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二章 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的形成西南交通大学赵丽平lpzhao@swjtu.cn问题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的内容?21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如何形成的?2.1.1从普速到160km/h准高速的开通时速120km/h以下的一般称为普速(或常速);时速120km/h-160km/h称为中速;160~200km/h称为准高速;200km/h以上称为高速。从1876-1993近120年,中国铁路总在普速的范围里徘徊不前!1949年,铁路列车最高速度约80km/h,客列平均速度28.2km/h,货列速度只有25.5km/h。1970年,客车速度提高到42.1km/h,年递增仅1.9%;货运列车在旅行速度仅提高到了30.3km/h,年递增仅0.8%。到了1990年,客车的平均速度仅为46.3km/h。截至1993年,SS1~SS7中,除SS5最高速达140km/h外,其他6种最高速度100km/h。1933年,德国在柏林与汉堡之间开行的由内燃机车牵引的客车速度达115km/h,最高速度达160km/h;二战以前,欧洲多国实现了以最高速度160km/h的运行;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最高速度达210km/h;1989年,最高运行速度300km/h的法国TGV-A列车投入运营……2.1中国铁路高速化之路为何这一时期明显的差距?首先,与法、德、日等相比,中国铁路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要落后得多。二战前,法、德、日三国都有独立设计制造机车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无法研制自己的机车,线路上跑的机车无一例外都是国外的产品,中国的起点显然要低得多。其次,客货共线、以货为主的运输模式也制约着列车速度的提高。其三,计划经济时代,铁路处于垄断地位,即使速度不高、服务质量不好,客源和货源依旧在增长,供小于求的现实,影响了铁路界对列车提速的热情。每年春运,因一票难求而滞留在大城市火车站的如海人群,成为中国铁路运输一道独特的风景。最后,线路区段列车密度大,通过能力利用率过高,地方短途车流大,站停时间长。这一时期,中国铁路的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运能上,提高列车速度则被置于次要的位置。2.1中国铁路高速化之路2.1中国铁路高速化之路公路和民航对铁路运输带来的挑战:“七五”末(1990年),铁路、公路、民航所占的客运量市场份额分别为:12.3%、83.9%、0.2%,只过了5年,到“八五”末(1995年)时,三种运输方式的市场份额变为:8.8%、88.8%、0.4%,“此消彼长”,铁路竞争力在衰退。对策:提速!1990年,铁道部将“广深线实现旅客列车最高速度160km/h的技术方案研究”列入该年科技发展项目,在提速方面迈出了一步;1994年6月,铁道部提出“大力提高列车重量,积极增加行车密度,努力提高行车速度。”的技术政策。1994年12月,我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广州至深圳)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由DF11型电传动内燃机车牵引的特快列车“春光”号的最高运行速度达到160km/h!DF11型电传动内燃机车世界高速列车元老0系动车组2.1中国铁路高速化之路广深铁路成为了我国准高速铁路的先驱1983年成立的广深铁路公司,在经营和资金筹集等方面有自主权;与香港的广九南段相连,是连接内地与港澳的纽带线;无论客货运量都增长迅猛,1983年旅客发送量为966.6万人,1988年的时候,已经增至1798.9万人;连接广州与香港的交通工具除列车外,还有高速公路、船运、公共汽车等运输方式,现实需要广深线提高列车速度,确保客源。重要意义:中国铁路120km/h的行车记录成为历史,无准高速铁路历史结束!提高了我国铁路界对其他既有线实施提速的信心,也为今后发展高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铁路提速要求整个系统技术水平综合提高。如:更大牵引功率的新型机车;合适的线路,对原有线路路基、桥梁、道岔等改造。信号、供电等多个子系统技术,各子系统之间又涉及到接口技术……实现提速,各子系统、各项子技术都必须得“更上一层楼”才行!2.1中国铁路高速化之路中国铁路第一次大面积提速1995年6月,铁道部做出将繁忙干线客车速度提到140~160km/h,货车速度提到80~90km/h,全路六次大提速就是这一决定的反映。京沪、京广、京哈三大干线上进行了140-160km/h的提速试验。首先在线路条件相对好、客流量大沪宁线上实施。经过线路改造、提高机车性能、信号改良等一系列准备后,1995年10月8~20日成功进行最高运行速度150~170km/h的提速试验。半年后1996年4月1日,最高速度140km/h的“先行”号特快旅客列车英姿飒爽地在沪宁线上飞驰。同年国庆,“先行”号最高速度达160km/h。上海至南京由4h缩短为2.5h。1995年11月2~4日,在京秦线(北京至秦皇岛)开始用DF11型机车牵引的准高速试验,同样大获成功。1996年7月,最高速度140km/h的“北戴河”号特快旅客列车在京秦线上投入运行;同年10月8日,从北京经沈阳至大连双层新型特快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也达到140km/h。既有线提速的主型机车DF11和SS9机车世界高速列车元老0系动车组2.1.2第一至五次大提速世界其他国家既有线提速的发展趋势:200km/h1985年,欧洲经济委员会确定既有线提速标准160~200km/h。目前,法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等多个欧洲国家既有线列车最高速度达到200km/h。美国对既有线改造最高速度为240km/h。日本提出2010年前在窄轨既有线上实现200~250km/h的运行速度。截至2006年底,世界上已有10多个国家铁路通过既有线改造,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200km/h或以上,线路总里程约为8000km。高铁建设和既有线提速一般并重。让既有线提速使高速铁路与既有线连接起来,形成一张快速运输网,极大方便乘客出行。德国先后建成科隆至法兰克福线等最高运行速度300km/h高速铁路917km,把一些既有线路提速到200km/h后,供德国高速列车驰骋的范围就大多了,高速列车通达里程超过6000km!