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教材使用和教学建议
人民出版社出版从“见闻之知”走向“德性之知”—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教材使用和教学建议一。教材的主要特点(重构教材观)1。目的观:由“见闻之知”走向“德性之知”见闻之知:听到、看到的,与自己的生命未能融合、共鸣的知识信息。这种“知”缺乏个体体验基础,难以与人的品格和行为发生联系,易知行脱离。德性之知:通过体验获得的,与自己的整体生命融为一体的知识、情感和信念,是人的“第二天性”,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德性之知”哪里来?(1)直接的生活经历与体验(2)与个体生活体验、经验发生连接、引发感动的“见闻之知”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2。功能观:教材是学生求学的情境场(学生观转变:由“受教育者”到“求学者”)(1)是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圈(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三大关系顺序安排)初一:少年滋味1.走进新天地2.生活中有你3.倾听自然的声音4.我是自己的主人5.感受现代生活6.一起成长(2)是初中生自己生活的话题(《你会玩吗》、《情绪调味师◎“爽”的感觉》、《我的朋友圈》、《新天地新感觉》)初二:拥抱青春初三:成长阶梯1.成长根据地1.法制时代2.青春自画像2.共同生活3。世界大舞台3.法律在我心中4.从这里出发4.勇敢做自己5.人际通行证6.感受祖国心跳(3)教材是学生自主探究生活的平台(师生不是观众和看客,而是生活者、参与者、建构者)a.教科书内容切入主要是话题和情景七下第八课第九十一页是开放的建构空间b.教科书内容主要是依赖学生自己的活动(学习教材不是最终目的:教材只是为学生提供思想方法和文化基础,是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中间站)七上第二课《我的自律宣言》第17页3。结构观:“在场”与“不在场”因素的互动与融合(从学生身边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实现知识“软着陆”)“在场”因素,即自我因素:学生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学生现实的生活和一切学生可以直接感知、体验、领会的东西。“不在场”因素,即教育要求:集体、国家、社会的要求和人类已有的自然、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作为间接经验是“不在场”的因素。(1)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为。(2)人要走出自我,走出个人体验,从“在场”的个人体验走向“不在场”的广阔世界。否则就是井底之蛙。(3)个体生命及体验永远都是支点,都是接受“不在场”因素的参照因素。“在场”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但又不能仅仅囿于“在场”因素,必须将“在场”因素作为出发点和助推器,进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4)方法:a.从“在场”拓展到“不在场”b.从“不在场”反观“在场”第一课新天地新感觉重要的一跳“在场”因素我们是一个群体“不在场”因素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由“不在场”反观“在场”全书的结构:三大主题:少年滋味,拥抱青春,成长阶梯三大关系: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四大内容: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的综合交叉生成主题以生活逻辑为明线、以理论逻辑为暗线统筹安排各年级教育内容。4。文化观:教材是青少年的“自己人”(自己的话题和话语,具有青春气息,是青少年文化与成年文化的融合)教材体现青少年的思维和情感方式,用青少年喜欢的、他们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学生在教材的学习中体会到文化的“属己感”和舒适感,觉得教材是自己的,是“自己人”。比如,单元标题中主体语:“我是自己的主人”、“青春自画像”等表达方式;课文题目中拟人话语“地球在叹息”;课文内容的漫画呈现“电视机的变迁”、“让我们的耳朵醒来”等,富有浓郁的青春气息。成人文化隐藏在青少年文化、教材文化背后,成为不露痕迹的存在。将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教科书话题和内容的开放性,对学生心智、情感有挑战话题近:是学生生活中乐于关注的问题立意高:不断拓展的社会生活圈思维新:有思维的跨度和突破常规材料美:美文经典和故事富有哲理学术性强:尽量吸收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人文素养5。学术观:引领学生初涉学术殿堂(努力反映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人文素养)如,时间“生命的节奏”、集体“我属于”、“与老师面对面”等。新型师生关系:“假如老师冤枉了你”、“假如遇到这样的老师”玩是青少年的权利愤怒具有道德力量(七年级下册第16页)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念。二。教材的基本理念:本教材不是可供教师照本宣科的“本”,而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以学生体验为基础的学生探索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平台(课标)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以学科为本”走向“以学生为本”)2。“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以掌握课本为目标走向引导学生成长)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以重在教师灌输走向重主体建构)三。教材介绍七年级教育主题——少年滋味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踏入中学,随着身份、身心的变化与发展,许多新的体会会接踵而至,会遇到许多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处在这一过程中的青少年,应该学会用心体会生活环境、人际关系、自我发展,乃至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并在这种体会中适应和创造,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上册:1.走进新天地2.生活中有你3.倾听自然的声音下册4.我是自己的主人5.感受现代生活6.一起成长七年级上教材介绍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1。“走进新天地”“成长中的我”2。“生活中有你”“我与他人”3。“倾听自然的声音”“我与自然社会”这种顺序反映出由近及远、由己到人、由人类到自然的逻辑逻辑。七年级(上)走进新天地(成长中的我)1.新天地新感觉2.我的自律宣言3.生命的节奏生活中有你(我与他人)4.第一次“握手”5.为他人开一朵花6.走近老师7.我属于……倾听自然的声音(我与社会、自然)8.生命之间9.地球在叹息10.中华民族的选择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第一单元走进新天地由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人生旅途中的一次跳跃,跃入这片新的天地时,学生既有新奇、愉快心情,又有紧张、不适的担忧。因此,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如何培养学生在新环境中的责任感、自律意识和主人意识,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与内容。