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六章 海洋环境管理
第六章海洋环境管理梁燕茹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1)气候带移动气温平均上升5℃后,副热带将要由目前秦岭-淮河一带移至黄河以北附近,暖温带由华北地区北部推到内蒙一带。(2)降水变化蒸发量加大,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全球总的降水量增加,但降水格局会变化,高、低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可能减少。(3)海平面上升两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4)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村镇、工业和社会生活的影响2.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有害物质的蒸发、挥发和尘埃物质的吹扬,工业烟雾,酸雨(2)水源污染水源不足、淡水危机、地表水污染(3)城市垃圾污染垃圾中的有机物、有害物质3.生态环境被破坏(1)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世界沙漠影响世界六分之一人口,影响土地36亿亩。我国沙漠和沙漠化面积153.3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15.9%,80年代以来,每年沙漠化面积达2100平方公里。(2)热带雨林的消失热带雨林占地球陆地面积6%,拥有地球物种的一半以上。热带森林过去曾有15-16亿公顷,现在只有9亿公顷。每年消失760-1000万公顷。(3)土壤流失和退化发展中国家依赖雨水的耕地面积,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要较快的减少,达5.44亿公顷。4.生物多样性减少过去有5亿物种,现在只有几千万物种,在过去2亿年,物种每1.11年灭绝1种,现在的速度是几百倍甚至数千倍。海洋环境问题1.海平面上升(1)淹没沿海低地和海拔较低的岛屿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8万多居民生活在只高出海平面1米的地方。若海平面上升1m,该岛将消失。(2)洪涝和风暴潮灾害加剧堤坝、围堤的建设都是以现在的水文条件设计的,若海平面上升其性能和安全性必然降低。(3)排污、排水困难排污、排水的标高降低,导致沟渠或管道排放困难,甚至会排不出去而导致海水倒灌。(4)港口概念减弱功能和使用性能下降,船舶停靠的安全性降低。(5)其他,如盐碱化等邻海土地盐渍化、地下水盐化、生态环境变迁等。2.海岸侵蚀没土地、房屋崩塌;破坏公路、桥梁、海底电缆管道;毁坏海堤、护岸工程;加剧港口航道淤积;破坏海防工程设施。3.海洋污染污染源广,数量大。石油类,重金属类,农药类,放射性物质类,有机物和营养盐类,热污染和固体污染。4.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河口、港湾生态系统消失;近海海洋生物量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近海海区富营养化,赤潮现象频繁发生。工业发展工业被吸引到沿海地区的原因:1)从低成本的海洋和内陆运输系统中受益;2)海水可用于加工或冷却;3)参与海洋运输;4)直接依赖海洋环境获得原材料;5)人口集中的优势。案例:渤海治污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发达地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基地。然而专家们说,10-20年之后,如不治污,渤海将“荒漠化”,变成“死海”。渤海沿岸有57个排污口,黄河、海河整个流域的污染物都排入其中。大辽河口周围,400多家工厂的排污口,每天240万吨的工业废水进入渤海。沉重的代价——珠江口海域生态环境堪忧沿岸城镇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海及其他原因造成海域富营养化,赤潮发生频繁。珠江口外伶仃岛海域由于受污水流袭击(来自珠江口长洲岛一带海域,是香港方面长年倾倒污泥的地方),造成养殖经济损失达1800万元之巨。香港方面将全港污水集中排海,加剧珠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营口海岸蚀退海岸防护林被砍,沙滩被毁,导致陆岸遭海水侵蚀,海岸陆地已后退50多米。一般岸段以每年3~5米的速度侵蚀,严重的每年可达20~30米。第一节海洋环境管理的一般概念一、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1.环境的定义通常认为,就某一事物主体而言,其周围的其他事物及其全部过程与现象,都是中心事物的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2.海洋环境指以人类生存与发展为轴心,相对其存在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海洋自然的和非自然的全部要素的整体。包括海洋空间内的水体及其物理、化学、生物要素,海底的地质、地貌及矿产要素,海面及上空的海洋现象等自然固有要素与过程;也包括非海洋自然所固有的,即由人类活动引发的人为因素,如海洋污染、海洋次生灾害等。海洋环境不仅是自然的要素、其非自然的要素,特别是近代以来,沿岸的近海区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后果,不论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又都成为客观的存在之物,他们反转过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或大或小的作用。3.海洋环境管理的内涵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森林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海洋资源破坏与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环境管理的概念根据现有认识,可概括为:以海洋环境自然平衡和持续利用为目的,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和国际合作等手段,维持海洋环境的良好状况,防止、减轻和控制海洋环境破坏、损害或退化的行政行为。海洋环境管理三个要点:(1)主要体现国家采取的行政行为,或者是以政府和政府间的海洋环境控制活动为主体;(2)目标是维护海洋环境要素的平衡,防止和避免自然环境平衡关系的破坏,为人类对海洋资源和环境空间的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最大的可能;(3)途径和手段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经济政策、国际合作等。二、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我们共同的未来》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在满足其需求的长久发展。两个内涵:需要和限制战略目标: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和区域之间、代际之间的矛盾由于海水的流动性和海洋生态系的整体性,海洋环境管理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综合治理原则先污染后治理将要付出更大的财富代价;生态、环境代价难以估算。例:赤潮防治、污染物总量控制(海洋与陆地部门)遏制海洋环境恶化,杜绝或减轻环境继续被破坏的措施:实行综合治理,不能只采取“单打一”的措施。治理技术的应用、行政管理办法的实施都必须是综合的。