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形势及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3.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思考:1、为什么是“基本结束”而不是“完全结束”?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年——1956年)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合作社经济(个体转向集体)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转向国营)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相关链接“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这两个革命的一个中介和桥梁,在这个阶段,我国社会既存在着社会主义的因素,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因素,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目标明确: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地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总路线工业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1)“一化”与“三改”的关系“一化”与“三改”的关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简言之就是“一化三改”。“一化”与“三改”的关系就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一化”即工业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密不可分。没有“一化”,则“三改”没有基础,没有“三改”则“一化”没有保证,所以总路线是“一化三改”同时并举的总路线,是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和目的实质: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使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目的直接地是为了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间接地是为了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和目的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1、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2、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同时并举的新思路,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最佳选择。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形式,1、互助组2、初级社3、高级社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入社农户96.3%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上,党采取了类似于农业合作化的方式,即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改变手工业的生产关系的方法。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说服、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佛山市小商贩和水上居民参加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的股金证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入社手工业产值93%全国手工业总产值比例图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过程中,对待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原则是“剥夺剥夺者”,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可以采取没收和赎买的方法,把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现实依据: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我国已经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政策。某化工公司公私合营后出现了新气象。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1月22日,女工商业者庆祝佛山市全行业公私合营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①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②公私合营;③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上海工商业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平改造内容企业、制度的改造人的改造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把资本家置于变革之中,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在政治上把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保持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让他们享有选举权,并让他们的代表参加各级政府的工作;工作上“量材使用,适当照顾”;生活上“包到底”,结合企业的改造,把他们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对人的改造方面: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党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展顺利。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的99%,私营商业的82.2%分别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首先,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再次,确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次,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改变了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也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本文标题:毛概第四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8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