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8章血液与循环8.1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水8.2血液的结构与功能8.3哺乳动物的心脏血管系统2血液循环:血液在全身心血管系统内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心血管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血液只有在全身循环流动才能发挥其运载物质并把全身各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用和保卫机体的作用.38.1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水男人-体内含水60%女人-体内含水50%婴儿-含水79%体内水的来源食物饮水代谢4体液(bodyfluid):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含有各种对身体不可缺少的离子和化合物以及代谢产物体液按所在的位置分为: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fluid):指细胞内的体液,约占体重的40%(男)和30%(女)。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fluid):指存在于组织间隙中的组织液和存在于血管、淋巴管等管内的管内液,血浆、淋巴等。组织液约占体重的16%,管内液约占体重的4%5水的存在状态(体液)细胞内液-男40%,女30%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细胞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复杂的多细胞动物: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周围的环境是细胞外液。细胞细胞膜组织液血浆毛细血管壁88.2血液的结构与功能8.2.1血液是由血细胞悬浮在血浆中构成的血液血浆有形成分(细胞成分)91.血浆92%水晶体物质胶体物质盐类: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钾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作用:维持渗透压血浆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作用:凝血、抗体、调节渗透压和酸碱度其他物质葡萄糖、氨基酸、少量的脂肪、酶、激素、尿素、尿酸等10112.血液的细胞成分●血细胞三大类型:(1)红细胞;(2)白细胞;(3)血小板(凝细胞)12(1)红细胞●人体红细胞厚1~2微米、直径7~8微米●颜色:红色,含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数量最多:男—450~550万/mm3;女—380~460万/mm3;婴儿—600万~700万/mm3高山地区居民—高;●寿命短:120天;死亡率高—300万/秒(肝、脾巨噬细胞吞噬)●主要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和碳酸酐酶)13●形态(哺乳类、人)双凹圆盘状、无核、无其他细胞器;其他脊椎动物:圆球形、有核(低等)●主要成分:血红蛋白(Hb)—氧载体早期红细胞(有核和其他细胞器)→Hb迅增→细胞器均被挤出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14纤维蛋白网中的红细胞15(2)白细胞●无色(无Hb);●数量少:7000(4000-10000)/mm3;●形态:较大、球形、有核;●变形运动→游走性;毛细血管(血液)←→组织(组织液)→淋巴管(淋巴液)→心脏;●分布:血液、组织液、淋巴系统、结缔组织16白细胞类型—两大类根据细胞质内有无颗粒分为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A.颗粒细胞:按颗粒对染料的反应●嗜酸性粒细胞(neutrophil);●嗜碱性粒细胞(eosinophil);●嗜中性粒细胞(basophil);B.无颗粒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淋巴细胞(lymphocyte);●杀伤细胞17A.颗粒细胞●形态:细胞质—特殊染色颗粒;核—不规则、分叶●类型:依据颗粒的性质划分●嗜酸性粒细胞:1%-4%酸性染料→红色;●嗜碱性粒细胞:0-1%碱性染料→深兰色;●嗜中性粒细胞:最多50~70%、最重要同时被酸、碱性染料→红色。嗜中性白细胞能做变形运动,有吞噬能力,炎症时数目增多,常为炎症存在的诊断依据。19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B.无颗粒细胞●特点:细胞质—无特殊染色颗粒;核—大、圆、不分叶●类型淋巴细胞:核大,胞质少,淡蓝色。T、B细胞;20%-40%单核细胞:静止时细胞圆形,核肾形或马蹄形,染色较淋巴细胞浅,胞质多。多、吞噬;1%-7%21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血细胞①③④②⑤⑤④①嗜酸性粒细胞②嗜碱性粒细胞③嗜中性粒细胞④淋巴细胞⑤单核细胞23(3)血小板(凝细胞)●形态:小、碎片、无核;圆形、椭圆形、球形或盘状●来源哺乳类:骨髓巨核细胞表面脱落碎片;其他脊椎动物如鸟类:完整有核的血栓细胞作用:形成止血栓→血凝(凝结)248.2.2血液有运载物质和联系机体各部分的作用血液运送的物质分为两大类:●体外吸收到体内的物质:消化管吸收的营养素:葡萄糖、氨基酸、脂肪、水、无机盐和维生素肺吸收的氧●体内细胞代谢的产物代谢所产生的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激素:某些细胞或组织所产生的具有特殊生理作用的物质258.2.3白细胞是保卫身体的卫士人体具有消除或削弱侵入的异物和病原体为害机体的能力——与血液中的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免疫作用有关。