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stimuLants简称ATS)属一类人工合成的兴奋剂。它们主要是对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有很强的兴奋或致幻作用。由于它们合成较为简单,而且其身体的依赖性相对其它毒品而言(如海洛因、可卡因)较小,因此,几十年来在全球造成的滥用现象极为严重。苯丙胺类兴奋剂一般分为两大类型,即:以单纯引起中枢兴奋作用的,称为传统型,以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为代表。具有兴奋兼致幻作用的称为致幻型,又称欢乐型,以MDMA(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和MDA(亚甲二氧基苯丙胺)。在我国1996年发布的被规定管制的237种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中,有近20种属苯丙胺类兴奋剂。1996年联合国禁毒署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兴奋剂专家会议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苯丙胺类兴奋剂已逐步取代20世纪流行的鸦片、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等常用毒品,将成为21世纪全世界范围内滥用最为广泛的毒品。一、分类1.传统型苯丙胺类兴奋剂--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苯丙胺类兴奋剂属于拟交感神经类中枢兴奋剂,其作用机理主要是促进脑内儿茶酚胺递质释放等,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神经系统兴奋和欣快感,然而过量或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也是很强的,而且是多方面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严重损害心肌血管系统,表现为胸痛(但心电图无明显改变)、心肌梗塞、心肌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房和心室的失常)以致于猝死等。苯丙胺能导致脑实质出血,硬膜下出血和珠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的颅内出血。苯丙胺类兴奋剂均属于低分子量化合物,可以直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尤其是妊娠前三个月危害更为严重,因此染毒的孕妇可导致胎儿骨骼系统致畸,表现为短肢、少肋、新生儿心脏先天性发育畸形等。由于苯丙胺类兴奋剂兴奋机制,产生肺脏血管痉挛导致动脉血管内膜损伤,纤维蛋白物质沉积以及血管基质增生而引起肺源性肺动脉病变--肺动脉高压病。苯丙胺、利他林和匹莫林,可引起肝细胞性坏死,肝功能衰竭等症。苯丙胺2类兴奋剂可导致横纹肌溶解,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和肾衰竭而出现高尿血症、低钙血症等。甲基苯丙胺又称去氧麻黄硷,化学名称为甲基苯丙胺,也叫安非他命。因其外观与冰极相似,故称之为“冰毒”。由于冰毒的刺激性强,持久力强,使用一次便会上瘾,因此被称为“毒品之王”。冰毒的毒性甚于海洛因。海洛因极易形成强烈的生存欲望,而冰毒则使吸毒者不希望生存,只渴望死去。吸食冰毒死亡率较高,特别对婴儿毒害最严重。冰毒的效应比“快克”可卡因产生的短暂的“飘飘欲仙”感更强烈,更为持久。甲基苯丙胺,因其原料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晶莹剔透,故被吸毒、贩毒者称为“冰”。由于它的毒性剧烈,人们便称之为“冰毒”。该药小剂量时有短暂的兴奋抗疲劳作用,故其丸剂又有“大力丸”之称。应用苯丙胺或甲基苯丙胺产生的心理效应类似于可卡因的效果.苯丙胺突然戒断可使潜在的抑郁表现出来或导致严重的抑郁反应.许多人在戒断后会出现2或3天的强烈疲乏感或嗜睡及精神抑郁。苯丙胺会致耐药性,但这种耐药性产生得比较缓慢;但是剂量会逐渐增加,以致后来可以耐受口服或注射好几百倍于治疗量的药物。苯丙胺滥用者易发生意外,因为药物会产生兴奋与夸大,随后出现过度疲乏及失眠。静注苯丙胺可能导致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并能促使精神分裂症发作。持续大剂量应用甲基苯丙胺产生的不良反应有:焦虑,此时患者害怕,颤抖,关注自己的躯体健康;苯丙胺性精神病,患者会错误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出现幻觉并不切实际地多疑;耗竭综合征,在兴奋期后极度疲乏,需要睡眠;长期情绪抑郁,可能发生自杀。