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课件
作者:吴刚吴刚,当代报告文学作家,写有《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及文体张骞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沧海桑田疏解字词xiāosè形容冷落、凄凉。xùhéshìluǒlù温暖。(河道、池塘等)没有水。吞食;并吞。没有东西遮盖。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zhāngqiān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有什么证明?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归纳一下变化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后果。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罗布泊的现在: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罗布泊的过去: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热闹繁华万顷绿地金黄麦浪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胡杨丛生像座仙湖罗布泊的“泊”字张骞《汉书西域传》《西域水道记》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探险8年》过去现在沙化扩张戈壁滩无草、无溪无飞鸟令人恐怖干涸作者亲眼所见胡杨林为证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变化的原因:罗布泊的消逝带来的恶果: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罗布泊的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有的用修辞手法,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课文赏析“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胸臆: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引用数据: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拟人手法: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排比手法:“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我今年整整100岁了,小时候,家就住在罗布泊湖畔,那时候,……”课堂练笔提示: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课堂练笔提示: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课堂练笔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拓展延伸
本文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50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