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CT成像原理和普通增强南京市江宁医院医学影像科-张健放射科CT基础知识点一、CT的起源、发展与展望。1、CT的定义:ComputedTomography,计算机体层摄影,是计算机控制、计算与X线体层摄影技术的结合。2、传统的X线体层摄影:正侧位平片确定冠/矢状位体层深度,选择不同的轨迹和角度对兴趣层面进行投射,体层周围的组织模糊化处理。此时已有层厚与层间距的概念出现。3、CT的发展及演变。3-1,1985年滑环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里程碑,实现了球管单向连续旋转扫描,1989年螺旋CT诞生。在此之前的五代CT都是旋转/平移交错的步进式(电缆式)CT。(PS:MR的年代)3-2,2005年西门子率先推出双源CT(第一代)。3-3,2010年西门子推出第二代双源放射科二、螺旋CT的几个重要概念。(配图)螺旋与非螺旋扫描的差异非螺旋放射科螺旋放射科1、螺距(Pitch)的定义(针对螺旋CT):扫描机架旋转一周过程中,检查床移动的距离与透过探测器的全部射线束宽度的比值。决定了整个扫描过程有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最短时间)和同样扫描时间内能获得的最大信息量,同时决定了容积覆盖速度,是影响成像的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2、容积数据:单次、单向连续扫描所获得的一定范围内全部体积数据,如果摒除生理运动和物理运动造成的伪影,可以认为容积数据几乎等同于真实的被照物真实数据。(PS:部分容积效应-容积均化、容积伪影、周围间隙现象、亨氏伪影)。在此基础上方可实现MPR/CPR、SSD、MIP、VR等后处理技术。3、重建函数核(卷积核):这是可由操作人员选择的、但不可具体修改的一项内置函数。在使用RawData重建为肉眼可见图像的过程中,使用滤波函数对RawData进行修正,卷积完成后形成新的投影数据,此时的投影数据才可以由操作人员选择FOV和窗宽窗位等参数。4、层厚/层间距的概念:扫描时的层厚是指采用的探测器排的宽度,而重建后的层厚是重建体层厚度范围(注意区分)。层间距是两个扫描层面中心点的距离。若层厚均一,且层间距=层厚,则可被视为无间隙扫描/重建。(PS:与MR层间距的区别)5、窗宽窗位:以纯水为近似于0Hu的参照,根据所要观察的器官或组织的平均CT值(窗位),决定所观察图像的灰阶范围(窗宽),高白低黑。放射科CT成像流程图球管发出X线--穿过被照物--探测器采集信号--模/数转换--RawData--卷积核重建--选择FOV、矩阵、窗宽窗位--肉眼可见图像放射科SiemensSOMATOMDefinitionFlashCT第二代炫速双源CT(以下简称双源CT)优势概述:(学会自我宣传)根据以上CT成像流程图,双源CT具有两套独立球管,两套独立探测器(128层双64排),先进的第二代迭代重建算法(SaFire正弦波图形法迭代),这已经让它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放射科1、核心优势:双能量。两套球管和采集系统可以同时也可以独自运作,提升了扫描速度,极大提高时间分辨率,并优化剂量控制。对于某些特定成分的组织,使用不同的X射线能量照射,通过其表现出的CT值差异,再通过图像融合重建技术,可得到能体现组织化学成分的CT图像,即组织特性图像,从而得到类似数字减影图像、减轻金属伪影、辨别体内结石成分等等。放射科2、磁悬浮滑轨机架,告别了传统机械滑轮式传动,以更高的转速为获得理想的Pitch提供了无数种可能。3、超大螺距(0.17-3.4),超高时间分辨率(75ms),超快的扫描速度(全身4秒心脏0.25秒),为无差别心率下心血管造影提供了支持。4、智能剂量控制(CareDose):体层厚度预判、扫描过程中曝光条件实时调整,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达到剂量最小化,保障患者健康。放射科甲状腺增强扫描扫描方案:◇1、患者取仰卧位,使用头托,头先进,进床扫描。健侧手臂上举,患侧手臂至于身体旁边,使用绑带固定患者头部,嘱咐患者保持稳定不要咳嗽,咽口水。◇2、使用监测触发模式进行检查。◇3、PreMonitoring置于升主动脉◇4、正式扫描范围:上至舌骨下缘,下至主动脉弓上缘。◇5、正式扫描的注射方案为:速率3.0ml/s,剂量50ml,跟注30ml生理盐水。放射科放射科放射科甲状腺动脉期放射科甲状腺静脉期放射科胸部增强扫描方案:◇1、患者取仰卧位,脚先进,两臂上举,进床扫描。◇2、使用监测触发模式进行检查。◇3、PreMonitoring置于升主动脉◇4、正式扫描范围:从肺尖开始,一直扫描到肺底。◇5、正式扫描的注射方案为:速率3.0ml/s,剂量50ml,跟注30ml生理盐水。放射科放射科放射科胸部动脉期放射科胸部静脉期放射科胸腹盆联合增强扫描方案:◇1、患者取仰卧位,脚先进,两臂上举,进床扫描。◇2、使用监测触发模式进行检查。◇3、PreMonitoring置于升主动脉◇4、正式扫描范围:从肺尖开始,一直扫描到耻骨联合下缘。◇5、正式扫描的注射方案为:速率3.0ml/s,剂量80ml,跟注40ml生理盐水。放射科放射科放射科胸腹盆部动脉期放射科胸腹盆部静脉期放射科胸腹盆部延时期放射科腹部及腹盆部联合增强扫描方案:◇1、患者取仰卧位,脚先进,两臂上举,进床扫描。◇2、使用监测触发模式进行检查。◇3、PreMonitoring置于腹主动脉◇4、正式扫描范围:从膈顶开始扫描至髂前上棘。(腹盆联合增强是从膈顶开始扫描至耻骨联合下缘)◇5、正式扫描的注射方案为:速率3.0ml/s,剂量80ml,跟注40ml生理盐水。放射科放射科放射科腹部及腹盆部动脉期放射科腹部及腹盆部静脉期放射科腹部及腹盆部延时期放射科肾脏增强扫描方案:◇1、患者取仰卧位,脚先进,两臂上举,进床扫描。◇2、使用监测触发模式进行检查。◇3、PreMonitoring置于腹主动脉◇4、正式扫描范围:自肾上界至肾下界◇5、正式扫描的注射方案为:速率3.0ml/s,剂量80ml,跟注40ml生理盐水。放射科放射科放射科放射科肾脏增强CT表现1、皮质期(注药后30s至90s):肾血管和肾皮质明显强化,强化的肾皮质还向肾实质内伸入,形成所谓的肾柱,而髓质仍维持较低的密度,因而可清楚分辨出肾的皮髓质2、实质期(注药后约90s至120s):髓质强化程度类似或略高于皮质,皮、髓质分界不再清晰3、排泄期(注药后5至10分钟):肾实质强化程度下降,而肾盂肾盏发生明显强化放射科肾脏增强扫描皮质期实质期分泌期放射科肾脏增强扫描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放射科盆腔增强扫描方案:◇1、患者取仰卧位,脚先进,两臂上举,进床扫描。◇2、使用监测触发模式进行检查。◇3、PreMonitoring置于腹主动脉◇4、正式扫描范围:从髂棘扫描至耻骨联合下缘◇5、正式扫描的注射方案为:速率3.0ml/s,剂量50ml,跟注30ml生理盐水。放射科放射科放射科盆腔动脉期放射科盆腔静脉期放射科
本文标题:CT原理和普通增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5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