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区别于“通假字”:1、意义有联系2、增加了“形符”1、辟(BÌ):同“避”,躲避。两者之间意义有关。增加的“形符”:辶例: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周礼·掌交》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古今字:辟和孰2、孰(shú)同“熟”,煮熟。增加的形符:灬(四点火)会意。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表示食物是羊肉;右边是“丮”(jí),表示手持。合起来表示手持熟食来吃。例:孰,食饪也。——《说文》。字亦作熟。宰夫胹熊蹯不孰。——《左传•宣公二年》补充:谁,哪个人或哪些人例:孰不可忍也。——《论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师说》动词1、烹煮例:宰夫胹熊蹯不熟。——《左传•宣公二年》。疏:“过熟曰胹。”其足名蹯,为八珍之一,古人重之,然胹之难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熊》2、又如:胹鳖(菜肴名。煮烂的鳖肉)3、引申为调和。如:胹合(调和;撮合)形容词1、烂熟例:胹,烂也。——《说文》胹(ér)載一、zǎi〈名〉(1)年(唐虞时代用于年名)例: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尔雅·释天》(2)又如:载祀(年)〈动〉(1)记载,写在一定的册页里,有郑重的色彩(2)描绘例:成功遂事,莫知其状,图弗能载,名弗能举。——《鶡冠子》二、载zài〈动〉1、乘坐例:载,乘也。——《说文》载鬼一车。——《易·暌》2、用车船装运例: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易·大有》使妇人载以过朝3、承载,负担例: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4、担任,担负例: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韩非子》5、施行例: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管子·形势》6、陈设例: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诗·大雅》7、处;登例: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三》8、祭祀例:癸卯,大哭殇祀而载。——《穆天子传》9、开始例:春日载阳。——《诗·豳风》10、装饰例:载以银锡。——《淮南子》11、词缀,嵌在动词前边例:载欣载奔——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12、充满例:厥声载路。——《诗·大雅·生民》〈名〉(1)车、船等交通工具予乘四载,随山刊木。——《书·益稷》(2)所装运的物件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书·盘庚》(3)事;事业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书·舜典》连(1)又,且巩顿首载拜。——曾巩《寄欧阳舍人书》〈量〉(1)一车所载的容量为一载稽麦百载,天子使祭父受之。——《穆天子传》(2)少数民族的计量单位。四十两为一载度用手,量用箩,以四十两为一载。论两不论斤。——明·朱孟震《西南夷风土记》•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继:接着,随后•之:代词,指赵盾,等於说“您”。“之”在这作“继”的前置宾语。.•整句翻译:没有人接着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厚:形容词做使动,使......加重厚敛以雕墙现代汉语:入:一般意思为进入古代汉语:入RÙ〈动〉1、(象形。进来,进去)例:入,内也。——《说文》2、参加,加入例:室人入又。——《诗•小雅•宾之初筵》3、交、交纳例:入其社稷之臣于秦。——《战国策•秦策》4、接纳;采纳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周礼•地官•媒氏》5、与…相适应例:曲直之不相入。——《淮南子•主术》。注:“中也。”谏而不入〈名〉1、收入,进项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唐•柳宗元《捕蛇者说》2、古汉语声调之一——见“入声”6、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7、到达例:寒雨连江夜入吴。——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8、侵入例:获大城焉曰入之。——《左传•文公十五年》9、占据[一个地方或位置]例:乃入据陈(地名)。——《史记•陈涉世家》原文:三进及溜《汉语大字典》:此处作名词,通“霤”。屋檐滴水处,指代屋檐下。社稷—国家桑梓—家乡鸿雁—书信溜原文:吾知所过矣此处“所”作助词,与后面的动词“过”(犯错)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所字结构)。“所过”解释为所犯的错误。助所suǒ(1)表示结构(2)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矣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闻所未闻;各尽所能(3)用在作主谓结构的谓词前。相当于“之”、“的”例: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史记》(4)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多与“唯”字配合使用,相当于“是”例:臣唯命所试。——《列子》所(5)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例:其后楚目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如:为好奇心所驱使;为实践所证明(6)与介词“从”“由”“自”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对象等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遗所由使也。——明·张溥《五人墓碑记》(7)和介词“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与具体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意思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用什么方法)——《墨子·公输》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吕氏春秋·察今》1.用于地点、位置,相当于“处”。如:有房两所2.用于山、岛等物,相当于“座”例: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括地志》3.用于建筑物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班固《西都赋》〈量〉所suǒ(1)“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例:僻远悠闲之所。——《吕氏春秋·谨听》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又如:哨所;寓所;诊所;交易所;看守所(2)道理;方法。如:所以然(所以如此。指原因或道理);所诠(佛教语。所解的义理)(3)地方。例: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4)进行科学研究的机构。如:物理所;农民问题研究所。又指机关或其他机构的名称。如:派出所;招待所;指挥所(5)着落;结果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名所suǒ〈副〉所suǒ(1)尚,还。