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03讲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副本
轴心时代的文化典籍儒道法墨阴阳兵农纵横家杂家小说家引子: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问题,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前800至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文化特征及其影响1、文化传统的塑造基本思想原则:古希腊:城邦传统公民传统自由原则民主原则平等原则古犹太:信仰传统启示真理博爱原则平等原则中国:仁爱传统自然传统中庸原则宽恕原则民本传统王道原则2、终极关怀的觉醒理智、道德、宗教、文化突破、文化类型启良《真善之间》指出了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相对于其以前较为原始时代精神世界的差别:1)原始人所信奉的为自然宗教,文明人所信奉的为伦理宗教。2)原始人为前逻辑思维,文明人为逻辑思维。在原始人眼里,事物的联系是简单而间断的,因而也是神秘的;在文明人眼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线性的,也是复杂的,因而随着人的知识的提高,世界是可知的。3)原始人融于自然之中,不是站在自然之外打量自然,因而为天人合一,无隔无碍;文明人将自然万物对象化,视自己为主体,视万物为客体,因而为天人相分。4)原始人尚力不尚德,甚至于不知”德”为何物;文明人虽然同样崇拜力量,但却在表面上将”德”提到首位。5)原始人只是同自然打交道,所思考的也只是人同自然的关系问题;而文明人除了该问题外,还要思考人与人以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6)原始人社会结构简单,生活简单,语言简单,思想也简单;而文明社会,这一切都变得十分复杂。7)原始人是感性化的;文明人却格外强调理性。3、影响延续至今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这些古老的文化,因为未曾经历轴心时代的文化突破与文化类型的成功转化,而逐渐被新兴的文化征服,并自行死去,终于成为文化的化石。古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因为经历了轴心时代的理性觉醒与伦理宗教文化的确立,遂影响延续至今,成为文化史上的活的存在。时期背景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们云合雾集,竞相争霸。然而,在这充满血污与战乱的动荡年代,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1、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2、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3、华夏族的最终形成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以及士阶层的崛起——物质精神生活受到影响士阶层的崛起。从此一大批专门从事精神生产和精神活动的阶层形成,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巨大。2、激烈的兼并战争——文化重组3、诸侯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道术“天下裂”4、周天子“共主”地位丧失,文化官员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私家学者集团,进一步扩大了文化的传播。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百家:是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中学说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墨、道、法、阴阳、纵横、农······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统继承上的差异,先秦诸子在学派风格上各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代表人物:孔、孟、荀核心:“仁”思想方法:中庸辩证四重:血亲人伦、现世事功实践理性、道德修养具体来说:1、天道观上: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2、历史观上:标榜“信而好古”同时对不符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变通修改3、社会伦理观上:以“仁”释礼4、修身治国上: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一)历史背景1.理性精神史官文化人文精神天道远,人道迩;人能弘道,非道弘人;2.学在民间《汉书》:“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3.士人阶层独立性流动性(二)“儒”与儒家1.“儒”的本义司徒之官术士职业学派冯友兰:儒与儒家两个概念,儒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一种人,儒家指先秦诸子中之一派。•“需(儒)”。金文“需”,上为雨,下为天。“需”的字形义为人在雨下,会意。•“需(儒)”的形义反映的是祭祀雷神的求雨仪式。《辞源》释“儒”:“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人,也称术士,后泛指学者。”2、“儒家”之义•孔子被尊为“儒家”鼻祖,学说为“儒学”,皆从孔子从事的职业而言,而非如其他学说之命名,如墨子“墨家”,老子“道家”。•“礼”和“仁”。研究并传播中国文化精神,其最高形式是“礼”,传授以“礼”为首的六艺。阐扬“仁”,通过“仁”实现“礼”的秩序。•职业精神强调“礼”,这一意义上的“儒学”和产生于原始社会的雷神崇拜祭祀活动的“儒”的本义一脉相承。3.君子儒与小人儒荀子《非儒》“富人有丧,乃大悦,喜曰:此衣食之端也”;孔子:“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所谓“儒”,最早是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如巫、史、祝、卜等。后来,这些人在社会变动中逐渐分化,流落民间。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成为“君子儒”;有的则只能替人办理丧葬祭礼,成为“小人儒”。大儒、小儒;雅儒、俗儒;腐儒、陋儒、散儒、贱儒;1.孔子关键词:复礼归仁正名修身(三)先秦儒家思想精要山东曲阜“三孔”孔林—孔子墓地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是一个“仁”字。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用什么方法去爱人?就是“推己及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具备了“仁”的人,必须“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在这里,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孔子由“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孔子说,爱人要推己及人,就是从爱自己,到爱父母兄弟,爱妻子朋友,再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即由小到大,由内及外,即《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核心从修身做起,从各方面先培养自身仁德并懂得礼仪,在个人都具有仁德(爱人、博爱)并讲究礼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基础上,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入世,有责任、有担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仁”的内容:1、“爱人”谓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泛爱众而亲仁”。“胜残去杀”,“为俑者不仁”2、“亲亲”为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3.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直”4.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二)“为仁”的方法(一)行忠恕之道1.正面:“立人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行仁需正己1.正己(三)博施济众2.修己3.示己1.为政以德2.遂民所欲3.先富后教2.反面:“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为仁”的目的实现其理想政治:“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是主张“正名”,即按照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纪,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其次是主张统治者“立信”,即政府要获得人民的信任。由此出发,孔子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孔子的教育思想:如主张“因材施教”,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主张“发奋忘食,乐以忘忧”,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人们“毋意(臆测)、毋必(武断)、毋固(固执)、毋我(自以为是)”,等等。2.孟子(前372-前289)孟子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心性论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3.养气与成德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性善”和“良知”。因为性善,所以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是人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扩充自己的善端。为此,孟子重视主观精神的修养,提出要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在“仁学”理论方面,孟子补充提出“义”,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他又提出“舍生取义”。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他还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学说,无疑对后世的儒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孟子是怎样发展孔子学说的?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孔子生伯鱼,伯鱼生子思,子思学于曾子。孟子之所以称为亚圣,是因为孟子不但忠实地传承了孔子的理论系统,更可贵的是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了孔子学说,使孔子基于周公的礼和法的社会统治学说,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成为包括养心修身在内的“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道德体系。宋代理学家程子谈到孟子对儒学的贡献时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对于“仁”,孔子讲“克己复礼”谓之“仁”。仁和礼统一。孟子将“仁者,爱人”的思想继承下来,进一步明确仁的内涵,“仁,人心也。”“恻隐之心,仁也。”把“仁”从“杀身成仁”的那个血淋淋的“仁”里解放出来,变成了构建他脑海中的和谐的大同社会必须的仁爱之“仁”。孔子主张王道思想。对于不“王道”的统治者,却不主张老百姓以下犯上。孔子修《春秋》即按此例。孟子希望建立王道社会,反对暴君,认为杀了暴君是正义行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没有民众,君主就是“独夫”。当齐宣王问到“汤放桀,武王伐纣”“臣弑其君”是否可以时,孟子答道:“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对“仁、义、礼、智”作了更加人性化的界定。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坚定心志仁在其中矣。”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就在其中了。”诚恳地提问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翻译:颜渊请教什么是“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你只要有一段时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天下人都会肯定你
本文标题:03讲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副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9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