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1
第二章社会化第二章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涵义二、性别角色社会化三、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二章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涵义(一)社会化的定义(二)社会化的类型(三)社会化的内容第二章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使自然人或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社会适应的过程。第二章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或早期社会化2.继续社会化或发展社会化3.再社会化4.反向社会化第二章社会化1.基本社会化或早期社会化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即婴儿至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对个体而言是基本的但至关重要的社会化阶段。主要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交际语言、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等,并将社会文化和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与观点,使个体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第二章社会化2.继续社会化或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成人在生活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内容时,如家庭的建立,工作的调动,经济生活和业务生活的变更,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的变化,知识和技能的更新等,往往感到不适应,促使个体步入一个新的社会化进程—继续社会化。第二章社会化3.再社会化个体从原来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和内化的过程。是指有意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建立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它是青少年与成人都有可能经历的一种过程。一般来讲,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基本形式:一是强制性的,发生在全面控制机构中,如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二是非强制性的,是个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如新兵入伍、移民国外等等。第二章社会化4.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由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而形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迅速变动之时。这种迅速变动可能造成年长一代的知识过于陈旧,但年轻一代则可能因为更贴近时代而能够向长辈们提供新的信息和新的生活样式。第二章社会化(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4.政治规范的社会化5.法律规范的社会化6.道德规范的社会化7.角色规范的社会化第二章社会化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包括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知识、生活适应技能等。第二章社会化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第二章社会化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是社会化的核心,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和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角色规范的社会化内容。第二章社会化4.政治规范的社会化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第二章社会化5.法律规范的社会化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法律社会化促使个体具有法制观念并自觉按照社会规范和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核心是知法、守法、护法。第二章社会化6.道德规范的社会化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道德标准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道德社会化的结果就是人们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第二章社会化7.角色规范的社会化个体学习角色规范、态度和情感并使个体的各种行为符合相应角色规范的过程。第二章社会化二、性别角色社会化(一)性别与性别角色(二)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源第二章社会化(一)性别与性别角色1.性别:(1)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英文用sex:男人(men)女人(women)(2)指男女的心理的、社会的差异,英文用gender:男性(males)、女性(females)2.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男性或女性的一套思想或行为方式。3.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具体任务,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第二章社会化男性与女性的人格特征男性女性意志坚强、刚毅温柔心胸宽广细心直爽、开朗、大方有依赖性不拘小节软弱、脆弱果断善良第二章社会化东北师大张德调查了一个宣传干部学习班的51者学员(男48、女3名)。要求他们回答男人和女人各有什么特点。结果是:男人:胸怀宽广、意志坚强、直爽、深思熟虑、有勇有谋女人:细心,善操家务,性格温和,心地善良、嫉妒、软弱、好哭、好嘟囔有人还调查了男女适合担任何种社会职业,结果:男人:矿工、战士、企业经理、飞行员、外交人员、法官、警官。女人:服务员、保育员、纺织工、秘书、护士、演员、缝纫师、小学教员第二章社会化我国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是:男强女弱、男主女从为什么会如此?第二章社会化社会早期的分工不同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分化。第二章社会化社会早期的分工不同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分化母系社会身体强壮经济资源权力男主女从父系社会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为了维系男性优势地位有神力---------------------弱不禁风缠足神智---------------------头发长无才出人头地----------------不许科举、做官、从军(问政)强---------------------------弱第二章社会化现代社会机械化大生产体力强失去意义科学证明男女智力无高低之分妇女就业经济独立、成功机会核心家庭夫妻间“妻管严”“四全丈夫”剩菜剩饭全包,脏活累活全干好话坏话全听,工资奖金全交第二章社会化问题: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是否已改变?择偶模式:郎才女貌角色期望基本上仍以男强女弱、男主女从为基调,只是要更强,做男人难。