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美学笔记,重难点讲解
美学朱立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讲授教师:张子程Ppt制作:张子程时间:2007年9月10日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目的和要求:了解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握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问题;重点理解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第二章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第三章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目的和要求:了解丰富多彩的人生与审美现象的关系;掌握审美的历史性;重点理解美学学科诞生的具体内容。第一节丰富多彩的人生与审美现象第二节审美的历史性第三节美学学科的诞生第一节丰富多彩的人生与审美现象一、纷繁复杂的人生现象(一)世界(二)生存(三)人二、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一)三种型式:真、善、美(二)审美对象(三)审美主体(四)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间的关系1、静观关系2、对话关系3、审美活动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应对应于审美对象的存在(五)美的思考第二节审美的历史性一、审美现象中的对象实体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而有变化二、更能体现审美历史性的是人们对审美现象的思考与认同的变化(一)一些主要范畴内涵与外延的位移(二)一些美学研究的核心内涵在文明或文化层面、领域中的位移(三)理解审美的历史性具有重要的意义1、能因此更深刻的理解审美现象。2、能更加深刻、准确地把握人对自我生存状况的反思,把握人对生存状况中审美活动的反思,进而把握美学。3、在前两点的基础上,使我们对美学会有一个更为正确的态度。第三节美学学科的诞生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一)审美意识(二)美学思想(三)美学二、鲍姆加登与美学(一)“美学之父”鲍姆加登(二)《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和Esthetica。(三)对鲍姆加登及其美学的评价第二章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目的和要求:重点理解美学发展的简明线索;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掌握美学学科的性质与研究方法。第一节美学发展简明线索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章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第一节美学发展简明线索一、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一)本体论阶段(二)认识论阶段(三)语言学阶段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三、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简况比之古典美学有巨大变化,即横向移植西方美学,并通过中西互释而开始了中国古典美学现代转型的漫长历程。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美学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一)西方美学史的相关看法(二)中国美学史的相关看法二、影响美学研究对象确立的因素(一)审美的历史性使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研究对象会有所不同(二)美学理论的多层次性产生不同的美学关注点三、今天美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什么第三节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一、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人文学科(一)研究对象性质的独特性1、它们与社会具有既内在又外在的双重关系。2、它们是精神性的。3、对它们的研究是将研究主体卷入的。(二)研究方法、思想方式上的独特性二、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一)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二)美学的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三)哲学方法的基本组成部分第三章美学基本问题目的和要求: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重点理解美学的内在问题;掌握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第一节美学的哲学基础第二节美学的内在问题第三节审美与人生第一节美学的哲学基础一、美学的哲学基础的构成美学的哲学基础包括两个角度的内容:一是:美学所内在于其中的空间与界面的基本内涵。二是:涉及这些空间与界面基本内涵的一些学说。二、关于美学哲学基础的基本概念(一)主体与客体的互相依赖(二)关系:实践、生存与语言(三)生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四)非理想性生存和理想性生存第二节美学的内在问题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一)审美关系1、审美关系的内涵2、审美关系对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决定性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二)审美活动二、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在审美状态中,感性经验不在为知性服务而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一)感性经验由他为转为自为,由无意义的材料转为有意味的形式(二)感性经验反过来整合知性,将知性的抽象的超越转为具体的超越(三)感性经验同时整合欲望,将功利性占有的快感转变为非功利性拥有的审美愉悦(四)审美经验中,主体最终达到自我超越三、美与审美形态(一)广义的美是一种观念,进而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的观念(二)审美形态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的归类与表述四、艺术(一)狭义的艺术1、狭义的艺术的内涵2、狭义的艺术有其精致的规则(二)广义的艺术五、美育(一)美育的内涵1、狭义的美育2、广义的美育(二)美育的价值与根据第三节审美与人生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一)从实践方面来看实践、生存是世界的基础,它是生产性的。除此之外,实践、生存与生产有其内在结构,这个结构是包括观照、思考与享受的。(二)从审美活动方面来看1、审美活动起源于生存。2、审美活动为生存所需要。3、审美活动在生存中获得内涵。4、审美活动的结果使自我和现实更“痛切”的出现。二、美是一种人生境界(一)境界的内涵1、境界的本意2、狭义的境界3、广义的境界(二)境界有高下之分(三)一个人究竟达到什么境界着眼于其内部的精神状态第二编审美活动论目的和要求:了解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掌握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重点理解与审美活动发生有的关内容。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二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章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目的和要求:了解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重点理解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掌握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明确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有本质性的存在方式。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第二节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第三节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第四节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一、审美需要(一)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本质的区别1、人的需要根本上是一种超出了机体限制的社会性需要。2、人的需要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3、人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二)审美需要的特征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2、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二、审美理想(一)审美理想的特点1、审美理想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观念,而是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2、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的位置,同时,一旦形成就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持久而重要的作用。(二)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有两个作用1、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的审美判断。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审美趣味(一)审美趣味的内涵1、审美趣味的含义2、趣味概念的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二)日常生活中的趣味不同于审美趣味(三)审美趣味的两个特征1、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2、审美趣味同时还具有社会性(四)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第二节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一、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一)审美是一种最具本己性的活动(二)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往与对话二、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一)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二)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三、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一)审美活动既具有功利性(二)又具有无功利性第三节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一、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一)审美活动的独特意蕴(二)从性质上说,审美活动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价值的活动二、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一)都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其实质是以主体为依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二)都必然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三、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一)审美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最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二)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三)审美活动追寻的不是一般的精神价值,而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第四节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一、审美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二、人的存在的内涵(一)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存在物(二)人通过对自然的改变,在他所创造的生活世界中来表现自己(三)人的存在根据就在实践活动本身三、审美是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特点的一种活动方式(一)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二)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三)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第二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目的和要求:重点理解审美主体与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了解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掌握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情况。第一节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第二节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第三节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第一节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一、审美活动的存在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据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美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和启示(一)从人的现实生成的角度来谈美对人的依存性及对人的肯定意义(二)从主客体关系中来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的(三)在实践活动,即人化活动中论述审美主客体的辩证、互动、统一的关系的三、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所以可能具有现实性的根本条件第二节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一、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一)有关惊异的理论探索(二)两个区别1、美学中的惊异不同于一般生活中所说的好奇、惊诧2、美学中的惊异也有异于科学和哲学研究中的惊异(三)审美惊异的两个特点1、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二、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一)审美体验的内涵(二)审美体验与人生体验关系密切(三)审美体验在本质上又与一般的生活体验不同三、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一)澄明的内涵(二)对澄明的理论探索(三)马克思所创立的实践哲学对探讨澄明之境的意义(四)主体如何才能进入澄明之境?第三节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一、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一)色彩1、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2、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二)线条1、线条是人们在实践中对物体外形所作的一种抽象2、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三)形状1、形体是事物在空间中具体的存在形式2、形状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本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四)音响1、音响是人的一种听觉对象。2、声音带上情感意味的原因。3、注意:构成审美条件的诸种物质因素,它们并不是各自独立、互相外在的。4、审美条件的各种物质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组合规律。二、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一)审美活动的自由性(二)审美活动的超越性(三)审美活动的全面性三、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一)非实体性1、非实体性的内涵2、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体性的原因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的生成(二)开放性1、审美对象具有开放性2、开放性的内涵3、审美对象的开放性的生成第三章审美活动的发生目的和要求:了解审美发生理论的基本内容;重点理解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掌握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第一节审美发生理论概述第二节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第三节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第一
本文标题:美学笔记,重难点讲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24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