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与实践2018年7月目录0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0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和措施0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趋势2015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举办的、非赢利的、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大原则: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改革创新。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和特征主要内容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均等化、便利性的文化政策与制度设计;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与网络的建设与完善;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结构合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征基本性均等性公益性便利性•(1)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2)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3)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4)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保护和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5)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巩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6)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获得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在世界舞台上树立成熟的现代国家形象。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意义•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7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工作,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我们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局,着眼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其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环。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近10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文化惠民落到实处,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开展。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开放降低了门槛,参观人数屡创新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属性日益彰显。免费开放博物馆(何应钦故居、安龙南明博物馆)二、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问题措施1、公共文化投入不足,发展水平偏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2、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性差就目前来看,由于各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在我国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广大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在中西部地区,许多省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未达标的占很大比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网点分布、服务能力比较落后,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3、服务方式手段单一,服务质量不高我国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主要还是采取提供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等单一地服务方式和手段,在反映时代进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别,国家级专业艺术团体的艺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世界一流的艺术团体的差距明显,政府虽然不断增加了对各类公共文化场馆与文化机构的投入,但随着人民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单靠政府的力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传统文化也经受着各种考验,这些都导致了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数量上的严重不足,这点在农村尤其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4、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艺术生产机制尚未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手段落后,艺术生产机制不够灵活,筹资渠道尚未成熟。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公共文化发展体制和文化市场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民间、传统公共文化趋向萎缩,缺乏有重大影响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从所有制结构看,出现了国家投入不足和大量社会资本难以投入的矛盾。这些都表明,现行的文化体制己经严重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解放和发展,制约了文化人才、资源、资金等要素的自由组合,制约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体制创新势在必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解决措施1、坚持公益性方向不能改变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始终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免费、低费的提供给广大群众。2、把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纳入民生范畴在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工作的同时,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工作作为民生问题的基本内容,放到突出的位置。通过积极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充实、更愉快、更幸福,有利于促进人心的和谐、社会的和谐。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保障制合理的安排财政制度,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支持,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财政支持方式既要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自身的性质和发展规律,又应该符合深化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需求,从实际财力出发,突出重点,合理安排资金供给,建立制度化的政府公共财政资助补偿机制。4、创新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公益文化活动的社会化运作机制。•二是通过鼓励捐赠、企业赞助等形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为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益的补充。•三是支持和鼓励民间文艺资源参与文化创造,激发群众的创作热情。5、加强网络技术在文化服务领域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政府应重视网络文化的这个新领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通过组织在线收看文艺演出、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共享工程建设和完善等措施来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1.由主体单一逐步走向主体多元化2.由卖方市场逐步走向买方市场3.由重过程变为重绩效4.由重点突破到均衡发展主体单一主要是指政府起主导作用一是主导政策的制定二是提供建设经费1.由主体单一逐步走向主体多元化主体多元化是指在合理界定政府与社会特别是与各类文化单位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由主体单一逐步走向主体多元化2.由卖方市场逐步走向买方市场提供充分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公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是服务型政府在文化领域体现其公共性特征的有效措施卖方市场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产品市场是一个简单的卖方市场,对受众的需求偏好考虑不多买方市场在公共文化建设的初期,由于没有可供遵循的实践模式,各地均在探索之中,政府将较多的精力集中在“如何做”上,往往重视公共文化实践的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与考核机制、艺术创作激励和评价机制、文化投入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构建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研究制订详细、具体的公共文化工作考评标准,加强对基层政府文化工作的考核,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3.由重过程变为重绩效重点突破,这种模式有利于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有利于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公共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地区施行将部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转向其他地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均衡发展。4.由重点突破到均衡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3大项目14方面•一、基本服务项目•(一)读书看报•(二)收听广播•(三)观看电视•(四)观赏电影•(五)送地方戏•(六)设施开放•(七)文体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3大项目14方面•二、硬件建设•(八)文化设施•(九)广电设施•(十一)流动设施•(十二)辅助设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3大项目14方面•三、人员配备•(十三)人员编制•(十四)业务培训Thankyou!
本文标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82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