2.致幻性苯丙胺类兴奋剂--MDMA和MDA与苯丙胺一样,MDMA和MDA均具有苯环结构,因此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作用。药理学研究证明MDMA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与苯丙胺大致相似,能促使大脑神经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并抑制儿茶酚胺的再摄取。此外,MDMA对中枢神经的5-羟色胺递质系统具有明显的作用。致幻性苯丙胺类兴奋剂的迷幻作用以MDA最强,其次为MDMA。除迷幻作3用之外,致幻性苯丙胺类兴奋剂还使服用者产生较强的“共鸣”作用。MDMA的身体效应从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症状到恶性高热,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横纹肌溶解,肾衰竭及致命的肝脏毒性。导致心动过速,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血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等。致幻性兴奋剂不但对心脏传导系统如窦房结和房室结产生恶性影响作用,而且也可以通过兴奋5-羟色胺受体导致全身小血管痉挛,导致多器官的缺血性疾病发生。这种小血管毒性以致幻性苯丙胺类兴奋剂“DOB”尤为明显。这在其它毒品中并不多见,也有学者认为是致幻性苯丙胺类兴奋剂特有的血管毒性。二、中毒症状(一)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的中毒症状一般认为,静脉注射10mg的甲基苯丙胺即可导致急性中毒症状,通常临床治疗量口服为2.5~5mg,肌肉注射3~6mg,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性,有的静脉注射2mg的甲基苯丙胺就出现急性中毒。通常吸毒者每次静脉注射的吸毒剂量为30~50mg。产生耐药性的吸毒者每天使用的剂量甚至超过1克。因此,在临床上很难确定急性中毒的剂量。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静脉注射后数分钟受试者心情开始难以平静,多语不安,焦虑过敏,决断能力干脆快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不断有新的点子涌现,但难以深入思考。此外,出现易刺激性和攻击性倾向,重复毫无意义的相同动作,决不厌烦。一位甲基苯丙胺性精神病人自诉:“不停地揪发、挖耳屎、摆扑克牌。即使知道毫无意义也持续数小时从事相同的行为。”引起的身体中毒症状主要为头疼、眩晕、脉速、心悸、口渴、振颤、颜面苍白、瞳孔散大、血压上升,有时出现心律不齐。中毒症状常在数小时内消失,持续一天以上者少见。但是随着药物效果的消失又出现“反跳现象”,并使吸毒者在数日到一周内持续出现乏力和不快感。典型病例:一位21岁男性大学生在吸毒友的极力劝诱下,出于好奇心初次静脉注射甲基苯丙胺,使用剂量不祥。从吸毒友处得到毒品时吸毒友介绍“这个粉4末的纯度很高”。回家之后,该大学生用自来水溶解毒品,然后静脉注射。数分钟后头脑以片空白,自觉目光如同能穿透物品似的,变得异常的敏锐。同时心跳加快、心悸、出汗、恶寒战栗、头痛、恶心、全身难受。不久被家人发现神志异常,立即送入医院。入院检查见颜面苍白、瞳孔散大,全身出汗、手指振颤十分明显。中毒者神志紧张,畏惧表情,有时面部呈现奇怪的痉挛样收缩和不自主的面部运动。检查时烦躁不安,大叫“心脏发胀快要破裂了,我不想死!”接着,从检查室疯狂的冲出到外面,医务人员前去阻拦时立即遭到反抗和攻击。甲基苯丙胺的另一类的急性中毒症状是中毒性精神病反应,即意识障碍。发病时患者陷入谵妄、神志错乱、意识辨别能力低下、幻视等症状。除此之外还会出现狂躁症状、忧郁症状以及两者混合症状,各种症状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最短约1分钟,最长约30天,毒品影响的消失时间需6小时至1年以上。总之,苯丙胺类兴奋剂急性中毒症状与可卡因中毒相似,表现兴奋,精神、体力均显活跃,动作快而不准,焦虑、紧张、震颤、意识紊乱、眩晕。严重中毒者谵妄、恐慌、躁狂、幻觉、自伤及类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可有外周拟交感神经反应:心动过速,呼吸增强,血压升高,头痛,高热,颜面潮红,大汗淋漓。最后心律不齐,发生循环衰竭死亡。(二)致幻性苯丙胺类兴奋剂中毒症状临床药理学研究表明,MDMA的有效口服剂量为50~150mg。服用MDMA后,在25~30分钟内服用者产生幻觉,出现世界平和的感觉,对陌生人采取较友善的态度,警惕能力降低,易与陌生人发生性行为。5小时左右后药理作用开始消失。