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个问题徐子林一、我国固体矿产储量分类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特点三、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联合国分类框架对比四、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实践中的几个问题一、我国固体矿产储量分类1954年,我国地质部全国储委决定将苏联1954年批准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作为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的参考。1959年,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1977年,在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之后,调整了分类分级,编出了新一轮金属矿、非金属矿的勘查总则,提出了新的分类分级。固体矿产储量分类1992年,为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再次调整了有关内容,出台了所有固体矿产的勘查总则和新的分类分级。1999年,编制出台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思路、概念与前完全不同。采用的是市场经济的观念。编制主要依据是根据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采纳了联合国分类框架和矿业发达国家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一些概念形成,同样采用了三维的结构形式来表示。固体矿产储量分类勘查阶段由低到高依次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地质可靠程度对应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预测的为潜在矿产资源,其余三个为查明的矿产资源。在地质轴上用的是地质可靠程度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由低到高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可行性评价的经济意义分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五种分别在可行性评价轴和经济轴上表示。固体矿产储量分类1992年以前规范的主要区别:1、分类条件上,1992年的分类在能利用储量一类中,又分出了a亚类-内外部条件都具备当前能利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b亚类-内部条件好,外部条件较差者(技术上可行,经济上不合理);2、级别条件上,1977年后的与以前的有较大差别。1959年前的是将矿石加工技术性质和开采技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作为级别条件,而其后的规范是将其从级别条件中提出,作为矿床开发的条件。固体矿产储量分类分类条件主要依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是否符合矿山生产的技术经济条件,在当前是否有经济效益;(现在还应考虑环境上允许)。分级条件可分为:研究程度和控制程度两个方面。研究程度:包括勘查区地质、矿石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评价等;控制程度主要指对矿体形态、矿体连续性、以及对矿体的形态、矿石质量造成影响的构造、岩浆岩的控制程度。级别条件中可靠程度的用词:A级准确查明、准确控制(由矿山承担);B级详细查明、详细控制;C级基本查明、基本控制;D级大致查明、大致控制;固体矿产储量分类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的确定:①矿产勘查所获不同的地质可靠程度;②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固体矿产储量分类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勘查和研究程度发现矿体(化)进行类比、预测、物化探异常查证矿体地质特征达到大致查明、大致控制程度,其余为大致了解,异常查证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其余为基本查明和基本控制描述矿床地质模型,异常查证各项工作都要达到详细查明、详细控制程度,包括成矿地质条件和内在规律,建立矿床地质模型工程控制程度可投入极少量工程追索、验证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不要求系统工程网度系统取样工程控制系统工程基础上加密工程及相应的工作矿体连续性推断的基本确定的肯定的地质可靠程度预测的(334)?资源量推断的(333)资源量控制的(332)资源量探明的(331)资源量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类比、可选(冶)性试验类比、可选(冶)性试验、实验室流程试验、扩大试验实验室流程试验、扩大试验,必要时半工业试验可行性评价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也可以是概略研究可行性研究,也可以是预可行性研究,概略研究SD法的精度Ղ10%15%Ղ30%45%Ղ65%Ղ80%一、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各勘查阶段要求一览表固体矿产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我国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固体矿产储量分类分类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矿产资源经济意义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经济的可采储量(111)基础储量(111b)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基础储量(121b)基础储量(122b)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11)基础储量(2M21)基础储量(2M22)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2S11)资源量(2S21)资源量(2S22)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1)资源量(332)资源量(333)资源量(334)?地质可靠程度类型说明:表中所用编码(111-334)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特点(1)利用联合国分类框架中三维的概念进行分类,E轴—经济轴,F轴—可行性轴,G轴—地质轴;(2)采用国际惯例的分类;(3)增强了经济观念,强调了时效性;(4)“分类”中的三大类十六种类型概念界定清楚,不存在交叉现象;(5)采用联合国分类框架中的编码制;(6)矿产勘查与可行性评价两者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关系。(7)用途更加广泛,它将成为矿业市场交易中的重要技术标准。固体矿产储量分类的特点固体矿产储量分类的特点三、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联合国分类框架对比矿产资源分为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联合国分类没有。地质轴用的是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联合国分类框架中分为详勘,一般勘探、普查、踏勘四个阶段。经济轴将联合国分类中的潜在经济分解为边际经济的、次边界经济的。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资源量及联合国分类框架中没有的基础储量三类,分为十六个类型,较联合国分类框架多了6个类型(基础储量)。