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想要赏析一本经典,就先要彻底的读透它,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进行细致质微的平常,浅尝辄止是不能真正了解这本书和写这本书的人的想法的。无法细致品味就无法深入了解,皮毛会掩盖在最底层的真相。《回归大学之道》是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德里克·博克。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德里克·C·博克德雷克·C·博克哈佛前校长,著有《回归大学之道》一书。在他担任哈佛校长期间,他精心处理了高等教育中一些主要问题,包括行政管理、少数民族和妇女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的技术转换等问题,博克校长还重新组织了哈佛大学的管理机构,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引进到哈佛大学的各个研究生院和各个系科。德雷克·博克(DerekBok),1968年开始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1971-1991年任哈佛大学校长。2005年前任教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和教育学院。2006年,在劳伦斯·萨默斯卸任后,担任了一年的哈佛大学临时校长。目前已退休。撰写了包括《市场中的大学:高等教育的商品化》(UniversitiesinMarketplace:TheCommercializationofHigherEducation)在内的六部高等教育方面的专著,以及有关美国劳工法和美国政府的研究专著。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德雷克·博克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教师们讨论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仔细的看一下其所著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的目录,导言1第一章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7第二章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19第三章大学教育的目标35第四章学会表达49第五章学会思考65第六章培养品德87第七章培养合格公民102第八章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116第九章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136第十章培养广泛的兴趣153第十一章为职业生涯做准备169第十二章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展望未来187注释207索引250全书共两百余页,强调和解释了不少作者的内心想法。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品中具体章节的具体分析。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首屈一指的大学,哈佛以其悠久的文化历史,卓越的学术追求,高水平的教师学生,影响深远的社会服务而独步全球。近年来国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批判可谓甚嚣尘上。哈佛、斯坦福、耶鲁等世界名校被奉为圭臬,成为了国内大学顶礼膜拜的对象。而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站在当事者的角度看待美国的大学。第一章中,作者回顾了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由此来整体性地思考美国本科教育质量到底提高与否。南北战争之前大学与宗教联系密切,课程统一,注重人文,追求智力训练与品格塑造。南北战争结束后,宗教对大学的影响力减弱,科学课程地位上升,赠地运动引发了大学改革。二战后,《退伍军人再适应》法案颁布,经济发展的需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大学,美国大学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大学发展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缺乏统一的教育目标,尤其是通识教育的目标,让一些学者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缺乏信心。作者认为,本科教育质量下降的说法缺乏历史根据,但本科教育质量本应该比现在更高。在本章最后作者给出了无解之解,本科教育评价方法和提高与否都仍有待历史检验。第二章作者主要探讨了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大学里的教师注重科研与校外咨询,以至于忽视了教学与学生吗?提出问题之后,作者通过数据论证证明对大学教师的批评言过其实啦。同时,作者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迫使教师们学术领导们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之外更多的投入于教学。他们不会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方式。因为难以判断,当学生在学业或其他方面取得进步时,大学教学究竟贡献了多少。作者认为美国大学有以下六大问题:对大学角色认识不同、缺乏合作、忽视教育目的、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忽视教学方法、忽视课外活动。作者认为最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怎样改进教学方法,怎样让道德发展与公民教育回复应有的地位。章末,作者再次强调,大学问题的根源在于如今高等教育系统缺乏提升教育质量的强大压力。我们的评估方式重视的是学生的入学成绩、教师的科研声望。总之,大学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没有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机会。第三章是关于大学的目标。作者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目标:表达能力——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清晰地认识和界定问题,分析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利益关系,搜集资料并分析不同资料之间的关系,围绕某一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道德推理能力——让学生严谨地思考如何处理道德两难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公民意识——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民主信念和民主意识,更有效地参与民主进程;适应多元文化——让学生学会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和睦相处;全球化素养——建立一套知识基础,让学生适应出现的国际问题,把握可能出现的基于;广泛的兴趣——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为就业做准备——大学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职业准备。第四章讲的是学会表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一方面企业社会对表达能力的重要性非常认可,而现实中多数本科生表达能力乏善可陈。另一方面表达能力培养在大学里却不受重视。书面表达被一些行政部门和其他学科教授们视为传授标点、拼音等简单的机械活动,口语表达专业性差,相关课程不被重视。良好的表达能力将让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大学必须精心遴选表达课教师,给予丰厚报酬,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第五章的标题是学会思考——关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而言,学生本科学习对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不高。