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外国美术史19世纪法国美术
19世纪法国美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印象主义19世纪欧洲的美术中心仍在法国。法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摇篮,在文化艺术上显得最为活跃。法国的美术,在这个世纪中,随着革命形势的起落和文艺思潮的变化,产生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直至最后影响深广的后期印象主义。这些美术流派通过其作品和理论,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米勒便是一个杰出的代表画家。法国画家。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生于农家。曾从德洛罗什(Delaroche)学画,后因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和无力负担学费而片学。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曾受到资产阶级的诋毁。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19世纪法国美术•法国古典主义画家。画风严谨,技法精工。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专政时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的委员。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处决自己的儿子布鲁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马拉之死》。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反革命颠覆,经过五年的混乱,拿破仑掌握政权后,大卫做了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家。这时期创作了歌颂拿破仑的《加冕式》、《授旗式》等作品。雅克·路易·大卫19世纪法国美术•1784年,油画330×427厘米,卢佛尔博物馆。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1784年给大卫的订件。他接到任务后去罗马创作了这幅画。1785年在沙龙展出。由于大卫的政治观点和路易十六的专制权格格不入,这幅画的主题思想和法国王室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画的题材取自古罗马传说:罗马人与邻近的埃特鲁斯城阿尔拜.隆格长期作战,双方都疲惫不堪。两个城市的长老议定进行决战,由罗马人荷拉斯家族三弟兄在接受父亲授予的武器时庄严宣誓:不是胜利归来,就是战死在沙场。画面上表现的正是这一刹那。画面上的气氛是明确的:为了民族的存亡,为了拯救祖国,只有牺牲家庭和个人的利益。画中主要人物的表情、动作激昂,后景上的古典建筑突出了这种庄重的气氛。当法国人民高唱着“不是获胜利,就是死亡”的革命歌曲奔向前线,和外国侵略军、贵族流亡者决战的时候,这幅画的鼓动作用是很明显的。19世纪法国美术布格罗年轻的吉普赛人1879年作帆布19世纪法国美术布格罗小溪旁1875年作帆布油画私人收藏布格罗NymphsandSatyr森林之神与仙女们1876年19世纪法国美术布格罗幸福的灵魂1895年作帆布油画209x120cm私人收藏布格罗Bouguereau,William-La_Charite_185919世纪法国美术•安格尔Ingres(1780-1867)法国古典主义画派最后的代表:安格尔让一多米尼克·安格尔,生于蒙特庞省。·他曾经向杜尔兹学习绘画17岁时到巴黎,投入达维特门下。当时,达维特正担任拿破仑的首席画师。安格尔极受达维特的喜爱,达维特曾为他画过一幅肖像:那微微皱起的眉毛下,有着一双认真思考的眼睛。1806年,安格尔赴意大利,1824年回到巴黎。后来,1834—1841年,他再度赴罗马,深刻地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古典大师们的作品,尤其推祟拉斐尔。经过达维特和意大利古典传统的教育,安格尔对古典法则的理解更为深刻,·产达维特流亡比利时之后,他便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相苏衡。