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4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1
第4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资本的国际流动两缺口模型技术的国际流动(自学)第一节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简单历史回顾1.15-19世纪,“三角贸易”中,非洲减少了近一亿人口;2.1831年-1909年英美两国吸收移民1338万人。1919年成立了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动力的流动趋于法规化。3.1950年-1974年迁入北美和大洋洲的移民就有1600万人,1980年代初有1970万人。4.21世纪后,尤其是由于美国9·11事件的发生,使得国际劳动力的流动又重新陷入了一个相对低潮期。◆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原因1、经济因素(1)劳动力供求差异(2)工资的国民差异(3)经济周期波动(4)对外直接投资2、政策法规制度因素这些因素集中反映在对待劳动力流入的态度上。3、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语言、宗教和文化等因素◆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形式永久移民式的劳动力国际流动:工程技术人员科技人员知识分子和其他长期工作者中短期国际劳务输出:工程、服务等工作人员留学人员、技术性劳务合作(人才流动)、在外资机构的工作人员(未跨国界)等为外国利用的本国劳动力等都可以算作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第二节资本的国际流动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1、国际剩余资金较多,同时国际资金需求旺盛。2、利率和汇率因素。3、资本本身逐利的根本性质。4、国家风险因素。5、经济政策性因素。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1、长期资本流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期限的资本流动。(1)国际直接投资(2)国际证券投资(3)国际贷款2010年登记外债余额中,国际商业贷款余额为2701.08亿美元,占79.98%,所占比重较2009年末上升5.56个百分点;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余额为676.30亿美元,占20.02%。2、短期资本流动:一年以内的资本流动。(1)资金调拨流动(2)保值性流动(3)投机性流动三、国际资本流动的理论及效应分析1、完全竞争理论2、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到海外投资,有两个条件:一是在外国的投资收益高于在本国的收益,因而要扩张;二是在国外投资收益高于当地企业,这是在国外得以生存的条件。3、生产内在化理论该理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解决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与外部市场的矛盾,即企业扩展它的内部空间而超越国界就意味着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防止国外市场的不完全性对它的管理效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以保证垄断的高额利润。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在197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三种特殊优势综合决定的: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在化优势。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2006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口径数据(含银行、保险、证券)为: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485家,同比下降5.7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4.68亿美元,同比下降4.06%。其中,全国非金融领域(不含银行、保险、证券)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473家,同比下降5.7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30.21亿美元,同比增长4.47%。2007年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口径数据(含银行、证券业)为: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888家,同比下降8.6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6.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其中:2007年1-12月,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871家,同比下降8.6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59%。2008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同比下降27.3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2009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同比下降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2010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406家,同比增长16.9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5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4%。五、外资与外债问题◆两缺口模型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钱纳利和斯特劳特提出来的。理论说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必要性。1.缺口的概念宏观经济学:I=S(国内资源足以支持理想的增长速度)若抛除进出口因素,IS:投资过热,出现通胀,生产资料供应不足IS:出现存差,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未达充分2.两缺口模型国民经济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总供给Y=C+S+T+M总需求Y=C+I+G+X若T=G,则:S+M=I+X→I-S=M-XI-S:投资储蓄差额,储蓄缺口M-X:进出口差额,外汇缺口3.平衡缺口的调节方法(1)不利用外资的方法当I-SM-X时,压缩投资或增加储蓄;当I-SM-X时,减少进口或扩大出口.(2)利用外资的方法在缺口以外寻找资金,即利用外部资源.例如:利用外资进口机器设备.◆最佳外债规模外债的边际收益:每新增1个单位外债使用所能产生的国民收入增量;外债的边际成本:每新增1个单位外债使用而使贷出者移交的国民收入增量.最佳外债规模:MR=MCQR/C0ABMC=MRQ1Q2◆外债的数量界限(指标)▇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出口总收入×100%一般认为这一比率的安全线不应超过20%,超过30%则是危险的。2010年我国外债偿债率为1.63%,债务率为29.25%;负债率为9.34%;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13.19%,均在国际标准安全线之内。▇出口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出口总收入×100%一般认为这一比率的安全线不应超过100%。▇经济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国民生产总值×100%一般认为这一比率的安全线不应超过30%。1995年起世界银行开始使用外债数量界限的动态指标,保留了偿债率外,还有两个指标:▇经济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国民生产总值×100%这一比率48%,为轻度债务国;介于48~80%,为中度债务国;高于80%,为重度债务国。▇出口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出口收入×100%这一比率132%,为轻度债务国;介132~220%,为中度债务国;高于220%,为重度债务国。截至2007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736.18亿美元据初步计算,2007年我国外债偿债率为1.98%,债务率为27.84%,负债率为11.52%,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为14.40%,均在国际标准安全线之内。截至2008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746.61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10.43亿美元,上升0.28%。2008年中国外债偿债率为1.78%,债务率为23.69%,负债率为8.65%,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为10.83%,均在国际标准安全线之内。截至2009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4286.47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2669.47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1617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489.38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3377.38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2112亿美元。◆外债结构(1)利率结构(2)币种结构2010年登记外债余额中,美元债务占70.41%,比2009年末上升2.65个百分点;日元债务占8.56%,比2009年末下降3.33个百分点;欧元债务占4.41%,比2009年末下降1.97个百分点;其他债务包括特别提款权、港币等,合计占比16.62%,比2009年末上升2.65个百分点。(3)期限结构:中长期债务为主,短期增长总体上低于中长期外债增长,保持债务偿还期限的均衡分布2010年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732.43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31.56%;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3756.95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68.44%,其中:登记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644.95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2112亿美元。(4)借款市场和国别地区分布
本文标题:第4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72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