知识。然而,各学科之间的思想、方法、内容是相互渗透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为了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形成整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拓宽其知识面,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必须进行学科之间的“整合”。说这样的一件事:两星期前,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带着她的女儿去“育英二外”(大厂区)参加小升初的择校考试。回来后,他跟我们说,那个学校的考试比较特别,怎么特别呢?考试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语文,第二部分数学,第三部分综合课程。所有的题目都是打在大屏幕上,每道题限定了时间,时间一到就过去了,来不及做也没办法,所以很多的孩子不太适应这样的考试。后来询问校方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反映的灵敏度,毕竟人家两分钟做出的题目和你十分钟作出的题目“含金量”是不一样的。他还讲到了这样的一道英语题:用中文翻译过来,题目是“下列国家中哪个国家没有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有四个:A.中国B日本C不知名(他的女儿没学过这个单词)D美国成人做起来自然容易,可六年级的孩子就并不轻松了,光会英语不行,还得了解历史知识。我后来翻到我们班孩子的社会书才知道这题并没有超纲。就这么一道题来给我的思考是:现在的考试对于咱们学生的知识面要求太高,恨不得学生把“百科全书”背下来!所以就是单从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来说也是需要学科之间的整合的。(四)从当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角度来看也需要学科整合。我们教育的学生在若干年后终究是要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将来能否在社会上立足,能否混得上一碗饭,这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考虑的。目前的社会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对职工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复合型的人才,一专多能行的人才却供不应求。难道我们的教育就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吗?网上有一篇文章写得很好,题目叫《漫说一专多能》,我无意中看到的,大家一起来听听:星期天,夫人不在家时,只要想吃得舒服可口一点儿,就得自己动手。外甥、外甥女和女儿总喜欢吃我做的饭菜。即使夫人在家,要想吃得味道更浓郁一点儿的菜肴时,也得我亲自下厨。她们都认为我做的饭菜好吃,有味道。比方说,我做的红烧肉,虽算不上一绝,但味道绝对可口,即使那些不爱吃肥肉的人,也愿尝尝我做的红烧肉。夫人至今还念念不忘十多年前我做过的一次红烧羊肉,让她一想起就流口水。还经常闹着要我再做给她吃。只是我对羊肉不太感兴趣,不爱闻那味儿,所以没有再做过,但红烧猪肉,还是经常让她们大饱口福的。我不吃辣椒,但我做的油波辣子,却是十分的香,每次做好小妹都要拿些回去吃。小妹说,她几次照着我的样做的油波辣子,可就是做不出我做的那种味道来。我自己当然明白,所谓好吃,所谓味道不错,并不是我比那些宾馆饭店的大厨们更高明,做得更好,只是比夫人、孩子们做得有味道一些罢了。因此,我常对她们开玩笑说,咱干脆不上班了,就去开个小饭馆,说不定还能发点儿小财呢。要说做饭,其实在我的各种业余爱好当中,不是我的专长,也算不上什么特别的技能。可我经常在想,假如我真的下岗了,就凭我这一简单的手艺,说不定还真饿不了饭呢!其实,真要下岗了,除了开饭馆,我还有许多职业可以选择,比如开车,比如维修电脑,比如给哪个单位当个会计,比如给广告公司搞文案设计,或者搞一般的平面广告设计等。虽然这些现在都不是我的职业,但我所掌握的这些方面的技能,作为谋生的手段还是足够了。我之所以掌握这些方面的技能,并不是我这人特别“多才多艺”,掌握这些技能,除了个人爱好外,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危机意识。现在是市场经济,人们选择职业的机会多了,同时职业选择人的机率也更高了。那种一个职业干一辈子“从一而终”的现象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各行各业改革的深入,一个人一生将会面临更多的职业选择。即使在同一个单位供职,也会存在不同岗位的选择,有些岗位之间根本就没有共同之处,调整岗位等同于重新择业。比如单位的司机,在过去那绝对是一个专业岗位,可现在开车仅仅是一种技能而已,许多领导都会自己开车,若再把开车当成自己唯一的职业,而又不去开出租车,那恐怕就只会面临下岗的命运了。有个单位司机说,他调入这个单位就是因为会开车,专门调来当司机的。已开了二十多年车了,可现在却没有车开了,因为现在单位领导自己会开车,基本上用不着他开车了。让他干别的事,但他除了会开车,什么也不会干,因此很苦恼。生变化,那就会很糟糕,甚至连一碗饭都混不到嘴的。在我国,就业问题,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因此随时准备从事其他职业,有足够的技能适应变化的岗位,应该是每个职业人士应有的素质。为此,我经常教育孩子,必须努力地掌握多种技能,才有能力比较自如地应付现在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我们所提倡的学科整合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养,以适应这个竞争残酷的社会。四、学科整合的形式1、语文与音乐的整合用音乐艺术的力量所进行的教育是最难以使人忘怀的,它渗透到儿童的心灵深处,犹如绵绵的春雨,对幼苗的滋润。将音乐溶入语文教学中,会收到异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低年级有一篇课文叫《让我们荡起双桨》,文章写得很美,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那么长的一篇课文让学生背下来肯定是有难度的。我们很多的老师可能都想到了让学生听歌的方法,舒缓的音乐犹如一股强磁力,很快吸引了学生,你会发现即使你不让他跟着唱,他也会情不自禁地哼起来,几遍之后应该就差不多了。同样在咱们这一册书中有篇文章叫《孔子游春》,里面有一段可以拓展的内容——颜回的志向歌。当时我让咱们班的孩子写的时候,很多人都在里面加上了“啦啦啦”“啦啦啦”,我在评讲的时候对他们说应该紧扣“谦虚”两字展开,“啦啦啦”倒不一定需要。他们却反驳我说:“没有啦啦啦,叫什么歌?”说完一个胆大一点的便唱了起来。尽管是他自己作词、作曲的,尽管不是很专业,也谈不上悦耳、动听,但我想这首歌或许他会记一辈子。2、语文与美术的整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例如《我也是普通一兵》生动地记叙了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在江上遇险的情景,表现了少奇同志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无私无畏的崇高革命精神。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具体地描写了刘少奇同志乘坐的江轮在江面上突遇狂风暴雨时的危急情况:船行不久,忽然江面上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小山似的巨浪一个接一个卷到甲板上来。江轮在波峰浪谷间摇来晃去,情况十分危急。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采用了如下“三步曲”:一、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情况十分危急”的语句读一读。二、用简笔画把当时江面上的危急情形画出来。三、指导学生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当时的危急情形。第一步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他们很快找到了“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小山似的巨浪”、“一个接一个”、“波峰浪谷”、“摇来晃去”等词句。第二步,语文课上画画,这于学生来说感觉十分新鲜,他们兴趣相当浓,三五分钟内就画成了简笔画。老师从中挑选出一幅学生的作品,“请教”了他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雨不画成雨点,而是连成线?学生答:因为课文中写的是
本文标题:浅谈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和各学科间的整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44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