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两种文明的分隔线?“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单元结构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国古代历史纪年(BC21世纪——1840年)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春秋战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隋、唐:封建社会繁荣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日趋衰落先秦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的政权变迁北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汉隋朝东魏北齐宋梁齐陈南朝北朝西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基本特征是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⑴政治上,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出现孝文帝改革,形成民族大融合。⑵经济上,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南迁的中原农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当地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共同开发江南,从而使南方农业有了新的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⑶文化上,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出现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背景)教学指导意见:基本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理解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进行改革的目的;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发展要求:无说明:注意从当时黄河流域已有的文明基础和冯太后推动学习汉文化等方面来考虑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条件。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记》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汉族北方少数民族民族比较表农耕为主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定居比较完备相对落后先进相对落后1、北魏的崛起:⑴族源:①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②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③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⑵崛起:①背景:②崛起: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北魏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⑴统一:⑵意义: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②为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⑶北魏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金榜P201、北魏的崛起: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439年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1、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特征;2、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拓跋珪改革:⑴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⑶意义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也为孝文帝改革起了一定的奠基作用。⑵措施:(经济、政治、文化)①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③仿汉制设官制,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④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二、改革的有利条件: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势筑坞立堡,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的农民实际上是坞堡主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农民,向坞堡主交纳地租,承担劳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为了取得各地宗主的支持,被迫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和他们的政治经济权利,并任命他们为政府收纳地方租税,征发兵役、徭役。这种宗主督护制有许多弊端,宗主往往隐瞒户籍借此逃避赋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初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有何弊端?北魏初阶级矛盾尖锐表现在哪两个方面?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1)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宗主督护制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强为宗主来管理当地事务,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权力很大。产生两大矛盾: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矛盾)农民与地主的矛盾(阶级矛盾)三.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2)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1)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三.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材料一: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孝文帝祖父)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材料二:“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九品征收。即九品相通制。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与材料二有什么联系?材料二的现象对北魏政府有什么影响?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因果关系。2、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书P34材料一: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材料二: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2)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1)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三.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2、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2)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1)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三.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⑴原因: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⑵表现:445年陕西人民起义(汉族、羌族),百余年间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游牧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由于其缺乏稳定性,政治制度就无法健全与完善。文化与现实的差距,使得民族的心理自卑而自大。——《中国经济史》马背上得天下,能不能马背上治天下呢?北魏向何处去?四.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的因素1.冯太后:⑴出身汉家,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思想动员)⑵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人才培养)⑶临朝听政,推行前期改革(奠基作用)2.孝文帝:⑴孝文帝即位:471年通过禅让即位(权力保证)⑵孝文帝精通汉文化,坚定改革信念(主观条件)⑶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重要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三、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四、推动力——统治者因素教材结构二、有利条件——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特征和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②制度上的不完善和欠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③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④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北魏面临着深刻的危机。1、必然性:总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问题,改革迫在眉睫。2、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统治阶级汉化改革(拓跋珪改革)的奠基;②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③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旨在维护统治的封建化运动。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2.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与汉族融为一体练习题:DC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A.拓跋珪B.道武帝C.冯太后D.拓跋宏练习题:DC谥号:文成文明皇后;出生地:长安;民族:汉族;特长:她熟悉儒家经典,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驭群臣﹐为其所用。冯太后(公元442-490年)执掌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曾在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本文标题: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75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