第二章社会化(二)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源1.生物学因素的影响(1)激素(2)遗传基因(3)大脑2.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1)家庭双亲的影响(2)学校影响(3)大众传媒的影响第二章社会化1.生物学因素的影响(1)激素:一般认为,对性别角色的获得发挥作用的激素是雌激素、黄体酮和睾丸素。(2)遗传基因:男女之间遗传基因的差异主要存在于第23对染色体,女性是XX,男性是XY,其他22对染色体造成的个体差异与性别无关。(3)大脑:人类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存在差异。通常,掌管形象思维的右半球,女性为优,掌管抽象思维的左半球,男性为优,这使得男女在语言、思维和空间识别能力方面存在差异。第二章社会化2.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1)家庭双亲的影响(2)学校影响(3)大众传媒的影响第二章社会化(1)家庭双亲的影响个体的早期经验主要从家庭获得,社会和父母共同的性别角色期望决定了父母对男女不同后代的抚养方式。通过衣服、发式、玩具、活动、名字等反映出对不同性别孩子的性别角色期待。第二章社会化(2)学校影响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二个重要场所。孩子们的性别知识在学校得到扩展和加深。学校对孩子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媒介:教材中的性别角色;教师的性别观念第二章社会化(3)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工具强化和稳定了文化中人们对男女性别的角色定型。电影、电视、广告、文艺作品、报刊等,都在无疑或有意地,但却十分有效地传播和强化着性别差异。第二章社会化有上述分析可见,在人类社会早期,基于生理差异的社会分工,社会文化因素等,导致了性别角色分化。在现实社会中,性别角色分化的维持又受到家庭、教科书、教师、同学、大众传媒等的强化而得到维持和延续。第二章社会化三、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因素---遗传素质为社会化提供可能性(二)社会因素---人类社会生活使可能变为现实1.社会文化2.家庭3.学校4.同辈群体5.媒体第二章社会化课堂作业将你听到的三次课,印象最深的内容写下来。第二章社会化(一)遗传因素遗传素质为社会化提供可能性。身高、肤色、血型、智力、性格先天预成的语言装置/大脑语言文字(人类创造与使用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第二章社会化黑猩猩瓦苏2007年10月30日晚,一只被称为杰出“语言学家”的黑猩猩去世,它就是世界上第一只能通过手语与人类交谈的雌性黑猩猩瓦苏。瓦苏据报道,瓦苏1965年生于非洲。1966年,它被内华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夫妇收养,并以内华达州瓦苏县的名字命名。经过5年训练,瓦苏掌握了160个美国手势语单词,还能够把它们组成245个句子。在此之前,研究者试图让黑猩猩学说人类语言,但未获得成功,因为它们的喉部构造与人类存在巨大差异,不宜学习吐字发音。第二章社会化童年隔离期的影响如果人在与人类社会隔离的情况下长大会成为什么样子?--印度狼孩--辽宁猪孩--菲特烈二世的实验--在隔离状态下长大的安娜--制度化的儿童: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以上几个不同方面的证据都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同一个问题: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仅仅具备了人的遗传素质,而没有适当的社会条件,个人的社会化将无法实现。第二章社会化(二)社会因素1.社会文化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社会经验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及其群体建立社会联系。罗纳在1984年的研究中,提出了社会文化的作用力,由此提出了一个关于父母与孩子的接受-厌弃理论。第二章社会化2.家庭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课堂、第一场所、父母是他们交往的第一对象,更是他们早期发展核心影响源,所以,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童年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职业背景、婚姻质量、子女的人数等都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第二章社会化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婴儿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发生了联系。首先是母亲对他爱护和照料,提供奶汁和食品满足他生理上的需求;以温暖的母爱去抚慰他,满足他情感上的需求。他则以哭声反映饥饿与病痛,以满足生理需求或解除痛苦;以注视与亲人发生感情交往,获得亲人的喜爱。许多研究表明,在婴儿获得生物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瞬间,便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交往关系,并且迈出了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单纯的“接触”(与他人身体的接触或相互作用),既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又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心理学家哈里·F.哈洛的实验说明,这种身体接触的需求是相当强烈的。第二章社会化心理学家哈里·F.哈洛的实验在实验中,小猴同两个人造的“母猴”妈妈(一只用铁丝绕成,身上带有奶瓶;另一只在铁丝外裹有同母猴毛相似的织物)关在一起。虽然小猴天天从带有奶瓶的“母猴”那里吸取食物,但它的大部分时间却是依偎着裹有毛织物的“母猴”度过的。如果把后者搬走,小猴就会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这说明,小猴尽管有着强烈的生物需求,但也有着同样强烈甚至更为强烈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实验还证明,由这些人造“母猴”养大的小猴,虽然小时候看不出明显示的异常,但长大后却不会当父母,其中许多母猴甚至不会生育。婴儿也象小猴一样,有着基本的与他人接触、互动的生物和情感需求。第二章社会化鲍姆林德(BAUMRIND)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类专断型这些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并要孩子遵守规定很死的行动准则。他们要求绝对服从,惩罚严厉。这种父母不太容易被孩子接近,孩子常觉不满、畏缩不前和不信任人,智商低、易怒。随意型这些父母对孩子无要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管理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孩子可依赖的源泉,但不是标准的传授者和榜样。做决定与孩子商量,从不惩罚,不控制,较温暖,但对未成熟的孩子缺乏控制。权威型这些父母试图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意启发儿童,有必要时坚决控制。但他们会解释这样做的理由,鼓励孩子同他们交换意见,多鼓励、少惩罚。这些孩子能自立、自控,很自信,有探索精神并且对生活心满意足,易于合作。父母教养方式第二章社会化西蒙兹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这两种基本要素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组成二维坐标系统。父母态度支配残忍溺爱拒绝接受O无视放任服从第二章社会化父母态度坐标上的O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5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