3.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负责原则谁开发谁保护原则是指开发海洋的一切部门与个人,既依法拥有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权利,也有法律赋予的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义务和责任。(珊瑚礁)谁污染谁负责则是从法律和管理的角度赋予开发者治理恢复环境的责任。(陆源排污)4.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海洋环境有偿使用的意义:(1)是强化海洋环境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海洋环保在国际上的通例措施;(2)有利于海洋环境无害或最大减少损害的使用,维护海洋生态健康和自然景观;(3)积累海洋环境保护的基金。例:对使用某一固定海域从事海岸与海洋工程(含围海、填海、码头、港池、海底管线、排污项目等)、工业(含造船、修船、拆船、采矿等)、旅游(含海上运动场、游乐场、娱乐场、餐宿场所等)、渔业等排他性开发利用活动三个月以上的,实行有期限的海域使用证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公益事业、科研教育不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厦门市海域使用管理规定》三、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1.陆源污染物管理陆源污染是指陆地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并污染海洋的过程和结果。开展陆源污染管理的核心是严格贯彻执行有关法律制度。(1)污染物排放管理沿海工矿企业、城镇向海洋排放陆源污染物,必须遵循:①要履行申报登记制度②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控制③对污染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实施特别政策④禁止法律允许范围之外的污染物排放(2)在沿岸区堆放、弃置和处理固体废物的管理禁止在岸滩区擅自堆放、放置或处理固体废弃物;必须临时堆放和处理固弃物的,应履行审批手续,只有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才可临时堆放和处理;批准的使用单位或个人,也要按要求建造防护堤主防渗漏、防场尘等设施,保证在使用过程中废弃物不会入海。(3)充分发挥海洋行政部门对陆源污染物排放的监督作用①按照海洋功能区划,把陆源污染物入海点选定在“排污功能区”;②陆源污染物排放,除了遵守环境标准外,还应遵守海域污染物容量和排海总量标准;③陆源污染动态管理需依赖海上的环境监测监视。2.海洋倾废管理倾废:利用运载工具将废弃物倾倒入海,包括类似手段的海上弃置。在具体实施中,主要加强以下工作:组织倾废区环境监测通过长期监测和资料的分析,了解倾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便主管部门随时掌握动态、采取对策。建立倾废收费制度收费体现对“资源”的一种所有关系;收取一定量的费用用于海洋环境的维护工作;实行收费对控制海上倾倒能够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防污染管理(1)海洋石油勘探中的管理①人工地震勘探管理避开主要经济鱼虾类的产卵、繁殖和捕捞季节,作业前报告主管部门,作业时应有明显标志、信号。②控制钻井泥浆的使用钻井所使用的油基泥浆和其他复合泥浆不得排放入海,水基泥浆和无毒复合泥浆及铁屑的排放须符合国家规定。(2)海洋石油开发中的防污染管理六个方面的防污染工作: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溢油应急计划、平台含油污水排放和生活废物处理、事故处理、超标排污费征收、登临检查和巡航监视4.海洋工程建设防污染损害的管理(1)海洋工程对海洋环境的作用、影响①改变海洋的自然条件系统;②污染海洋环境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污染工程投入后的废弃物污染(2)海洋工程建设防污染及损害管理是国家运用政府的行政力量对海洋工程建设进行指导、节制、统筹协调和监督。目的:①合理科学利用海洋环境条件;②尽量不改变或最低限度地改变区域海洋的自然度;③不伤害或最低限度伤害海洋生态环境。(3)海洋工程建设防污染损害管理的原则功能原则应根据具体海区的功能区划所确定的开发利用范围组织实施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协调原则海洋资源具有高度复合与共生性使不同部门、单位和建设项目在区域选择上产生矛盾。预测原则——海洋工程的防污染管理必须建立在对环境影响评价而得到的预测结论的基础上。法律原则海洋工程项目数量大、分布广,加强法制教育仅靠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不够的。第二节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一、环境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朴素的自然保护思想;春秋战国时代“永续利用”思想和定期封山育林的法令;《寂静的春天》《我们被盗的未来》等对环境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环境管理的核心是遵循经济学和生态系统规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管理主要是通过全面规划使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基础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1.生态经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及其运动规律的新经济科学,是跨越生态学和经济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经济学研究合理调节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同环境系统的关系。研究如何建立合理的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与流通的渠道,是建立系统间联系的桥梁。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与规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并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规律。研究经济再生产和自然资源再生产过程的相互协调问题。通过定量或半定量的研究分析,使经济再生产和自然资源再生产实现最优组合,协调发展。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架构(1)可持续发展定义较具影响的解释与认识①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学联合会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专题研讨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的再生能力的发展。从生物圈概念出发,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
本文标题:第六章 海洋环境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65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