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黄芪的临床应用黄芪,常用中药之一,为多年生草本,属于豆科植物,药用部分为根部。内蒙黄芪(绵黄芪);东北黄芪(膜荚黄芪),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上品黄芪:第一,看颜色,颜色是微微发黄,并且颜色均匀。第二,看质地。好的黄芪应该是不干不湿为好,就是抓一把用力攥紧,不会碎而且能团在一起但是松开手之后自然松散,那基本就是好黄芪了。第三,品味到,味甜而有豆腥味者为佳。颜色有的黄有的白,那是因为黄芪没有真正成熟就采摘下来了,为了好卖熏制过的。鉴别黄芪夏季开花,结荚果多在秋季采收,含微量元素硒(Se)较多,质量较好黄芪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shen。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黄芪不仅是一味名药,还被广泛用于食疗。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相传古代的苏东坡擅长中医养生,就常常用黄芪来进补,还留下了“黄芪煮粥荐春盘”的诗句。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曾用加味黄芪粥治疗慢性肾炎。国医大师朱良春把黄芪粥,称为长寿粥,每天吃上一碗黄芪粥,精力不减当年。但需要明确的是,脉细数、舌质红,属中医阴虚者,不宜服用。黄芪-药食同源黄芪的记载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也是一味古老中药的别名。黄芪称为“王孙”,见于与王维同朝的甄权的《药性论》,转载于明朝药物学家所著的《本草纲目》。黄芪的功效黄芪,旧作“耆”,长也,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耆”指六十岁以上的人,“耆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黄芪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作用。可用治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等。现代医学的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黄芪有广泛的应用,受到不少医家的推崇。柳太后与黄芪《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唐朝许胤(yìn)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医药的许胤宗不但不着急,反而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柳太后猝患中风,是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的结果。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再加上热蒸汽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效。黄煌之用黄芪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光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黄芪腹。平时易于出汗、怕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感冒;大便不成形,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黄芪的现代研究根据现代医药家研究:黄芪主要化学成分为皂苷、黄酮等;具有加强心脏收缩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因中毒或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病,它的强心作用更为显著;也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够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并且降低血压。黄芪还有保护肝脏、治疗肾炎的作用。美研究发现中药黄芪对艾滋病病毒有抑制作用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中药黄芪中含有一种可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细胞分裂的化学物质,是对付艾滋病主要元凶——“淋巴细胞杀手”的有效手段。黄芪有望取代传统的艾滋病治疗方式——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成为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方式。此外美国研究人员还指出,黄芪还可以治疗其他免疫系统疾病,尤其对病毒性感染和慢性病有奇效。美国科学家用黄芪研制出“返老还童”药剂皮肤是人类衰老的一个重要标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可避免的出现细胞的衰落,皮肤的松弛。对此,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们找到了破解的方法。他们在黄芪的中草药中发现了一种珍贵的混合物,在将该混合物进行提炼后就得到了名为“TA-65”的神奇营养补充剂。之所以称它神奇,是因为它可以激活一种名为“瑞粒酶”的酶,而这种酶能够对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重新“复活”细胞的功能和特征,皮肤可以从松弛褶皱,自然恢复到年轻时的紧致美丽黄芪禁忌袁枚与黄芪袁枚,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与纪晓岚有南袁北纪之称。有一年夏天,已过古稀的袁枚因贪口腹患了痢疾,腹痛腹泻大便为黏液血水样。经医生治疗,病情仍无明显好转。这时一位医生以袁枚年高体弱为由,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疗结果导致闭门留寇,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审时度势,当邪气盛时,需要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应该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只有在邪气泻出之后,才能考虑用温补法来调补肠胃。因此不恰当地用补气药,阻邪外出,这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后来他的一位老友名叫张止厚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医生们认为大黄药性太猛,病人不能服用。后来,袁枚服了大黄,疾病痊愈了。袁枚系实证,吃补药黄芪无异于火上浇油、雪上加霜,故而病情加剧而成危象。