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两极格局下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这是什么旗帜?12颗星象征什么?围成一个圆形有什么寓意?欧共体的旗帜;代表12个成员国;它的寓意是欧洲的团结、统一探究:西欧国家为什么走向联合?战后的柏林1945年,一位难民正伏在她房舍的瓦砾上哭泣。德黑兰会议英国首相丘吉尔:“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大不列颠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已经完蛋了”。——美国国务院官员琼斯夹缝中的西欧图中的两人可能在讨论什么?法德相逢一笑泯恩仇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第三种力量。——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以上图片和材料反映了“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面临的什么困境?又有哪些因素有利于欧洲走向联合呢?一.欧共体的成立政治:摆脱苏联威胁和美国的控制,提高西欧的国际地位的需要。历史:吸取历史教训,缓和民族仇恨,防止悲剧重演西欧在文化上具有认同感。欧洲联合的思想由来已久1.原因和条件经济因素:经济恢复、发展,在市场、资源、技术等领域日益要求加强合作。二.关键:法德和解三.欧洲联合过程、特点、影响: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建立煤钢共同体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煤钢共同体成立欧洲共同体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32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合一发展建立关税同盟趋向货币一体化加强科技合作共同的农业政策1.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共同体1993年1967年欧盟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欧共体,欧共体第一次扩大。1979年,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1981年,希腊成为成员国,欧洲共同体第二次扩大。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三次扩大。1987年,《单一欧洲法》生效。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洲联盟,欧盟第四次扩大。2002年1月1日,欧元的纸钞与硬币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2004年,又有10个国家加入,共有25个国家。欧盟总部大厦(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成立(1993年)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欧元为欧盟统一货币,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规模:成员国不断增加。性质:从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2.特点方式:由武力征服到和平联合自煤钢共同体年起奔驰的炼钢成本大大削减,业务主管告诉我来自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煤钢改变了单一的国内供应情况,我们与法国再也打不起仗了。在与EEC大量谈判之后,业务主管在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年争得一笔特殊的大订单----欧洲原子能机构钢制构件。在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年大奔业务量也随着三位一体的建立日益扩展与盟国在科技上的共享合作让大奔跑得越来越快、安全。一直对我们抱有敌意的英国也hold不住了,不得不加入我们的组织。在那里借着关税同盟的光我们大肆开拓市场。到了70年代我们的竞争对手赫然而立的好像只有美国通用和日本的丰田Toyota。奔驰发展史(节选自1950-2000段)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1955年1965年1974年美国欧共体材料一美国与欧共体GDP占世界总额的比重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对欧政策。西欧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影响对欧洲:对世界: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在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升空的那一刻,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依靠武力称雄世界的迷梦破灭了,正如此前和此后所有迷信武力争霸的国家一样,侵略战争在给别的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了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从明治维新开始近八十年来积累的物质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1945年8月15日天皇向日本国民宣布日本战败。在战后的最初几年里,占领国美国每天要向日本提供100万美元的资助,每天要运来6000吨大米才能保证尽可能地少饿死人。二.迅速兴起的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战后初期日本概况:1949年日本经济安定本部统计,日本在二战中物质财富损失总额达1057亿日元,损失率高达36%。119个城市被夷为废墟,236万户住房被毁,船舶总吨位从630万吨锐减至153万吨,人口损失268万,伤残600万。战后日本粮食供应严重短缺、工农业生产极度萎缩、物价暴涨、大批人员失业,粮食实行配给制,每人仅为310克,黑市稻米价比官价高130倍。物价指数从1938年的1到达1946年的1624.工业生产指数仅为战前的8.7%。农业生产指数下降了58%。1945年的广岛一片废墟。盟军司令麦克阿瑟与日本天皇裕仁国际: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外交上追随美国;国内:二战使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二战”后,日本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如何?1964年日本举办第18届东京奥运会。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标志。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到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一败涂地,经济衰竭,但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间日本即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的经济强国,被誉为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试分析其原因?1956-1972年高速发展知识链接: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改造政治民主化改造①非军事化改革,麦克阿瑟下令日军710万的武装完全被解除,军事机构如大本营、陆军省、海军省等也统统被解散。废除了《兵役法》《国防保安法》《军机保护法》《国家总动员法》等法令。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了108名战犯,同时摧毁了法西斯军国主义对新闻、治安、电影、通讯等领域的控制。五大改革②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自由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制定新宪法1.经济起飞的原因:③废除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和平宪法》规定:日本的主权属于国民,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存在;日本永久放弃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在《和平宪法》的框架下,明治维新打下的基础开始发挥作用。废除了封建的、垄断的、军国主义的、专制的内容,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受到国民的拥护和欢迎,是一部民主主义宪法,日本成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知识链接: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改造经济民主化改造为彻底铲除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主要围绕着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和农地改革两大问题展开。首先占领当局下令冻结了三井、三菱、等日本最大的15家财阀的资产,命令他们交出证券、凭证,强制拍卖,割断了资本内部联系,使得股权分散,形成共同持股竞争机制。1946年占领当局开始推行《农民解放令》,地主的出租土地、在乡地主的土地(14.8亩以上)被征购并低价拍卖给农民,到1950年,全国221万町土地中的194万町几乎被无偿转移到农民手中,进一步扫除了日本经济中的封建势力。民主化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确立了自由竞争机制和民主政治。除直接援助和投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日本经济发展。日本的小学中盛行的一种集体游戏日本的小学计算机教育日本小学生在上“生活”课日本教育经费占整个政府预算的25%,居世界首位。日本发明的女机器人丰田概念车“双足行走”机器人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新干线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象征。列车的最高时速可达210公里,当时为世界第一。崛起原因(1)外部因素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2)内部因素:推行民主化改革,消除封建落后因素。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1.经济起飞的原因:“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972年大平正芳“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其政治大国的分量。”——首相中曾根康弘材料1:日本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及各国经济增长率(%)比较1950年1975年1982年1.5%8.3%13.6%材料2:材料3: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日本正由经济大国转向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时间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1952—19608.22.82.77.54.85.81961—197011.24.12.84.85.85.6(1)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2)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之首(3)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0年代的8%,上升到1990年的14%。(4)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占世界第一位,也是世界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3.经济的迅速崛起各抒己见:你同意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吗?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牢记过去惨痛的历史是为了更好的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从而开拓中日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日本谋求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又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韩人民激烈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二战后半个多世纪里,日本政府一直没真正向饱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谢罪。随着日本经济崛起,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再度抬头。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等行为都严重伤害亚洲人民的感情。4.影响: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促进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971年,在第26届联大上,由于第三世界国的支持,中国得以冲破美国设置的种种障碍,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代表团笑逐颜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崛起1.原因:2.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新兴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自己的独立、主权。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非集团、不结盟3.政策:反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目标:5.影响:标志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有力地冲击着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西欧联合和自强日本成为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合作崛起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时间: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
本文标题: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9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