作为19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代表,安格尔并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师的样式,他善于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把这种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他从古典美中得到一种简炼而单纯的风格,始终以温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为自己的原则。在具体技巧上,“务求线条干净和造型平整”(文社里语,见《西欧近代画家》一书)。因而差不多每一幅画都力求做到构图严谨、色彩单纯、形象典雅,这些特点尤其突出地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表现人体美的绘画作品中,如《泉》、《大宫女》、《瓦平松的浴女))、《土耳其洛室》等。19世纪法国美术19世纪法国美术TheVirginoftheHostTheSmallBather,InterioroftheHarem19世纪法国美术StudyfortheMartyrdomofSaintSymphorianAngelica19世纪法国美术19世纪法国美术19世纪法国美术•席里柯(1791-1824年)br泰奥多尔·席里柯出生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卢昂的一个律师家庭,少年时就热爱绘画,后全家移居巴黎,17岁时师从于韦尔内的父亲卡尔·韦尔内,两年后又转到格罗(1771-1835年)画室,在这里同学的还有比他小7岁的德拉克洛瓦,他们在这里共同接受古典主义学院派的教育,后来都成了浪漫主义大师。与老师背道而驰的席里柯经常出入于巴黎的美术陈列馆,对提香、拉斐尔的艺术十分推崇。他热爱达维德的革命精神和鲁本斯狂放且富激情的构图和造型,并研究过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格罗和西班牙戈雅的艺术,逐渐显示出浪漫主义雄姿。1812年年仅21岁的席里柯,第一次在沙龙展出了《轻骑兵军官的冲锋》获得意外的成功。两年后当路易十八波旁王朝复辟时,他参加了贵族近卫骑兵队,这期间又画了著名的《受伤的胸甲骑兵》,后来他投入了反波旁王朝的斗争。画家27岁时为了研究文艺复兴遗产,赴意大利考察学习,先到佛罗伦萨,尔后又到罗马,他不知疲倦地临摹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尤其是按自己的理想临摹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偏爱强烈的运动和有力的造型,使他获得“法国的米开朗基罗”的美誉。后来离开意大利又去英国和比利时,还去布鲁塞尔探望被流放的达维德。席里柯28岁时创作了世界名作《梅杜莎之筏》,尔后到英国和德国展出,引起极大的轰动。1824年1月年仅33岁的席里柯不幸坠马而身亡。br《受伤的胸甲骑兵》br1814年席里柯又展出了这幅同样震惊画坛的描绘骑兵题材的作品。画中描绘受伤的骑兵正沿着山坡往下滑时的挣扎情景。他成功地利用了人和马之间即将发生的悲剧性的情节,突出表现了战场的气氛,令人惊心动魄,画面的激情,用笔用色已基本上形成了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席里柯特爱好画马,是马的雄健吸引他去研究和描绘那种不可驯服的、野性的自然力,与马有关的题材是他绘画的主要题材,他自己就当过骑兵,酷爱骑马急驰,最终还是坠马而死19世纪法国美术19世纪法国美术•德拉克洛瓦(1798-1963),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早年即接受过较为专业的艺术学习。从事艺术创作早期,受法国画家席里柯的影响,开始了浪漫主义的伟大尝试,以想像力和激情冲破传统的限制、使绘画不再描摹自然,而作为一种释放艺术家内心激烈、古怪而忧郁的媒介存在。德拉克洛瓦奏响了现代艺术的曲。他的浪漫主义的色彩、想像力与大胆的笔触无不展示着现代精神的指向,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后世艺术的发展。19世纪法国美术但丁的舟希阿岛的屠杀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19世纪法国美术在马厩中打斗的阿拉伯马愤怒的美狄亚抽前冲锋的阿拉伯骑兵1830年7月28日19世纪法国美术•吕德早年是拿破仑的忠实崇拜者,曾参与过拿破仑时期的帝政活动,其作品往往富于激情和拿破仑时代的军事精神。‖马赛曲‖是体现吕德这种主观情感的典型。‖马赛曲‖中人物只有七个,但构图却相当复杂。雕塑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一个女神,下半部分是六个志愿兵战士。女神身着戎装,双翼舒展,一手举剑指向前方的战场,另一只手振臂而召,双腿大步迈进,充分体现了前进性和召唤性。女神的几个小细节也值得注意:女神的脸回望后方,双眉紧锁,双目圆睁,嘴作呼喊状,这既体现了战争的紧迫感和女神的英勇无畏,又能给人一种后面千军万马的联想;女神腰上的剑鞘横起,裙带飘扬,很好的衬托出了女神的动感。