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追寻光明的脚步——灯泡关于灯泡灯泡,这项堪称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为我们驱赶了黑暗,带来了光明。但你知道灯泡的历史和变迁吗?一般认为电灯是由美国人托马斯·爱迪生所发明。但倘若认真的考据,另一美国人亨利·戈培尔比爱迪生早数十年已发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而且可靠的电灯泡,而在爱迪生之前很多其他人亦对电灯的发明作出了不少贡献。十九世纪后半叶,人们开始试制用电流加热真空中灯丝的白炽电灯泡。1879年,美国的T.A.爱迪生制成了碳化纤维(即碳丝)白炽灯,率先将电光源送入家庭。现代的钨丝白炽灯到1908年才由美国发明家库利奇试制成功。发光体是用金属钨拉制的灯丝。【==其实我以前一直以为钨丝白炽灯是爱迪生发明的】由于灯丝在不断地被升华,所以会逐渐变细,直至最后断开,这时一只灯泡的寿命也就结束了。至于照明时间,这种电灯的使用寿命通常不会超过1000小时。如何使灯丝减少蒸发和延长使用寿命办法只有降低温度,降低灯丝温度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可是,这并不是个好办法。降低钨丝的工作温度,也就是降低它的白炽程度,会使白炽灯的发光效率降低,远不如温度高时那么明亮。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注意到,当灯泡里充有空气的时候,虽然灯丝很快会被氧化,但是钨的蒸发却变慢了。原因其实很简单。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使钨氧化的只是占空气总量1/5的氧气;至于其余的大约占4/5的氮气,它不仅没有参与对钨的破坏作用,相反地还干了好事——阻碍钨分子的运动,降低钨的蒸发速度。1913年,兰米尔首次往玻壳里充进氮气,这是继灯丝由炭丝改钨丝后白炽灯的又一重要革新。直到目前为止,充气仍然是抑制钨丝蒸发的基本措施。灯丝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科学家们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灯泡依然在飞速的发展中→v→1912年,日本的三浦顺一为使灯丝和气体的接触面尽量减小,将钨丝从单螺旋发展成双螺旋,发光效率有很大提高。1935年,法国的A.克洛德在灯泡内充入氪气、氙气,进一步提高了发光效率。。1959年,美国在白炽灯的基础上发展了体积和光衰极小的卤钨灯。卤素灯的外形一般都是一个细小的石英玻璃管,和白炽灯相比,其特殊性就在于钨丝可以“自我再生”。总结白炽灯的发展史是提高灯泡发光效率的历史。现状白纸灯光效低,寿命短,电能消耗大,维修费用高,不适合长期照明。所以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开始逐步淘汰了白炽灯。环保才是硬道理!白炽灯的时代正在悄悄的远去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通用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52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