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1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第三,“社会”作为一个微观层次的小概念,对应于社会学中的狭义社会,即作为复合的人的聚集状态(一)“社会”的含义社会(society)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纽带、以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为基础、具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和特定地理空间的有组织的系统。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社会”作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概念,泛指以人为中心的整个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第二,“社会”作为一个中观层次的概念,指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的概念。(二)“和谐”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渊源看下列图片:这是美好家园?是和谐社会吗?重庆黄金镇政府大楼上海市浦东区政府大楼——雄伟、霸气广东顺德政府大楼中国人购买的世界级豪宅贫民窟——外来人口,无固定收入,主要靠拾荒为生落后地区孩子的生活东部发达地区一初中女生一月花两万元同样是孩子同是母亲当你想放弃时,请想想她的执着看到这种场景,你的感想如何?这俩位女同学打架的够狠、够野就不用说,其他同学在旁边看热闹,老师明明看见了好象没这回事一样。你认为这种现象正常吗?试问:这样的学校能培养出什么人呢?这样的校园我们需要吗?人与人之间就是冷漠的吗?!环境污染这样的生活环境,你会满意吗?我国总体是和谐的,我们确也看到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人口给环境的压力;就业、社会保障、收入不均、社会治安等方面问题突出;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一些领域的腐败仍然严重。这些改变都要一个过程。要用辨证发展的观点看待我们国家出现的问题原因1:贫富差距——共同富裕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原因2:我们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过度追求物质而道德失范;多元的人生观、价值观却缺乏正确的选择;不良文化、社会风气的影响)原因3:对任何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对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建设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二)“和谐”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渊源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世外桃源我国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称为儒—道文化,在儒—道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在古代典籍中,“和”被应用在天、地、人、之间,无处不在。—“和谐”是一种组织精良、内外协调、左右逢源、上下有序的状态。“和”在古汉语中,作为动词,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使之均衡。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认为“和”的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增大力量。结论: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从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说法,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体现了一种对平等、富裕、文明、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赫拉克利特认为,差异与对立才是造成和谐的原因。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柏拉图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提出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都有节制“理想国”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权应该由中等阶层来掌握,这样就能很好地协调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避免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2.西方哲学史上对于和谐理念的探索3.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构想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傅立叶把他们设计的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为科学,并提出了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设想。马克思马克思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或者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的表述,正是指向高级的和谐社会。从以上几种论述来看,“和谐”包括以下几层涵义:第一,和谐是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这是和谐的内涵和本质特征。第二,和谐不是无差别、无矛盾、无冲突,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达到动态的和谐。这是讲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第三,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这是强调和谐的价值。第三,和谐社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第一,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图,而不是社会形态。第二,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多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1、什么是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2、和谐社会有三个标志:一是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任何阶层特别是具有较高社会位置的阶层都不应以任何理由人为地设置障碍,来排斥其他阶层的社会成员进入本阶层,以达到维护本阶层特有利益的目的;二是各个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这就必须按照贡献进行分配;三是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这就必须在其相互之间实现互惠互利的公正规则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第二个层面是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第三个层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遵纪守法、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最基本的。先富起来的人或者说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依据及过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依据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即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因而,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大量出现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解决这些矛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情况,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自然要提上日程。(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我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2004年10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这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的五项能力1.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2.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3.不断提高建设社会先进文化的能力;4.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5.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召开省部级主要负责同志研讨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强调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全面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三、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2005-2-19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胡锦涛说: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法治(正义)(公平)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竞争)(奋斗)充满活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简单说就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上升机会。任何社会如果能够让其中的穷人不断地变为富人,就有无限的活力(安全)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继承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传统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理论创新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向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本文标题:11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1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