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心脏骤停的紧急抢救与配合孙立荣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应立即进行积极抢救,复苏成功与否同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密切相关。概述心脏骤停:一般是指患者在心脏相对正常或无全身性严重致命性疾病情况下,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为心脏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心跳骤停的诊断清醒的病人神志突然丧失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手术创面血色变紫、渗血或出血停止心电示波呈一直线,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血氧饱和度测不出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骤降面色苍白或灰绀,无任何反应切忌反复测听血压、心音、或等待心电图检查而延误抢救时机。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有三种形式最常见(77~84%)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炎其心脏应激性好,复苏成功率高1心室颤动较常见(16~26%)多见于麻醉、手术意外和过敏性休克其心脏应激性降低,复苏成功率低2心室停顿极少(5~8%)常为终末期心脏病,心泵衰竭心脏应激性极差,复苏十分困难3心电-机械分离概念室颤,是心室出现多灶性局部兴奋的结果,致使心脏完全失去排血功能,心电图表现为: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形状、宽度、频率均不规则)的或大(粗)或小(细)的低小波,频率200---500次/分。室颤约占心脏骤停的三分之二。电除颤时机宜早除颤发现室颤或心跳骤停2min内立即除颤心跳骤停未及时发现者,在基础生命支持ABC2min后即可除颤室颤分粗颤和细颤电除颤是治疗粗颤是有效的方法每延迟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癫痫与阿斯发作区别•相同点•不相同点癫痫发作时心电图症状相似早期除颤心跳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不及时处理数分钟之内即可能转为心脏停搏。在发生心跳骤停后6-10分钟内实施CPR的同时进行电除颤对多数成年患者不会遗留神经系统损害,复苏成功率较高。值得强调的是,及时的CPR是可以维持脑和心脏功能,延长室颤持续时间,但并不能使心律转为正常。因此,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室颤和成功复苏的关键。紧急电除颤的操作方法1.体位:患者平卧于病床上,将胸前衣物解开并移走其他异物,特别是金属类物品如项链,衣扣等;此时无需接心电图,以免耽误过多的时间。电极板的准备:1.电极板上均匀涂以导电糊,或包裹以4—5层纱布后在生理盐水中浸湿。因临时在电极涂抹导电糊可能消耗较多时间,在急救物品的准备中多数医院多采取后一方法,即先在电极板上包裹几层纱布并配备好生理盐水盘。这种准备方式有利于操作的迅速展开,但必须注意一点,纱布浸湿后应以不滴水为限度。如果这一方面的物品准备不充分,切不可因重新准备上述物品而耽误过长时间,此时应直接将电极板紧贴在病人胸前进行除颤。直接电击除颤时因为局部电阻较大,除颤的效果略有降低,并容易烧伤皮肤,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电极板的位置•除颤时的电极板安放方式主要有两种:前侧位和前后位。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应采用操作方便的前侧位方式。电极板分为心底和心尖部两个电极。电极摆放的位置必须置于心脏的长轴线上,以便放电时对心脏产生最大的作用。心底部电极放在右胸上部,位于右胸骨旁第二肋间,即右锁骨内侧段的正下方;心尖部电极放在左胸外下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与腋前线之间。对心脏明显扩大者,心尖部电极应适当向外向下移动。除颤时的电极板安放方式主要有两种:前侧位和前后位。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应采用操作方便的前侧位方式。电极板分为心底和心尖部两个电极。电极摆放的位置必须置于心脏的长轴线上,以便放电时对心脏产生最大的作用。心底部电极放在右胸上部,位于右胸骨旁第二肋间,即右锁骨内侧段的正下方;心尖部电极放在左胸外下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与腋前线之间。对心脏明显扩大者,心尖部电极应适当向外向下移动。两个电极的距离至少要在l0cm以上,否则放电时大部分电流将通过皮肤短路而不经过心脏,作用于心脏的能量将不足以产生作用。如病人佩有起搏器,除颤电极不能放置在起搏器上。目前起搏器安放的位置多位于左侧或右侧的锁骨下窝处。一般来说心底部除颤电极距离起搏器的位置至少要在8cm以上。无论如何也不要将电极放在胸骨上,以免明显减弱除颤时放电时的能量。此时最理想的方法是采用前后位电极安放方式。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时,必须将除颤电极粘贴在病人胸前,其电极位置与常规除颤方法的要求完全一致,但电极的粘贴必须做到牢固、完全,粘贴完毕后其导线需要适当保护,以免被拉动导致电极接触不良电极与体表接触良好时,除颤器上的心电显示器将显示心电图信号。如未能显示,或为电极与胸壁接触不良,或为仪器故障。自动体外除颤器1.