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景、内容、结果以及失败的原因。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何鲁晓夫改革。3.比较博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总结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个别的成就不能改变这种景象。历史上就出现过人们跑离土地的事!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第148—149页在乡村女教师的信中,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改革前夕苏联面临着怎样的经济形势?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材料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危害?改革势在必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阅读书本相关内容,自主学习。一、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又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赫鲁晓夫经济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阻碍生产力发展,个人崇拜盛行;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对“斯大林模式”改革;苏共二十大(1956“秘密报告”)2.内容项目内容农业(重点)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学生集体朗读课本P98~99改革的具体内容。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赫鲁晓夫探究: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3.结果:收效甚微赫鲁晓夫的墓碑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维斯特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如何评价赫鲁晓夫和他的改革的?4.评价赫鲁晓夫改革评价:(1)积极:(2)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小修小补)提示:(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勃列日涅夫: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1964~1982)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是如何改革的,结果怎样?1.内容(1)企业管理: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②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2.改革的结果(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0100200300400500600工业利润(卢布)19651970012345678国民收入年增长率(%)1961—19651966—1970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勃列日涅夫改革带来什么负面影响?3.评价:(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但军备竞赛导致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目的:提示:比较点:指导思想、目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异:同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果:失败的主要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指导思想:改革序幕的拉开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罗波夫(任期:1982—1984年)与契尔年科(任期:1984—1985)先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均因循守旧,无大兴革。且很快因年老多病而去世。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在这种背景下出任苏联最高领导人。1985年4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指出:“国家正处于危机前的状况”,“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全会作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和社会主义“革新”方针。这次全会“标志着转向新的战略方针、转向改革,给改革的构想提供了依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此揭开序幕。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于俄罗斯南部一个农民家庭,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材料一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材料二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材料三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85%。危机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各个方面显现出来。苏联经济滑坡民族问题矛盾激化人民对苏共信任降低军备竞赛耗费国力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长期得不到纠正。2.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问题经济政治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改革的重点,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的社会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3.结果及原因:(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解体(1991.12.25.)4.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⑴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⑵美苏争霸拖垮苏联经济;⑶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⑷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教训:①改革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②完善民主法制;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反对霸权主义;⑤抵制和平演变;⑥抓好党的建设。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苏联解体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哪些教训?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成果(后果)问题赫鲁晓夫农业一度促进农业发展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勃列日涅夫重工业国防工业成为超级大国戈尔巴乔夫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可归纳为“一、三、四”一个对象:斯大林模式。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四点措施:扩大自主权、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承认市场调节、实行政治“民主化”。由列宁一手创建的庞大的苏联,69年后走向坟墓,令人扼腕痛惜。如果没有“斯大林模式”,如果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深入一点,如果戈尔巴乔夫改革更慎重一点,或许……历史没有假设。苏联盛极而亡的历史,留给后人无尽的启迪,尤其是对正在致力于改革、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更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本文标题: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9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