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和动口中学习新知。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而数学活动中的实践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这节课我设计两次动手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帮老师将6颗糖分给3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学生想出了不同的分法,我再让他们从这些分法中找出最好的一种,学生自然而然想到的是每份同样多的分法,他们说因为这种方法最公平。到这里学生已经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二次是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8根小棒,放在自已的桌子上,平均分成6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要求每个同学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我注意了学生摆的情况,特别看了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学生分完后,我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用磁扣演示分的过程,然后小结分的方法可以不同:可以一个一个地分,直到分完;也可以2个2个地分,剩下的再分,直到分完;还可以3个3个地分,一次就可以分成了6份,而且和要求一致。在这里强调不论哪种分法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再让学生把上面分学具这件事,用“平均分”这个词叙述出来,使学生充分建立“平均分”的表象。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又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将自己的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整堂课完成得的很顺利,学生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为今后的除法学习奠定了基础。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本文标题: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64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