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第15课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895年《马关条约》主要条款赔巨款白银2亿两(清3年/日4年收入)割领土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开口岸重庆,沙市,苏州,杭州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影响: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甲午的震撼甲午战争的惨败①洋务运动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②《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重的的条约甲午战败使朝野上下震撼。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思考: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人产生如此巨大的震撼?①战前中国人自视甚高和固有的文化优越感②经历了洋务运动,国人抱有希望,而结局是败得太惨;图一《马关条约》签订图二列强瓜分中国漫画19世纪60年代,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些知识分子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甲午战后,时局危急,人心思变,维新思潮乘势而起,声势日大。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口号,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时间类别厂矿数资本额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甲午战争前商办53470722.4%甲午战争后商办631246570%材料一:材料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国别租借或割占地势力范围德国胶州湾山东俄国旅顺和大连长城北新疆法国广州湾两广和云南英国“新界”威海卫长江流域日本台湾澎湖列岛福建材料二:探究:以下材料指明了维新变法怎样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必然性:①社会原因——②经济、阶级基础——③思想基础——可能性: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及维新思想出现早期维新思想及维新思想出现1、早期的维新思潮(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办西式学校影响局限对西学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启蒙作用比较零散,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实践2、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代表维新思想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借用孔子亡灵,否定专制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托古改制,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梁启超思想核心“倡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变科举谭嗣同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勇士。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回顾必修3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二、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亦---谭嗣同《仁学》材料四、严复以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他翻译的《天演论》宣扬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指出四位维新人士在宣传维新思想上侧重点。①康有为托古改制②梁启超侧重用社会发展潮流辩证说明变法必要性③谭嗣同揭露专制的危害因此必须变法④严复借用西学论证变法必要性。2、结合必修三所学,概括上述四位学者共同的思想主张。1、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2、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3、挽救民族危亡;4、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根据材料比较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主张异同。请思考:《新学伪经考》到底讲些什么?康有为为何要这么做?康有为宣称:东汉以来历代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古文经均系东汉时刘歆伪造,故称“伪经”;引导士大夫怀疑古代典籍,向维护封建制度的理论根据提出挑战,打破了泥古守旧、恪守祖训的陋习——为变法制造舆论;《孔子改制考》又讲些什么?康有为为何要这么做?康有为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法的先师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变法寻找历史根据。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请思考: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⑴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背离传统可能一事无成;⑵根据国情采取的一种策略,以减少变革阻力;⑶说明维新派的保守、软弱,没有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空前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资本输出甲午战败国家权益进一步丧失甲午战败赔款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基础)一、戊戌变法的背景:一、戊戌变法的原因(背景)①社会原因——②经济、阶级基础——③思想基础——知识概览二、戊戌变法的过程(一)开始——(二)发展——(三)高潮——(四)失败——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及维新思想出现百日维新强学会等公车上书无力回天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一、戊戌变法的原因(背景)①社会原因——②经济、阶级基础——③思想基础——知识概览二、戊戌变法的过程(一)开始——“公车上书”(二)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三)高潮——“百日维新”(四)失败——戊戌政变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出现康有为联络1300多名举人给光绪帝上书的重大行动——“公书上书”二、戊戌变法的过程:二、戊戌变法的过程:(一)、兴起——公车上书(1895年)1、背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2、上书内容①下诏、迁都、练兵,拒约再战——权宜之计。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一职。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3、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4、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发展为政治实践。二、戊戌变法的过程:(二)、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1、目的:三份报纸、两个组织为了争取更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参与2、内容:名称创办人地点《中外纪闻》康有为1895年、北京《国闻报》严复1897年天津《时务报》梁启超主笔1896年、上海名称强学会保国会地点1895年、北京1898年4月、北京创办人文廷式康有为成员组成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外国传教士,得到翁同龢、张之洞等官员支持各省旅京维新志士备注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宗旨:“保国、保种、保教”3、影响:①宣传了维新变法,使更多人关注和参与政治;②议论时政蔚然成风,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保全国家土地保卫被视为民族精神象征的孔教.保卫民族独立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万木草堂时务学堂强学会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南学会保国会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上。二、戊戌变法的过程:(三)、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9、21)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百日维新囚禁光绪帝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1、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变法正式开始,史称“百日维新”。二、戊戌变法的过程:(三)、高潮——百日维新2、康有为的准备工作:①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变法,坚定光绪帝变法决心,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②1898年4月,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宗旨是“保国、保教、保种”,在北京、上海设立总会,各地设立分会。在保国会的影响下,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3、开始的标志:请思考:光绪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一是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二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教材P108变法内容:利于资阶参与政治,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抵御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培养维新人才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教育近代化军队近代化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具有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人人封章,直达于上”可以判断是“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才有的现象。材料一“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请思考:1、梁启超这段话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对“举国欢蹈”你是怎样理解的?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2、结合变法内容和材料十分析,新政未涉及维新派起初提出的哪些主张?主要原因是什么?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想减少阻力;也说明维新派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光绪帝的“君权”之上,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很不彻底的。反映了维新派的阶级局限性。阅读以下材料思考问题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请回答:①据材料1分析康有为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书的?材料2: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请回答:②材料2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内容是什么?这些主张在戊戌变法法令中是怎样体现的?法令中的体现: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重迭机构及冗员;开办大中小学堂,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等。变法最重要的在于变官制。其实质内容就是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改革。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材料3: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救亡决论》请回答:③材料3中反映了康有为什么思想主张?二、戊戌变法的过程:(四)、失败——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1、新政实施后各派的反应与斗争:⑤维新派求助在华列强,争取袁世凯。2、围绕人事任免权的斗争慈禧的三条上谕说明了什么?慈禧将人事任免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新势力的变法在慈禧严密监视下进行。⑵光绪帝和维新派拉笼袁世凯、游说列强支持变法失败3、戊戌政变——变法失败⑴1898年9月21日,慈禧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于瀛台,慈禧重新“临朝听政”⑵“戊戌六君子”被屠杀,康有为逃亡日本⑶新政被取消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⑴慈禧的三条上谕新政危机四伏:①废除八股取士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②慈禧控制认识任免权,实际上已经做好扑灭新政的准备;③“王照上书”事件使矛盾冲突白热化;④慈禧与荣禄密谋;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戊戌六君子①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②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③是由维新派发动的,通过光绪皇帝发布“上谕”的形式掀起的一场资产阶级
本文标题:戊戌变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8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