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12级药学本科血液循环3
1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1.弹性贮器血管:主动脉和肺动脉及其最大的分支、有弹性、可扩性、缓冲心缩压2.分配血管:大动脉和小动脉之间的动脉3.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4.交换血管:薄、透性好5.容量血管:整个静脉系统,可容纳循环血量60-70%2二、血流动力学(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封闭管道中的液体流量及其影响因素:∆PRQ=PaRQ=供应各个器官血液的动脉压力基本相同器官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该器官的血流阻力。3血流速度: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速度。与各类血管的总截面积成反比。动脉最快(189~220mm/s);毛细血管最慢(0.3~0.7mm/s);(二)血流阻力来源:(1)血液内部摩擦力;(2)血液与血管间的摩擦力;∆PRQ=π∆Pr8ηL,Q=4π∆Pr8ηLR=441.泊肃叶定律公式:Q=π(P1-P2)r4/8ηL单位:ml/min或L/min注:Q:单位时间的液体流量△P:两端的压力差R:管道内的阻力r:血管半径L:血管长度(常数,不变)η:①血细胞比容②血流切率③血管口径④温度⑤血浆蛋白成分和浓度有关。5层流:Q∝ΔP/R湍流:Q∝√ΔP/R2.层流和湍流层流:液体在每个质点的流动方向一致,流速不同。湍流:流速加快到一定程度发生湍流,流动方向不同。形成条件:Re=VDρ/ηRe20006(三)血压(bloodpressure):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单位:帕Pa.1kPa=1000Pa;1mmHg=0.133kPa血压形成的基本因素:1.血液充盈血管系统:(前提)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循环系统血液流动停止时的血压(0.93kPa)2.心脏射血:(基本)心脏射血释放的能量:(1)动能:推动血液流动;1/3(2)势能:对血管壁的侧压力;2/33.外周阻力:小动脉、微动脉4.主A和大A的弹性储器作用:7循环系统各级血管面积模式图8血压流速血管总截面积动脉小动脉毛细静脉血管9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1.动脉血压和正常值:动脉血压:主动脉内的血压收缩压:心室收缩时的动脉内压力舒张压:心室舒张时的动脉内压力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平均动脉压: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10收缩压(systolicpressure):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正常值:100~120mmHg(13.3~16.0kPa)。舒张压(diastolicpressure):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正常值:60~80mmHg(8.0~10.6kPa)。11脉搏压(脉压,pulsepressure):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正常值:30~40mmHg(4.0~5.3kPa)。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pressure):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平均动脉压:=Dp+脉压/3=(Sp+2Dp)/31213动脉管壁的顺应性:血管内压力每改变1mmHg时血管容积的变化值。弹性贮器作用:(1)使左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血流;(2)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远小于左心室内压的波动幅度;C=ΔV/ΔP老年人:顺应性↓,动脉贮器的功能受损,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大。14血压的习惯表示法:收缩压/舒张压kPa(mmHg)13.33/8.00kPa(100/60mmHg)我国健康成年人安静时动脉血压正常值kPammHg计算公式收缩压12.00~18.7090~140舒张压8.00~12.0060~90脉搏压4.00~5.3330~40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9.33~13.7870~103舒张压+(1/3脉压)15动脉血压的生理变异①年龄↑10岁→Bp↑1mmHg(年龄的增加而升高,Sp的升高比Dp的升高更明显)②吸气<呼气:③活动>安静:④站位>卧位:⑤右臂>左臂(=1.33kPaor10mmHg):⑥上午>下午(8~11时最高,0~8时最低):⑦高原>平原:⑧男性>女性:162.形成机制前提条件:足够的血液充盈;闭合的血流环路;决定因素:心室射血对血流产生的动力;外周血管口径变化对血流产生的阻力;心室舒张心室收缩射血入主A+外周阻力大A回弹(势能释放)推血继续流动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推血(1/3)流动+大A扩张(2/3)(动能消耗)(势能贮存+缓冲力)↓↓.17(1)每搏出量↑→射入A血量↑→管壁侧压力↑(2)心率↑→心舒期↓→舒末期A血量↑→管壁侧压力↑3.