此后当机立断,改弦易辙,改用清热解毒、泻下通腑的大黄,终使病情转危为安。可见用药须对症方有效。黄芪的禁忌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黄芪是一味好药,作用强大且独特,一般临床使用数10至30克后患者的脉象马上就会有反应,精神和体力会有改善,正确合理地使用则收效明显。但必须注意的是,它的副作用同样强大。黄芪性温而药力向上升(补气升阳),如果在春夏两季气候温暖,湿热之气盛,使用黄芪容易导致以热助热,特别不利于黄芪药力的充分展开;更重要的是,使用黄芪在中医临床上容易补火上火(性温补气)助邪(疾病或一些致病因素),一旦缺乏准确全面的辨证水平和控制其副作用的技术,那补药入口就可能会变成毒药,危害很大,就会养出病来。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现“上火”症状,如面红、心烦、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压升高或头晕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转病势。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黄芪禁忌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西方最新研究的结果也证实,服用黄芪的时候,最好不要服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癌得星,安道生,是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否则互相会相克。另外,有一些品种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随便服用,服用量最好根据医生的医嘱。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若不加强保护和人工繁殖,有趋于绝灭的危险。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并发现黄芪与琼珍灵芝搭配煮水喝可治疗糖尿病,身体虚弱等病症。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30~60g。黄芪是升阳之药,轻用升压,重用降压。治疗低血压常用补中益气汤,其中黄芪用量不超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黄芪必用至30克以上;对于脏器下垂者,又宜重用黄芪以升之,黄芪必须重用30克以上;治疗痿证时,常用100~120克,最大用至500克;治浮肿,量可达60~100克,治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克;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克;老年人气虚不摄、夜尿或尿频清长,则需用50~80克以益气固摄。益气补中宜炙用;固表托疮多生用。1.玉屏风散组方配伍玉屏风散为中药名方,由我国元代医家危亦林创制,可敛汗固表,也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研究还表明,玉屏风散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之功效,有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美称,现代临床在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黄芪、白术(zhú)、防风三味中药组成。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黄芪于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于外则固表止汗,是其中的主打药物;白术能健脾益气,增强黄芪益气固表的功能,为辅药;而防风又叫“屏风”,可以解表祛风。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止汗为君;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玉屏风散就像是给体质虚弱的人加了一面结实坚固的挡风墙,使风邪无法侵入,主要是被用来抗感冒并提高免疫力,降低重复患病的几率。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主治: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2.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组成〗防己一两[12g]黄芪一两一分[15g]去芦甘草半两[6g]炒白术七钱半[9g]方中防己利水渗湿以消肿,祛风盛湿以止痛;黄芪益气补虚而固表,兼可利水,二药合用,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共为君药。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力,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煎加生姜、大枣和营卫,调脾胃,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证属表虚之风水、风湿者。1.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2.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少许以宣肺散邪;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盛者。参芪粳米粥:生黄芪、党参各30克,甘草15克,浓煎取汁,用粳米100克,大枣10个,煮粥。待粥将熟时,兑入药汁,再煮至熟即可。每天1剂。此粥可以治疗神疲乏力、自汗等症,中老年人体虚者可经常食用。黄芪茶-黄芪茶补好气血生化之源,让胃气永不虚靡【茶方组成】生黄芪10克.大枣5颗。【制作方法】黄芪切成薄片,红枣洗净、去核撕成小块。以上两种食材一起放入沙锅中,添水约500毫升,大火烧沸后,转小火煎煮约20分钟(也萄以加入适量红糖或是白糖增加风味)。每曰天1剂。此方具有补气升阳,健脾和胃.固表止汗等多种养生功效。因为方中的黄苠为“补药之长”.中医认为,它味甘.性微温.可入肺经、脾经、肝经和肾经.具有益气固表、敛汗生津、消疮生肌、利水消肿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气虚所致的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便秘、内热消渴及水肿等多种病症。清代名医汪昂还在《本草备要》一书中特别指出它能“益元气、壮脾胃”。可见它是补益脾胃之气的上好药材。而且,红枣也
本文标题:黄芪的临床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0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