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9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
金融基础实务一、货币供给的含义货币供给(moneysupply)是指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货币供给指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量,由包括央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两部分构成。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1.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某一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由银行体系所供给的存款量和现金发行量。因此,影响和决定货币供给存量大小的是银行的信贷收支。2.存款量是商业银行的负债,现金发行量则是中央银行的负债。货币供给是实实在在地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一定时点上的银行负债总额。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3.货币供给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为政策所左右,并且又受制于客观经济运行。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二、货币供给的形成(一)货币出自银行个人手持货币主要来自于:1.社会各单位发放的工资、奖金、抚恤金、补贴、稿酬等2.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所得的收入3.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借款、给付的利息等4.民间借贷5.亲友赠送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社会各单位所持有的货币:1.销售商品从买主那里得来2.银行借款3.上级拨入4.同业拆入(对单位和个人贷款、预收货款)5.金融市场收入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二)出自银行的都是信用货币银行是一个信用媒介的机构,主要体现在银行的业务活动中。银行可以在相当范围内通过增加自身的负债去增加货币供给量,由此影响社会各种资源的配置、再生产诸环节的协调、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发挥以及币值本身的稳定。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三、商业银行与货币供给(一)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所谓原始存款,是指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银行转帐方式发放贷款而创造的存款,就称为派生存款。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二)创造派生存款的条件1.部分准备金制度银行提取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例称作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越高,提取的准备金越多,银行可用的资金就越少,派生存款量也相应减少;反之,存款准备金率越低,提取的准备金越少,银行可用资金就越多,派生存款量也相应增加。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2.非现金结算制度在现代信用制度下,银行向客户贷款是通过增加客户在银行存款帐户的余额进行的,客户则是通过签发支票来完成他的支付行为。因此,银行在增加贷款或投资的同时,也增加了存款额,即创造出了派生存款。如果客户以提取现金方式向银行取得贷款,就不会形成派生存款。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商业银行只要能够保持法定的存款准备数量,就可以利用所吸收的存款发放新的贷款。在这一过程中,银行通过贷款,增加存款,再发放贷款,再增加存款,始终按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要求,直到不能发放新的贷款和投资为止,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会发生多倍扩张,其理论扩张倍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这个倍数就是货币乘数。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三)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商业银行通过活期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等创造存款货币,进行货币供给。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二是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帐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超额准备金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货币供给越少。反之,货币供给越多。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准备金存款,即基础货币数量,从而能支持更多的创造存款货币。所以商业银行增加向央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相反,会减少货币供应量。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四、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在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的供给是通过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经过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完成的。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一)基础货币1.基础货币的含义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Base),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B=R+C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例:基础货币等于()。A.通货+存款货币B.存款货币+存款准备金C.通货+存款准备金D.原始存款+派生存款C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2.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的货币,它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能力,增加基础货币意味着扩大货币供给量。3.基础货币的供给一是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和再贴现;二是通过收购黄金、外汇等储备资产投放货币;三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投放货币。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4.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的因素(1)财政收支状况。当出现财政赤字时,若是通过向央行透支借款来弥补,就会使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加。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2)向金融机构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只要央行向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基础货币投放就增加。中央银行若从公开市场买进证券,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反之,则减少。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3)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顺差,会使黄金、外汇储备增加,从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反之,国际收支逆差,使黄金、外汇储备减少,则基础货币回笼。5.基础货币变动与中央银行控制(1)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变动的因素第一,存款准备金比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第二,流通中的现金量,流通中的现金流入银行系统的数量增加,能使商业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随之增加。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第三,中央银行的行为包括央行买卖信用证券的数量以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和贴现的松紧。例如:央行买进有价证券,就能使商业银行的上缴存款准备金增加。反之,商业银行的上缴存款准备金减少。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者”,如果,放宽对商业银行放款和贴现,商业银行上缴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也能够增加。反之则减少。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2)影响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量变动的主要因素第一,公众收入增加和消费倾向。一般,公众货币总收入会逐年增加,手持现金量也会有所增加。第二,物价变动情况,在币值和物价不稳定时,往往出现提取存款、手持现金等状况,流通中的现金就会增加。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第三,经济发展和体制变动情况,如商品交易的发展、市场扩大会促使流通中现金量的增加。第四,存款和现金比例的变化,例如农业贷款、个人贷款中相当部分的付现等,也会促使现金流通量增加。第五,信用发展程度,例如银行存款利率的提高、储蓄网点的增多也会影响流通中的现金量。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3)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中央银行虽可以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作为限制专业银行信用扩张的工具,但在具体运用中也有困难之处。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例:在存款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可用于放款的份额()。A.不变B.越少C.越多D.为零B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例:货币供给量是()。A.被财政部门、各个单位生产经营单位、家庭个人所持有的货币B.由银行体系所供给的存款量与现金发行量C.由银行体系所供给的存款量D.由银行体系所供给的现金发行量E、由中央银行所供给的基础货币量AB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二)货币乘数所谓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的倍数。是商业银行存款创造过程中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之比。货币乘数反应了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倍数关系。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MS=B*KMS:货币供应量B:基础货币K:货币乘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例:假定基础货币增加5%,货币乘数下降5%,那么货币供给量会()。A.增加5%B.下降5%C.同增同减D.不变D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综上,货币供给量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社会公众三个经济主体行为共同决定。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例:超额准备金等于()。A.库存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B.法定存款准备率×库存现金C.法定存款准备率×存款总额D.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D
本文标题:29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63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