例: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乐府诗集》(2)大约。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例: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从弟子女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代〉所suǒ(1)这,此。如:所事(此事);所以然(指“那个东西”。因不便明言,用“所以然”隐语代指)(2)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例:问帝崩所病,立者谁子,年几岁。——《汉书》(1)一切,所有。如:所事(亦作“所是”。凡事,事事);所有品(所占有的东西);所是(所有)(2)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3)许多的,多种的。(4)可以的。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史记》〈形〉所suǒ原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焉”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用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夫人有恩而背之,不详莫大焉。---《中山狼传》课文中的“焉”解释为“于此”。“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介词“于”有表比较的意思,如“重于泰山”。“焉”(“于此”)在表比较语境时可解释为“比....”焉〈助〉焉yān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例: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语焉yān(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例: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2)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例: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或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例: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或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例: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名〉焉yān(1)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2)鸟名例: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黄滔《唐城客梦》(3)通“颜”(yán)。额。例: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副〉焉yān(1)如何。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2)于是,就,乃,则。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例: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史记》又如:焉始乘舟连焉yān于是。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例: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代〉焉yān(1)表示指示,相当于“之”例: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又如:心不在焉(2)哪里或怎么例: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割鸡焉用牛刀。---《论语》“焉”字的词性归属,我认为它作为兼词、代词、语气词、疑问副词的用法比较多见,连词和介词的用法不太常见。但“焉”字最原始、最基本的用法是当作兼词使用,其他用法均为其演变而来。所以我们可能在翻译古文时会碰到多种用法的解释都能讲得通的情况,这就说明以上几种用法中存在关联关系,具体如何翻译应根据上下文的关联来确定。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义: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靡:没有谁。否定性的无定代词,作用同“莫”克:1.能够:~勤~俭。2.战胜,攻下:攻~。~复(战胜敌人并收回失地)。3.制伏:~服。~制。~己奉公。以柔~刚。4.严格限定:~日。~期。~扣。5.消化:~食。社稷之固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意义: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稳固了。“之”:介词,无实义。(教材)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往,到:吾欲~南海”。群&羣“羣”是“群”的异体字甲骨文中没有“群”字最初写作“羣”,在汉代时期转为“群”,沿用至今袞本义:画龙于衣。1、中国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例: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常。幅一龙,蟠阿上乡。——《说文》2、古代上公穿的礼服,绣有龙纹。龙首向下,与天子礼服有别。3、大《廣雅释诂一》:袞,大也。《詩經.大雅.烝民》: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袞职:君主的职位。因天子服袞衣,故以袞比喻天子。同“衮”译文:赵盾多次进谏。问题:“骤”的意思?为什么又多次之意?•基本解释:•1.(马)快跑:驰~。•2.急,疾速,突然:天气~冷。~然。暴风~雨宣子骤谏。P27(1)(形声。从马,聚声。本义:马奔驰)(2)同本义骤,马疾步也。——《说文》(3)又如:骤骥(疾驰的骏马)(4)使马奔驰遇春骤马追到,便活擒于马上。——《英烈传》(5)又如:骤马(策马奔驰)(6)泛指奔驰麋鹿见之快骤。——《庄子》详细解释:骤〈动〉(1)迅疾,猛快杞伯于是骤朝于晋。——《左传·成公十八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章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骤视之。——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2)又如:骤膺(迅速接受);骤雨(暴雨);骤步(快走);骤进(快速前进);骤淹(迅速消失);骤兴(迅速兴起);骤断(迅速决断)骤〈形〉(1)突然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失街亭》(2)又如:骤见(突然相见);骤面(突然见面);天气骤变;狂风骤起;骤寒(天气突然变冷)(3)屡次宣子骤谏。——《左传·宣公二年》骤胜(屡胜);骤战(屡战);骤谏(屡次进谏)骤〈副〉而观其辟丸也。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寝门闢矣。卧室的门已打开了BÌ辟1.君主:复~。2.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召。~引。~书。~除(征召推举授官)。~举。3.古同“避”,躲,设法躲开。4.古同
本文标题:3晋灵公不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47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