细菌侵入→损伤组织吸引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受损害的组织→单核细胞发育成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伸出伪足将细菌包围→杀死和分解细菌268.2.3一次献血200~300mL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人体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若失血10%:对循环中的血量没有影响:失血1-2h,血量得以恢复失血一天左右,血浆中的蛋白质得以恢复失血一个月左右,红细胞得以恢复●一个50-60Kg体重的成人,一次抽血200-300mL不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大失血,超过全血量的20%以上,已不能由机体内部的调节和代偿功能来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278.2.4血管破损时血液凝固可以堵塞漏洞●血凝的作用●封闭伤口止血;保护—阻止细菌等微生物入侵●血友病(伴X隐性遗传病)血液缺乏凝结能力→出血不止→死亡28Ca2+(2)血凝的机制A.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呈溶解状态,由肝产生一旦离开血管:纤维蛋白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固体状纤维)↓析出、包裹血细胞血凝块凝血酶原29B.血清:除去纤维蛋白原和少量的参与凝血的血浆蛋白的血浆C.凝血因子:12种,用罗马数字命名凝血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前一个有关因子所激活,最后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30血凝的机制31凝血的实质是呈水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的纤维蛋白的生化过程。这一过程是由一系列酶和辅因子催化的。这些酶和相关的辅因子统称为凝血因子。★血管中的血液为何不凝结?血管内膜光滑、完整,血小板不易破损,不能释放足够的血小板因子。血管内血液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将已活化的凝血因子稀释运走,使之达不到凝血的程度。血液中有抗凝因子(肝素、抗凝血酶等)纤溶系统:溶解所形成的纤维蛋白328.2.6输血时必须血型相符●红细胞的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当输血时有时使均匀悬浮在血液中的红细胞聚集成团的现象。●1901年,兰德施泰纳发现人类血液中存在着不同的血型(bloodgroup)。●凝集原(agglutinogens):在红细胞上。由糖蛋白和糖脂形成的凝集素(agglutinin):在血清中。抗体●按照红细胞和血清中凝集原与凝集素的不同将血液分为4种主要类型卡尔·兰德施泰纳33血型红细胞凝集原血清凝集素O型无抗A、抗BA型A抗BB型B抗AAB型AB无血型●检查ABO血型的方法:将受检者的血液分别滴入可抗A和抗B的鉴定血清中,混合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出现凝集。P122图8.534是否凝集受检者的血型抗A血清抗B血清-+B+-A--O++AB凝集反应35●Rh系统凝集原:Rh因子(≥8种);恒河猴(Rhessusmacaque);Rh阳性:红细胞表面有Rh因子;Rh阴性:红细胞表面无(极少有)Rh因子;特点◆Rh阴性的血浆中也无Rh抗体;◆Rh抗体—Rh抗原诱导下才产生8.2.7Rh因子是输血和妊娠中的重要因素36Rh血型的临床意义◆输血:Rh阳性血→Rh阴性的人第一次接受输血不发生凝集(受血者体内无Rh抗体);但输入的Rh因子诱导产生Rh抗体;第二次接受输血—发生凝集反应;37◆胎儿Rh因子症:孕妇Rh阴性胎儿Rh阳性(父亲阳性)胎儿血细胞(阳性—含Rh因子)↓血渗(怀孕后期、分娩时偶有发生)母体↓母体产生Rh抗体↓(抗体—通过胎盘)下一胎胎儿(通常仍为Rh阳性)↓胎儿红细胞凝集→严重贫血、死亡治疗—彻底换血38◆Rh因子症致死情况罕见的原因Rh阴性的人少•中国汉族人的Rh阴性率为0.34%,—99%为Rh阳性;少数民族、白种人—Rh阴性较高;多种Rh因子中,仅1种为致病因子;血渗不常发生;独生子女39408.3哺乳动物的心脏血管系统(自学)8.3.1血液在人的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自学)8.3.2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的搏动(自学)8.3.3起搏点决定心脏搏动的节奏(自学)8.3.4血管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自学)8.3.5毛细血管网是物质交换的场所8.3.6人体血压的测量(自学)8.3.7高血压和粥样动脉硬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自学)60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指早期动脉内膜有局限的损伤后,血液中的脂质在内膜上沉积,进而内膜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引起内膜局部增厚或隆起,形成斑块,以后在这许许多多的斑块下面发生坏死、崩溃、软化,看上去动脉内膜表面就象泼上一层米粥的样子,故称为粥样硬化。61管腔狭窄Ⅰ级正常冠状动脉62管腔狭窄Ⅲ级管腔狭窄Ⅳ级63心肌梗死(大体标本)心肌梗死:室间隔可见大片心肌梗死,呈浅黄色(),周围是红色的出血反应带()心肌梗死:左室前壁及室间隔可见大范围心肌梗死()64心肌梗死合并症:心脏破裂65复习题1、简述血细胞的组成与功能。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机体,抵抗外来微生物的侵袭。血小板主要在凝血中发生作用。71本章重点◆名词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简答题1.组织液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2.血细胞的种类及其功能。3.血浆的组成成分4.血液的功能5.血凝的机制6.为什么输血时必须血型相符7.Rh阴性妇女结婚后应注意什么问题8.微循环在体内的作用72可以回去喝咖啡了!再见!
本文标题:第8章 血液与循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8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