分类框架对比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类型对比分类框架对比四、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实践中的几个问题(1)矿产勘查的目的:是要准确圈定矿体,估算资源储量,为矿山设计和建设提供地质依据。勘查阶段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实践中的几个问题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或)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化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实践中的几个问题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区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层)的形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已进行了类比研究。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实践中的几个问题联合国分类框架中对普查(333)的要求是数量的估计值是根据露头检查、地质填图、间接方法和有限的取样推测的。国际采矿冶金协会委员会认为,普查(333)这部分矿产资源是根据地质证据推断和假设的,但连续性未证实,通过适当的勘查技术在诸如露头、探槽、探井、坑道和钻孔位置上收集到的信息是有限的,或者质量和可靠性是不确定的,但在此基础上可以低可信度估计吨数/体积、质量和矿物含量。因此说普查(333)阶段的要求是一致的。实践中的几个问题现在我们省的普查工作阶段要求是超越了的,不必用系统工程(控制的基本工程间距放稀一倍)控制。地质研究达到大致查明、控制程度达到大致控制,地质可靠程度是推断的矿体连续性(不确定的),资源量的精度要求是15~30%。最为重要的观念:普查阶段是找矿而不是圈矿。实践中的几个问题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取样,基本查明地质、构造、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床开采技术,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必要时,圈出勘探范围,并可供预可行性研究、矿山总体规划和作为矿山项目建议书使用。实践中的几个问题对直接提供开发利用的矿区,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7]68号“关于全面实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勘查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中:申请设立采矿权(含划定矿区范围),大中型煤矿应达到勘探程度;非煤矿山原则上应达到勘探程度,简单矿床应达到详查并符合开采设计要求(矿产勘查开采分类目录中第三类矿产除外)。已设采矿权的生产矿山利用原有生产系统申请在其深部和外围区域扩大开采的,扩大区范围内资源勘查程度原则上应达到详查(省国土厅要求小型矿床的勘查程度要求达到详查)。实践中的几个问题常出现的问题:矿区1:2000地形图未实测,而是1万或5千地形图放大;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一般未达规范相应的要求,大部分只收集资料,简要评述,基本水、工、环地质工作没做到位;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评价,矿石选矿试验样品代表性不够,送交没有资质单位做,不符合有关规范要求;只注重勘查工程的控制,认为达到相应的工程间距即可,而忽略了地质研究。如矿区成矿地质条件、矿化规律、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类型等等综合研究;实践中的几个问题矿体连接依据不足。工程密了,矿体连接也是不客观的,只是就矿连矿;勘查工程质量不够重视,小体重测定数量少于30件(每种矿石类型不少于30块);内、外检数量少,不符合有关要求(当基本分析数量少时,要求内、外检数不少于30件)。伴生组份综合评价,未进行相应工作,或组合样分析不系统,不全面等,无法估算资源量。实践中的几个问题勘探: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其间距足以肯定矿体(层)的连续性,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确定矿体的形态、产状、大小、空间和矿石质量特征,详细查明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对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或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应进行半工业试验,为可行性研究或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实践中的几个问题(2)分类与编码。依据不同的地质可靠程度和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经济意义来划为三大类储量、基础储量及资源量,十六种类型,并分别用三维形式和矩阵形式表示。实践中的几个问题其中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和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是通过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研究来确定,实际上我们在勘查工作中很少应用。内蕴经济与99年前分类中的表外矿问题,实际上讲按一般工业指标圈矿对于已达边界品位而又低于最低工业品位的矿(化)体,应该属于内蕴经济的,目前处理的办法是列为低品位矿石。实践中的几个问题(3)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是矿山开发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矿政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投资者、银行、政府都需要了解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将资源量转换为储量。资源量只反映地质工作程度,而储量需要全面考虑地质的、技术的、经济的、环境的、市场的、法律的因素,把满足上述因素要求的资源量上升为储量。实践中的几个问题国土资发[2007]68号通知中规定,如详查、勘探工作是依据(预)可行性研究开展的,可不进行单独的矿床经济技术评价。预可行研究应在评审通过的详查报告或勘探报告基础上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在评审通过的勘探报告基础上进行。(预)可行性研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机构完成。勘查单位不具可行性研究资质,一般只作概略研究,估算资源量。实践中的几个问题(4)勘查类型与工程间距,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地质可靠程度密切相关。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和确定勘查工程间距时,应依据五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主要矿体规模;主要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有用组分均匀程度。实践中的几个问题现行地质勘查规范将勘查类型划分为Ⅰ、Ⅱ、Ⅲ类。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中,将上述五个地质因素及其类型系数来确定:第Ⅰ勘查类型:为简单型,五个地质因素之和为2.5~3.0;第Ⅱ勘查类型:为中等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7~2
本文标题: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