女神下边的六个志愿军战士姿态各异,相互半掩,这无形中增加了雕塑的层次感。正中是一对父子,父亲一手挥舞着帽盔,一手搂着儿子的肩膀,头和女神一样回望着后方,这不但是对女神号召的一个呼应,也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召唤感。儿子一手握剑一手握拳,依偎在父亲的怀里,双目凝望父亲,充满了战斗的决心,显得坚定有力。父亲身着战甲,而儿子赤裸全身,这形成强烈的对照——父亲身经百战,儿子初赴战场,这更体现出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氛围。在父子左边是一个号手和一个弓箭手,号手为冲锋吹响号角,自然要在队伍的最前方,其吹号的姿态与女神的号召再次形成呼应。弓箭手俯身前进,双手系结兵器,动作几尽夸张,与号手相比,一俯一仰,也形成鲜明对照。父子的身后是两个老战士,其中一个手持盾牌和宝剑,做出掩护的姿态,显得十分稳健,另一个目视前方,伸手指向敌人所在的方向。通过运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联想和呼应手法,“整个队伍仿佛活动起来,有如一股势不可挡的人流,从平面的墙上向观众涌来,使人有种向上腾的感觉”。[1]正如罗丹所说:“雕像的各个部分就是先后连续的时间内的姿态,所以我们的眼睛好像看见它的运动”。[2]吕德通过极富动感的构思,使得自己心中那种积蓄已久的对大革命的怀念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完全迸发,因而显得极富感染力,任何亲眼所见这幅浮雕的人都会抑制不住心潮澎湃。这完全摒弃了古典主义雕塑的理智和理性,为了尽情流露主观上的情感,雕塑的动感和热情取代了和谐与平静,丰富的想象取代了对于现实的描绘,自由的构图取代了形式上的严谨。总之,创作目的的变化带来了表现手法和方式的变化,而这种复古风格则切合了雕塑家吕德的创作目的。•19世纪法国美术•马赛曲‖是吕德最负盛名的作品,该作品又叫‖1792年,志愿者的离去‖或‖出发‖。顾名思义,‖马赛曲‖与法国国歌同名,因而有人说该作品是根据《马赛曲》(歌名)而得到的灵感。本来吕德受命以拿破仑从埃及凯旋为主题在凯旋门上做一组浮雕,他最初构思了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分别是‖出发‖、‖归还‖、‖保卫国土‖和‖和平‖。本来这四部分的构图都很宏大,并且具有连续性,显得浑然一体。可惜有关部分最终改变了计划,只选择了吕德的‖出发‖,另外三幅则分别改用古典派雕刻家柯尔托的‖拿破仑加冕‖和未成熟的青年雕刻家埃特克斯的两幅作品,因此凯旋门上的浮雕在主题和构图上都显得支离破碎。在这种情况下,吕德不得不以1792年法奥战争时马赛人民奔赴巴黎的历史事件重新构思,并改名为‖马赛曲‖。这幅作品充分的宣传了大革命的思想,宣传了法兰西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被法国视为民族象征和骄傲。1855年,吕德因这幅浮雕而夺得万国博览会的雕刻金牌奖,享受了终身的荣誉。19世纪法国美术•法国现实主义美术库尔贝(Courbet,1819—1877)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他1855年送交世界美展的11件作品中,最重要的两幅《奥尔南的葬礼》和《画室》落选,于是他撤回全部作品,自租场地举行《现实主义——库尔贝40件作品展》,并且宣布:“我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如实地表现我所生活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画室》是库尔贝生活环境的集中反映,画中有他的好友、各种年龄的模特儿,有象征人民的罢工工人和爱尔兰妇女,还有一个正聚精会神地观看画家创作的小孩。这些毫不相干的人物被安排在一个面画,点出该画的副标题:我的10年生活。《奥尔南的葬礼》堪称绘画中的“人间喜剧”。入木三分的揭示出各阶层人物的精神状态。这种源于生活的真实美既摧毁了新古典主义的理想美,也摧毁了浪漫主义的夸张美,代表了现实主义的时代精神。巴比松画派19世纪30—40年代,枫丹白露森林的小镇巴比松风景极好,吸引了许多画家,所画的风景画或晨光熹微,或暮色苍茫,面对法国大地所作的写生从此彻底地驱逐了意大利风景,这就是影响巨大的巴比松画派。著名画家有卢梭、特罗容、杜比尼、迪普雷、迪阿兹等。米勒和柯罗虽与巴比松画派有紧密联系,但他们在创作上完全走着自己的道路。柯罗(Corot,1796—1875)尽管每年都到外国和法国各地写生,但始终迷恋最早给他深刻印象的枫丹白露森林,时常回到这里同杜比尼等人一起作画。他不慕时尚,不求名利,忠实于
本文标题:外国美术史19世纪法国美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37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