问题根源在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会迁移,评价方式弊端让学生满足于争取高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呢?作者指出(从教师的角度):1.通过苏式教学法的运用来提高。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心齐,面谈,担责,反馈)。3.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4.对学习及时进行反馈。多数教师认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而在事实上,填鸭式的教学法在大学里依然大行其道。考核方式考题形式也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为啥教师们心行不一呢?首先,教授们一脉相承自己学生时代的教学方法。其次,苏式教学法要求高负担相对于灌输法更重,有可能让教师感到自己不足。最后,学生们已经适应了填鸭教学,未体会到苏式教学法的妙处。结论,改变困难重重,但绝对有可能。此外作者还提到了数理推理、专业课学习与思考力的培养的关系。最后(从学生角度),作者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以下几方面有关:一学生在学习上时间花费多少。二、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是否积极。三、学生课后与教师同学探讨时间多少。第六章讨论的是关于品德的培养。通过列举社会与大学发展现状,指出了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道德教育。传统观点认为道德教育可以间接在其他课程中培养。作者认为道德推理课程相对更容易提升学生道德推理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教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保证自己行为不引起身边重要人物反对,学会避免与自己的行为准则冲突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从校方的角度看,权威人士的以身作则,校领导对争议事件,不合道德事件的解释与处理,纪律的制定与执行等都可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第七章讲的是培养合格公民。众所周知,大学的职能之一是人才培养,而培养的这些人才首先必须是合格的公民。作者在书中写道,“绝大多数教授都认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一名负责任的公民是大学教育‘最基本’或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也认为大学里各种课程,活动,本科教育目标已经足以保证培养合格公民。作者再次反思,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我们是否已经“仁至义尽”?结论:在公民教育方面,大学的表现是失败的。作者随之提出了更具体的公民教育计划:首先要明确大学所能达到的公民教育目标(不应该向学生灌输特定的政治主张,同时不可放弃公民教育的责任),开设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的四门课程(美国民主概况,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基本原理,美国参与世界事务方面的课程),其次还可以通过校园活动的改革促进公民意识的培养。最后的最后,作者指出最最重要的是说服大学领导与教师重视实施公民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第八章讲的是多元文化,近40年以来,美国的校园日益多元化,处理不同背景、种族的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大要务。在此之中,尤其要注重处理黑人与白人的关系,男女之间的关系。对于前者,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流与合作。第九章讲的是为全球化做准备。作者提出了帮助学生为全球化做准备方面的四个目标。1.培养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2.将学生培养成谙熟世事,富有思想,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3.培养学生足够的敏锐性,理解不同社会与文化,在日趋国际化的社会中高效的工作。4.拓展视野,通过比较的视角了解本国与他国。目标制定容易,但针对这些目标所制定的措施实施情况怎么样?应该如何改进呢?第一,课程。国际课程利用率不够,学校提供了机会,但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机会。应该做的不是粗略的让学生学习几种文化,而是教会学生消除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误解。第二,英语学习。同写作一样,不受重视。应该充分提高师资水平和重视度。第三,海外教育,比率太少,应该加大资助,扩大数量,延长时间。第四,国际学生,难以融入当地文化,难以促进全球化。应该通过研讨会,共同居住等加强国际学生的融入。作者在全球教育发展的展望中指出,美国学生应该重点掌握两门课程: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如何理解不同的文化。第十章探讨的问题是培养广泛的兴趣。本章中对通识教育多有提及,指出了四种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第一,经典名著课程。第二,概论课程。第三,围绕几种主要思想方法组织通识课程。第四,指定选修课程(美国最常见)。四种模式各有利弊,理想的方式应该是混合运用,扬长避短。第十一章的题目是为职业化做准备。一方面传统的人文教授们反对职业教育:1.职业教育着眼于技能训练而非学生心智的发展。2.学生将职业看的过重,助长了功利主义。另一方面,大学不可能完全回避职业教育:1.生源危机。2.容易让学生走向一种误区——工作等于赚钱。3.大多数学生渴望大学教育能够为未来职业做准备。第十二章: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展望未来。“美国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使美国大学骄傲自满起来,但事实上,美国大学危机重重:从多数研究结果来看,大学教育让学生在各方面进步不明显。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作者将答案定为了教师不愿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也不想探究新的教育方式。在改善本科教育质量方面,我们的大学缺乏足够的压力。《回归大学之道》一书内容全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中不乏对现实充满智慧的批判。所有的课程改革委员会和负责教务的学校领导人,都应该阅读此书。博克将毕生献给了高等教育事业,他深知如何将学生学习的研究成果与学校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本书与那些或激进或保守地批判美国本科教育的言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本书首先逐一提出了本科教育的核心目标.那就是学会表达、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的素质、学会在多元化校园生活、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然后作者分析了为何美国的本科教育未臻完善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德里克·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认为.学校董事会、学术事务管理人员和大学教师都应该为本科教育的低效负责,提
本文标题: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7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