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第四讲 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讲民居习俗《中外民俗文化》1•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中外民俗文化》2•获取居住空间,是人类解决生存条件和安全条件的必然结果。•中国民居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到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民居类型。•这些因素可归纳为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两大类。《中外民俗文化》3自然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材料资源等,这对民居形式也产生很大影响。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意识、民族差异、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中外民俗文化》4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天然空间•主要是穴居和巢居,最基本的特点是利用天然的空间,经过适当加工,作为避风雨、避群害的栖息之所。《中外民俗文化》5第二阶段:人造住房•中国古代的居民住房,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式、石室、井干式、干栏式、竹木结构的草屋。《中外民俗文化》6石室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示意图干栏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水族干栏式建筑井干式井干式结构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汉族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lǐn构成房屋。圆形墙体井干式傣家竹楼竹楼侗寨竹楼•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的关系。•北方气候干燥寒冷,故多建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的房子,居住空间主要在地面。•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居多采用干栏式建筑,房屋悬空构建在木柱之上,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中外民俗文化》15•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的民居建筑•北京的四合院•客家围龙屋(土楼)•陕西的窖洞•广西的“干栏式”•云南的“一颗印”《中外民俗文化》16北京的四合院客家土楼福建永定县下洋镇初溪土楼福建永定县湖坑镇洪坑土楼――振成楼福建永定县湖坑镇洪坑土楼――奎聚楼永定的客家土楼广东梅州客家围龙屋西部黄土高原的窑洞河南的窑洞河南巩义地坑院云南一颗印干栏式二、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居住和建筑民俗中展示的很充分。(一)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因为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外民俗文化》31(一)北京的四合院•第一个特点: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户,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面不相沟通,所以它是封闭观念的符号。•第二个特点: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它是家长制的符号。•第三个特点:专门设有堂屋,堂屋中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婚丧之礼、家长寿诞等均在堂屋举行。体现了中国人的伦理的符号。•第四个特点:四方房屋之下都有檐下回廊,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流感情的场所,所以四合院又可以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中外民俗文化》33(二)客家土楼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粤东北,赣南等地区。《中外民俗文化》34关于客家人•客家人是指原籍为黄河流域地区的汉人,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中外民俗文化》35土楼之王---承启楼•承启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4米,全楼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层,高16.4米,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3个大门,2口水井,整个建筑占地面积5376.17平方米。全楼住着60余户,400余人《中外民俗文化》37•1986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该邮票在日本评为当年最佳邮票。堪称“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圆形围屋位置作用材料结构文化特征客家民居(民居奇葩)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中外民俗文化》43石灰鸡蛋清糯米饭竹片,木条•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中外民俗文化》45•土楼高15米,它们大多为3至6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雄伟壮观。《中外民俗文化》46•深远楼地处永定古竹乡井头村,是客家土楼中最大的一座圆楼,直径达80米之巨,置身其中宛如在一座城堡之中,让人叹为观止。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着80房500人。•如升楼----袖珍土楼五凤楼----展翅欲飞土楼王子---振成楼光裕楼----古朴方楼振福楼----秀丽端庄衍香楼----书香门第环极楼---防震巨堡福裕楼----府第式土楼馥馨楼----最古老土楼•第一、蕴含着客家同宗血缘凝聚力,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第二、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第三,客家土楼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第四、土楼内设学堂、题对联诗文,使土楼深具浓厚的文化性。••土楼家族有一习俗,族中有人中了秀才以上科场功名之后,都在祠堂前池塘外沿两边竖石笔一对。•如振成楼的大门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二道门临摹明代海瑞书法“干国家事,读圣贤书”;•正厅正面是“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第五、土楼由封闭式向半封闭开放再到开放式的转变,反映了客家人作为一个民系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变化。三、中国其他的特色民居傣家竹楼云南傣族民居傣家竹楼德宏傣家竹楼德宏傣族杆栏式建筑今日傣家民居瑞丽傣族特色竹楼德宏畹町傣家民居云南丽江傣族民居云南版纳傣族民居1云南版纳傣族民居2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傣家人居住地的的特点——充满绿色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位置作用材料结构文化特征傣家竹楼(绿色之家)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浓绿中防酷热和湿气外部:每幢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堆柴禾。内部:横梁穿柱;结构简单,但宽敞且别致美观。傣家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举行“架竹楼”仪式,请“赞哈”唱“贺新房”的曲子。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主要是竹子,屋顶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现在改用瓦顶。•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因为傣家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傣家竹楼的建筑特点•结构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室内通风也很好。《中外民俗文化》82•傣族还有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可以看出傣家人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良好民风。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主要从事农业。寺塔和竹楼、竹桥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傣”为本民族自称。关于傣族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民居建筑——吊脚楼形式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结构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苗族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湘西凤凰古城侗族吊脚楼吊脚楼是一种极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山居侗族的住宅多为外廊式二三层小楼房,楼下安置石碓,侗族吊脚楼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楼上前半部光线充足,是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室,其中设有“火塘”,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炊饭的。第三层楼上设卧房。一般一家一栋,也有的村寨,如广西三江县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带,多聚族而居,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设宴接待宾客中。郎德苗寨土家族吊脚楼吊脚楼建筑是土家人民智慧的体现。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盖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土家族吊脚楼(10张)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
本文标题:第四讲 居住建筑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72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