单元内容结构走进新天地做时间的主人生命的节奏我的自律宣言做自己的主人做新生活的主人新天地新感觉第一课《新天地,新感觉》一、编写意图使学生感知全新的中学生活,体验成长感觉,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了解国家教育状况,初步确立受教育是公民权利的观念,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二、内容结构说明新天地,新感觉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我们是一个群体重要的一跳珍惜、保护自己来之不易的受教育权了解我国初中教育状况为中学生活做准备三、本课的创新之处没有将学生在新天地里的新感觉仅仅停留在个人生活的感官层次,而是把学生的感觉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放在同辈群体的不同生活遭遇之中。初中是学生开始辍学的小“高峰”,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继续完成义务教育,因此在初中一入学的时候就明了自己的受教育权受法律保护,这一点非常重要。教材还渗透了一些法律知识,使心理、道德与国情、法律的内容得到了综合体现。四、本课对你提出的特殊挑战如何引导同学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觉,以及周围人们对中学生的看法和要求,去深切的感受从小学到中学这一“重要的一跳”。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当前我国公民的受教育状况,以及教会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去认识和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利。第二课《我的自律宣言》一、编写意图体会长大的感觉,懂得长大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初步形成自律意识。二、内容结构说明我的自律宣言我的自律宣言面对学校的要求与诱惑作斗争我长大了形成自律意识正确对待外在要求面对诱惑,管住自己体验长大的过程三、本课的创新之处从长大的角度切入自律教育,比较自然青少年的自律意识形成从抵制诱惑、管住自己开始学校纪律的复杂性与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1、既有合理的,又有不合理的2、现代社会一方面要求人具有严格遵守规则的意识,对规则有神圣感,另一方面又要求具有批判意识和民主意识,不盲从不合理的规定,不做纪律的奴隶。3、只有得到认同的外在要求才能转化为个体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转化为自律。4、本课对学校和老师也有教育意义四、本课对您提出的特殊挑战1、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长大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身体的长高,长大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要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够抵御诱惑。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校的合理要求与不合理要求,面对学校的不合理要求,要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向学校反馈。第三课《生命的节奏》一、编写意图理解时间与生命的关系,懂得时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学做时间的主人,懂得守时是一种美德。二、内容结构说明生命的节奏做时间的主人时间:生命的节奏如何科学地利用时间时间与生命的关系三、本课的创新之处:从生命的高度理解时间。时间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是生命的度量单位。时间宝贵的背后,是生命宝贵。新的时间观念:做时间的主人而不是时间的奴隶,因为归根到底时间是为人服务的。四、本课对您提出的特殊挑战如何引导学生从生命的高度来理解时间,了解时间与生命的关系。如何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利用时间,学做时间的主人。第二单元生活中有你本单元在于帮助学生学会结识和了解同学、老师,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智慧,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集体观念。生活中有你第一次“握手“为他人开一朵花走近老师我属于……融入集体生活如何与老师相处换位思考的态度和能力人际交往方法和原则积极适应初中的人际环境内容结构说明第四课《第一次“握手”》一、编写意图了解并掌握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技巧。感受微笑、幽默在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作用,并能积极探索人际交往的其他方法。懂得在真心待人是交往的最高技巧,能够接受不同性格的人。二、内容结构说明第一次“握手”怪吗?不怪交往的心理话回忆那一刻学会接受不同的人交往的和技巧第一次与同学交往的情景三、本课的创新之处:1、从初次见面的情景切入。2、将“交往”拟人化,让“交往”作为交往明星的好朋友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即交往的技巧)3、让学生学会接受不同的人。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同学遇到言行举止与自己区别比较大的人往往不能够与之交往,甚至做出一些不友好的行为,通过本课“怪吗?不怪”框节的的学习,尽量让学生能够接受不同,知道“和而不同”的内涵。四、本课对你提出的特殊挑战1、本课是用拟人的手法编写出来的,教师在上课中,如何能够巧妙扮演好“交往”这一角色是本节课精彩与否的关键,所以这也是一个挑战。2、本课内容的编写是开放的,具有很大的弹性,课文中列举的交往原则和方法只是根据部分学生的实际编写的,而且也是交往原则和方法中极少的一部分,只是学会交往的一个引子,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所在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第五课《为他人开一朵花》一、编写意图理解别人行为的原因,体会他人的内心情绪感受,懂得与人相处要进行换位思考的道理。如果说第四课重在“结识”,那么第五课则是讲结识之后的“相处”,并且是同学之间的相处。二、内容结构说明为他人开一朵花也许另有原因别人的感受你知道吗?心中有他人体谅、理解别人行事说话的原因,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反面:不顾别人感受的行为是丑陋的正面:利人利己三、本课的创之处充分肯定每个人为他人着想的闪光之处自然、巧妙地说明了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在为他人开一朵花的同时,也是为自己的生命增加了光彩。(《眼里有世界》)教材中呈现的内容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生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如:“也许另有原因”部分。生活中,尤其是青少年,常常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匆匆地下结论,或急着否定一个人。这一部分是教育学生怎样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要做到为别人着想就要理解别人如此行事的原因,从而学着在生活中去作换位思考。四、本课对您提出的特殊挑战换位思考不能当作道理来讲,应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果没有情感共鸣,就会流于枯燥乏味的说教。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命体验和感受。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和行为,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是每个人人性的光辉之处,也是本课宝
本文标题: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教材使用和教学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