心室颤动或扑动发生时电除颤所选择的能量应为300瓦秒,室性心动过速时除颤能量可低一些,在100—200瓦秒左右。部分体型肥胖者可选择更大的能量。一般来说,为保证除颤的成功,应直接选择较大的能量,不宜采用逐次加量的方式。电除颤时操作者必须使电极紧贴病人的胸壁,保证电极与胸壁的完全接触,避免对组织的损伤。如电极板与胸壁连接不紧密,可产生电火花而严重烧伤皮肤。前后位粗颤与细颤•室颤初发时为粗颤,此时的除颤成功率相对较高,而转为细颤后,表明心肌内形成弥漫性的折返,除颤成功率减低,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后可使细颤转为粗颤,将提高除颤的成功率。室扑和室颤•室扑和室颤•是最严重的致命性心律失常•(1)病因:常见于心脏病、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2)临床表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3)ECG*室扑ECG*室颤ECG(4)治疗:立即行心肺脑复苏!除颤与转复的概念区别•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电击治疗时非同步或同步的方法问题。转复是指通过由心电图上R波所触发的同步电击使各种室上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避开心动周期中的易损期。除颤是指心室颤动或扑动时所采用非同步电击的方法,此时由于心电图上已无法区分R波,电击不可能由心电图程控触发而只能采用人工击发,临床上的电除颤治疗主要针对的是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的病人。意外发生事件•不易搬动就地抢救(如上卫生间等)•判断呼救•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时间就是生命!!!4分中内复苏---近50%存活4--6分钟开始进行复苏---仅10%可以存活超过6分钟开始复苏---存活率仅4%12分钟以上开始复苏---几无存活可能心肺复苏•CPR三个阶段ABCD四步法•最初阶段——第一个ABCD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气管插管D体外除颤医、护配合抢救•病人在病房内,评估--先发现病人意识不清,呼吸停止,大动脉波动消失,呼救。•头偏向一侧,取假牙。•开放气道。•就地抢救,切勿离开。•即刻胸外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路•在配合抢救,医生到位后,应即刻推抢救车抱除颤仪(识别心率)建立静脉通路,吸氧,简易气囊辅助呼吸护士护士医生病人现场心肺复苏术A(Assessment+Airway)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和畅通气道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呼救将患者放置适当体位畅通呼吸道(仰头抬颏法及托颌法)判断呼吸B(Breathing)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口队鼻人工呼吸•口对面罩呼吸•球囊面罩装置紧急气管插管的主要优点•1.能迅速建立通畅的气道•2.通过气管导管直接给氧•3.CO2能有效在排出4.经过气管途径给予复苏药物利于心脏尽早复跳5.进行控制性机械通气6.过度换气使PaCO2控制在一定水平减少脑血流达到降颅压的效果C(Circulation)人工循环•1、判断患者有无脉搏•2、胸外心脏按压建立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术胸外按压:•按压定位:剑突上二横指•按压深度4-5cm•按压频率100次/分•按压过程注意观察患者及监护仪•按压时注意胸廓的按压与复位情况•5个循环后如需要继续按压,换位除颤相关知识1、连接监护仪电极板时,贴电极时应避开准备除颤的位置;2、涂电极膏:在没调节能量前涂好3、除颤器种类:单向波、双向波、AED4、选择除颤方式:心肺复苏—非同步(机默认)心率失常—同步(按SYNC)5、能量选择:单向波:360J(焦耳)双向波:200J(焦耳)6、放电板位置:右:心底部:锁骨中线第2-3肋间左:心尖部:即左腋中线第5肋间7、放电时:注意全部人员离床抢救效果的判断出现大动脉搏动、收缩压60mmHg瞳孔由大缩小紫绀减退自主呼吸恢复常用药物目的提高周围血管阻力,增多心肌血流和脑血流降低除颤阈值,利于除颤和防止室颤复发纠正酸血症或电解质失衡提高心脏按压效果,激发心脏复跳、增强心肌收缩力心脏骤停后常用的急救药物肾上腺素adrenaline:能较好地稳定心脏电活动,具有良好的正性肌力和外周血管作用。用法:1mg,静脉或气管内给药,每隔5分钟1次,每次用量可增倍。利多卡因lidocaine:1.治疗室性异位节律、室扑及室颤。2.用法:50-100mgIV,1-4mg/min静滴维持阿托品atropine:(1)适用于因迷走神经反射刺激所致的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塞伴窦性心动过缓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心脏骤停,以及锑剂中毒所致的阿一斯氏征。(2)用法:0.5mg-1mg静注,间隔5分钟可重复用药。碳酸氢钠sodiumbicarbonate:(1)由于心脏骤停后继之引起呼吸停止,因此早期以呼吸性酸中毒为主,故有人认为过早补充碳酸氢钠有可能加重呼吸性酸中毒,10分钟后才给予碱较妥。(2)用法:首剂为0.5-1mmol/kg静脉推注,最好根据血气及pH值决定用量.若无血气,则每10分钟可重复首次剂量的1/2,连用2-3次,一般总量不超过5%碳酸氢钠300ml。
本文标题:心脏骤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5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