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DP↑(不明显)SP↑(明显)↓↓血流速↑↓↓DP↑(明显)搏出量↓→SP↑(不明显)↓回心血量↓↓18(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心缩期血流速↑SP↑(不明显)(4)大动脉弹性↓→缓冲SP↓维持DP↓(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如:大失血→循环血量→Bp↓(显著)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Bp↓DP↑(明显)↓管壁侧压力↑↓→SP↑(明显)DP↓→脉压↑体循环平均压变→Bp变↓↓↓19动脉血压影响因素SpDP脉压Bp搏出量(明显)心率(明显)外周阻力(明显)有效血量(明显)(明显)大A弹性(明显)20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二)动脉脉搏波组成对应关系形成机理生理意义上升支快速射血期Bp骤升反映心率、每分输出量、下降支前段减慢射血期A壁回缩降中峡主A瓣关闭血液返流又回弹外周阻力后段心室舒张期A内压力继↓的大小射血阻力等A壁被动扩张输出速度、瓣膜状态、大致反映管内压力↓21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一)静脉血压1.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4-12cmH2O特点:(1)血压低;(2)重力和体位对血压的影响大;(3)充盈程度受跨壁压的影响较大;2.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的压力。影响:(1)心脏的射血能力:4-12cmH2O(2)静脉回流速度:控制补液速度和量的指标22(二)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2.心肌收缩力:节律性舒缩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4.呼吸运动:5.重力和体位的影响:心衰取半卧位、久蹲突站等23(一)组成及功能微A:总闸门后微A:分闸Cap.前括约肌:分闸真Cap.:营养性血管通血Cap.:直捷通路A-V吻合支:调节体热微V:后阻力性Cap.前阻力性Cap.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后微动脉直接通路微静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动静脉吻合支通血毛细血管五、微循环24(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名称血流通路血流特点作用迂回通路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物质交换→真Cap.网→微V血流缓慢主要场所直捷通路微A→后微A→通血Cap.→微V血流速较快利血回流A-V短路微A→A-V吻合支→微V随温度变化调节体温25(三)微循环的生理特点1.血压低:动脉端4.0~5.3kPa,静脉端1.3~2.0kPa;2.血流速度慢:0.3~0.7mm/s;3.潜在血容量大:骨骼肌中只有20%的真毛细血管开放,所容纳的血量为全身血液的10%;4.灌流量易变:迂回通路间断性交替开放;26(四)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局部代谢产物↑组织胺↑,Po2↓后微A和Cap.前括约肌舒张真Cap.开放血流量及流速↑后微A和Cap.前括约肌收缩局部代谢产物↓组织胺↓,Po2↓真Cap.关闭血流量及流速↓缩血管物质交替舒缩5~10次/分27(五)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毛细血管壁的特征:1.管壁薄:0.5μm;2.内皮之间有裂隙:6~7nm;物质交换的方式:1.扩散:主要方式;2.吞饮:大分子物质;3.滤过:压力差;4.重吸收:压力差;28六、组织液和淋巴液(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1.有效滤过压:促进因素:(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渗压)抑制因素:(血浆胶渗压+组织液静水压)有效滤过压>0→组织液生成(动脉端)<0→组织液回流(静脉端)2930有效滤过压的组成及其数值促进因素mmHg抑制因素mmHg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渗压25A端30V端10组织液胶渗压8组织静水压1有效滤过压=动脉端(30+8)-(25+1)=12静脉端(10+8)-(25+1)=-831(二)影响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的因素1.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前后阻力;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质;3.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烧伤、过敏反应;4.淋巴回流:丝虫病;32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主要因素生成量回流量例症毛细血管压↑↑↓炎症、充血性心功静脉压↑↑↓不全等所致的水舯血浆胶体↑↓营养不良、肾炎等渗透压↓血浆蛋白↓所致水舯淋巴↑↓丝虫病、癌症等回流受阻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毛细血管↑↓烫伤、细菌感染通透性↑所致的局部水舯33(三)淋巴液组织液中约10%进入毛细淋巴管。淋巴液回流的意义:1.回吸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2.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3.调节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的液体平衡:4.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其他微粒:
本文标题:12级药学本科血液循环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0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