法国高铁只有1576km,通过对既有线提速,TGV通达里程5900余km。日本新干线是标准轨,既有线却是窄轨,日本也做了顽强的努力,把既有线的轨距拓展为标准轨,实现了高速列车在既有线上的运行。五次大提速概要次年月主要提速线路提速主要内容一19974.1京沪、京广、京哈三大干线开行40对最高运行速度140km/h、旅行速度90km/h以上客车;“夕发朝至”78列;货车最高运行速度80km/h;全路旅行速度由48.1km/h提高到54.9km/h二199810.1以京沪、京广、京哈三大干线为重点干线客车最高运行速度160km/h;三大干线大部分区段特快客车运行速度超过120km/h;“夕发朝至”列车增至116列;广深铁路上X2000型摆式列车“新时速”,旅客列车首次实现200km/h运行三200010.21陇海线、兰新线、京九线、浙赣线等提速重点中西部地区;全路客车速度达60.3km/h;“夕发朝至”列车266列;北京西~乌鲁木齐、上海~乌鲁木齐时间由61、65缩至48、51小时;提速线路里程近1万km。四200110.21京广线武昌至广州、哈大线、浙赣线、汉单线等提速里程4257km,使全国提速总里程达到13000km,提速网络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地区。五20044.18京沪、京广、京哈等主要干线干线部分时速200km;直达特快在京广、京沪等以160km/h速度长距离运行;全路速度达65.7km/h;总里程16500km,时速160km及以上线路7700km;技术装备全面升级。2.1.3第六次大提速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最大亮点:既有线上速度200km/h动车组的开行!既有线提速到200km/h等级,标志着中国铁路在既有线提速达到国际水平。提速后,全路旅客列车速度普遍有较大提高,主要城市间旅行时间总体压缩了20—30%。压缩幅度最大的是上海到南昌、上海到长沙,提速后上海到南昌列车运行5小时08分钟、压缩5小时45分钟,到长沙7小时30分钟、压缩7小时30分钟,幅度都在一半以上。第六次调速后,时速120km及以上线路里程达2.2万km,其中160km及以上线路里程达1.4万km,新增时速200km及以上线路延展里程达6003km,其中时速250km线路延展里程846km。截至2006年,全世界时速200km以上的既有线线路总里程只约有8000km。提速后,全路客货列车开行数量分别达到1312.5对和16656对,增加140.5对和1316对。客货运输能力大幅提升,将有效缓解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运力支持。CRH2动车组2.2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的形成2.2.1中国需要高速铁路节假日期间大量乘客滞留大城市火车站的现象仍旧存在;能否买到一张自己想要的火车票,依旧是大多数旅客心头挥之不去的担心。中国铁路运输能力的明显不足。当前京沪、京哈、京广等干线运输能力基本发挥到极限,许多区段能力利用率已达100%!2007年全国铁路旅客和货物运输需求为15亿人、25亿t。据预测到2020年,将达40亿人、40亿t,年均增长7%和4%。在网络化的今天,人们生活节奏日渐加快。2007年动车组的登场将旅行时间压缩,北京至上海需9小时59分钟。与民航竞争,目前中国除秦沈客运专线外,其他干线都是客货混跑,处于一种客运快速与货运重载难以兼顾的尴尬局面。中国铁路运能不足,竞争力需进一步提高,加以环保和节能问题,这些都昭示着一个事实:中国需要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是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方向,而中国至今仍是一个空白。高速铁路具有速度高、能力大、能耗低、占地少,污染小和安全稳定的优势,在世界能源处于紧张状态的情况下,发展高速众望所归。2.2.2技术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技术体系根据各自国情、路情,吸收国外成功经验日本新干线列车比法、德两国的高速列车车体更加宽大,国情不同:日本客流量大,欧洲客流量小。日本高速列车从最早0系到最新N700系,都是动力分散方式;而法国和德国的绝大多数高速列车却是动力集中方式。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在当时有些“离经叛道”动力分散方式。为什么?路情决定:日本地质松软,更适宜轴重较轻的动力分散方式列车运行。法国和德国在研发自己的高速列车之初,选择动力集中方式,原因,两国地质相对坚硬,满足动力集中的高速列车运行。一直是两国擅长的领域,基于本国的技术现状,做出了最适合本国国情的选择。吸收国外成功经验,日本早期12辆编组0系列车6台受电弓,法国人在新干线开通之初指出列车受电弓太多,受流质量差,日本吸收了欧洲高速列车受电弓少的优点,16辆编组的新干线列车只用2台受电弓。法、德同样吸收日本很多成功的经验。在日本动力分散方式高速列车技术的基础上,各自研发了自己的动力分散方式高速列车。2.2.2技术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新中国成立:铁路营业里程2.1万km,使用的不过1万多km;很多车站无信号机,70%线路无闭塞设备;每天成千上万台国外制造的蒸汽机车在线路上奔跑。落后的设备,杂乱的技术规格……1949至1978年,铁路营业里程增至4.3万km左右,路网基本形成。1961年8月15日,第一条电气化铁道在宝成线宝鸡~凤州段正式通车,结束我国无电气化铁道历史。采用工频单相25kV交流供电方式。1952年12月,青岛四方车辆厂试制成功第一台机车——解放型蒸汽机车,结束中国没有国产机车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建设投资为607.73亿元。到2005年底,铁路营业总里程达75619km,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解放前,电气化铁路一片空白,1950至1978年建成1032.9km,从1979年至2005年修建19099km。围绕第六次大提速,完成200km/h等级动车组列控系统技术、机车车辆试验、200km/h等级接触网试验、轨道几何不平顺管理值和养护技术等50
本文标题:第二章 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的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7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