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国家商务部王超副部长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又好又快发展——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国家商务部副部长王超(2011年11月9日)同志们,朋友们:刚才,高虎城同志代表商务部党组做了重要讲话。我们又听取了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以下简称边境合作区)代表发言。高部长的讲话高瞻远瞩,深刻分析了国家级开发区和边境合作区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如何实现“十二五”期间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要求,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各位代表的发言也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推进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很好的想法和意见,我相信,大家听了一定深受启发。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国家级开发区和边境合作区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从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重要决策,并批准设立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国家级开发区走过了27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1984~1991年是创建和探索期。在总结改革开放建设经济特区经验基础上,国务院首先在沿海12个开放城市批准设立了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克服了发展基础薄弱、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管理机制与法规体系,培养了一批从事开发区管理与招商引资的人才,确立了“三为主,一致力”的发展方针,即“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91年,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146亿元,税收8亿元,出口11亿美元。截至1991年底,累计吸收外资14亿美元。2邓小平同志1986年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题写了“开发区大有希望”,是对这一阶段国家级开发区工作的充分肯定,更表达了对国家级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殷切希望。(二)1992~1999年是拓展成长期。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提出加大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加速推进的时期。对外开放由沿海向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发展,国务院先后批准2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同类园区,并在14个沿边开放城市设立14个边境合作区,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这一时期,国家级开发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外资从1991年的3.61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的42.6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近40%。出口从1991年的11.4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25.2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4.9%。国家级开发区不仅引进外资数量大幅增加,项目档次也明显提升,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和所在城市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江泽民同志在国家级开发区成立十周年时题写“努力把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得更好”,对国家级开发区寄予厚望。(三)2000~2007年是调整发展期。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和实施了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总结沿海地区开发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在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设立了19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同类园区,使国家级开发区增加到54个。2007年,54个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96亿元,增幅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实际吸收外资173亿美元,增幅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在国家级开发区成立20周年之际,温家宝总理作出批示,希望开发区“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更加注重引进技术和开发创新,更加注重开发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也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防止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2004年底国务院批准召开了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作会议,制订了“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新的发展方针,即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同时,还部署了实现“四个转变”的任务,即实现从单纯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向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并举的转变,从注重规模效益向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从偏重引进向注重消化吸收创新的转变,从依靠政策优势向依靠体制优势和综合投资环境优势的转变。(四)2008年至今是快速发展期。为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实现科学发展,推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自20093年起,国务院先后批准了77个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设立吉木乃边境合作区。截至目前,国家级开发区数量达到131个,其中东部沿海地区66个,中部地区38个,西部地区27个,边境合作区1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边境合作区的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1~9月,已纳入统计的90个国家级开发区(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97亿元,工业总产值67960亿元,财政收入5015亿元,税收收入41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6%、30%、25.4%和27.3%,分别占全国的7.4%、11%、6.1%和5.5%;实现出口总额1989亿美元,进口总额2009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24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15.8%和24.8%,分别占全国的15.5%、14.4%和28.2%。边境合作区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带动了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了我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在实施“兴边、富民、安邦、睦邻”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二、国家级开发区和边境合作区建设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多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级开发区和边境合作区坚持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发展方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吸引外资最多、投资环境最优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有效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成功开拓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以园区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道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增长极作用明显。“十一五”期间,国家级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超过13%。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出口总额和税收收入分别占全国的7%、12%、16%和6%。2010年,国家级开发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7%,占全国的比重为6.7%。税收4650亿元,同比增长29.4%,占全国的比重为6%,分别高于全国同期增幅15.4和6.8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77542亿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国的比重为11%。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对所在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成为当地经济最主要的增长点。(二)引进外资的规模与质量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国家级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利用外资质量显著提升,成为外资企业聚集程度最高的区域,国际合作不断呈现新亮点,大型、高端投资项目纷纷落户。2010年,国家级开发区引进外商投资总额达到306亿美元,同比增长19.6%;截至2010年末,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000多家,历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2372亿美元。世界500强公司在开发区共投资了1700多个项目。(三)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国家级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4资源,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形成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外贸核心竞争力。“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保持20%以上增长。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644亿美元,同比增长21.2%,占开发区出口总额的64.8%,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33.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1272亿美元,同比增长42.9%,占开发区进口总额的52.3%,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的30.8%。(四)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显著。国家级开发区以现代制造业为依托,不断集聚研发机构与高端人才,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移,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汽车、环保等主导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和研发基地,创新成果开始大量涌现,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十一五”期末,国家级开发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2010年,高新技术产值33922亿元,同比增长8.5%,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43.7%。(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国家级开发区主动承接全球新一轮产业调整中高附加值服务业的转移,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形成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开发区内金融、物流、研发、设计、信息、培训、广告、法律等服务行业初步形成规模。开发区成为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重要支撑平台。2010年,国家级开发区共有服务外包企业1318家,占全国总数的10.4%,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为32.6亿美元,占全国总数22.6%。(六)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建设成效明显。国家级开发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项目,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运用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生态化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水平,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产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2010年,国家级开发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约为0.48吨标煤/万元,仅为中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单位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单位产值化学需氧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国家级开发区获批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其中,10个园区创建工作已通过验收。国家级开发区与德国、丹麦、英国、瑞典、加拿大、芬兰等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也不断推进。(七)边境合作区成为兴边富民的重要支撑点。边境合作区利用周边国家市场和资源,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的边贸发展,成为沿边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十一五”期末,边境合作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00亿元,工业总产值410亿元,工业增加值140亿元,税收50亿元,不仅促进了边境地区5的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加快了边境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也增进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的沿边开放水平。(八)经济社会日臻和谐。国家级开发区和边境合作区在建立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提升城市化水平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被征地农民得到妥善安置,社会保障水平普遍高于所在城市和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环境和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工会和党的建设取得良好成效。2010年,国家级开发区和边境合作区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失地农民安置和农民工进城等营造了广阔的空间。总结2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国家级开发区和边境合作区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关键是做到了“七个坚持”:一是坚持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发展方针;二是坚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和创业精神;三是坚持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亲商务实的运营机制,发挥窗口示范作用;四是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五是坚持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和谐发展;六是坚持转变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七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沿海、沿边、沿江和不同内陆地区的比较优势,推进当地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国家级开发区和边境合作区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整体上依然处于成长和转型阶段,产业分工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具有竞争力的高端产业比重偏低,科技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发展空间瓶颈越发明显,高端人才的供给压力凸显。边境合作区还面临着发展思路不清、开发建设资金不足、功能定位单一以及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和矛盾在新时期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下有可能进一步显现,将给国家级开发区和边境合作区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三、“十二五”期间国家级开发区和边境合作区要顺应新形势,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今天,高虎城副部长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深刻分析了国家级开发区和边境
本文标题:国家商务部王超副部长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