服用MDMA的人承认服用后有性开放的倾向。大剂量服用MDMA常有听觉和视觉的改变。许多吸毒者认为MDMA可产生正性效应。正性作用包括减少小事件的发生,改变知觉和心境,增强交谈能力、理解他人情感和理解力。认识和精神上的改变包括欣快、感知改变和幻觉。MDMA使用者临床中毒表现,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精神混乱期。吸用者服用后,出现精神上的兴奋、抑郁、失眠、焦虑和精神混乱。约有1/4的吸毒者有恐慌和妄想症。MDMA能力使精力分散、动作不协调,因此,吸毒者难以集中注意力。52)肌肉兴奋期。吸用者出现狂乱症状,肌肉痉挛、抽搐或挛缩运动。有的吸毒者出现不能控制的咬牙、恶心、口干、手部颤抖、视觉模糊、高热、出汗乃至虚脱。3)欣快期。吸用者产生精神快乐,性格开放、警惕性放松。多数吸毒者承认脱离现实的妄想和幻觉没有LSD或麦司卡林强烈,但洋洋得意、自鸣得意的感觉比幻觉剂强。(三)慢性中毒症状除生理上表现的症状外,更主要的是中毒性精神障碍,表现为知觉与思考的障碍,感情、意志和行为障碍三个方面。症状表现为:幻觉(幻听、幻视、幻嗅、身体幻觉)、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注视妄想、嫉妒妄想)、恐怖、易刺激、茫然缺乏兴趣和关心、焦躁不安、独语、易暴行、疏通性障碍、精神运动兴奋等。在发生幻觉和妄想症状之前,患者多出现不安、不稳、兴奋、失眠、食欲减退、性欲亢进、猜疑、强迫性,常同思考和行为等异常表现,其次出现不活泼、寡动、自闭等症。许多案例证实,出现的精神障碍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躁忧、敏感、情绪不稳等表现,停药多年后患者仍会出现这些症状,出现症状再燃现象。生理上的慢性症状多表现为全身倦乏、心悸、眩晕、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口干、金属味、心动过速、盗汗、血压升高或降低,心律不齐、震颤、失眠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晕厥、虚脱、神志不清、体重减轻、皮肤疼痛等。关于印发《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及相关障碍的诊断治疗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发[2002]5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当前苯丙胺类兴奋剂临床滥用形势,为规范苯丙胺类兴奋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治疗,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及相关障碍的诊断治疗指导原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用此指6导原则,在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及相关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中遇到新情况,请及时反馈给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请将此文传达至卫生部部属、部管医院。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二○○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及相关障碍的诊断治疗指导原则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stimulans,ATS)是苯丙胺及其衍生物的统称,涉及几十个品种,具有药物依赖性(主要是精神依赖性)、中枢神经兴奋、致幻、食欲抑制和拟交感能效应等药理、毒理学特性,是联合国精神药品公约管制的精神活性物质。由于此类物质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成瘾性),滥用潜力很大。受国际上ATS泛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继海洛因之后ATS流行滥用的威胁。有鉴于此,我们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ATS滥用诊断治疗方案,旨在对目前临床上ATS滥用诊治进行规范和指导。一、常见苯丙胺类兴奋剂的药理学特性和分类(一)药理、毒理学特性苯丙胺类兴奋剂是指以苯丙胺为代表的具有相似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的一类化合物,其主要药理毒理学作用有:1.影响中脑边缘区欣快中枢,产生欣快体验;2.中枢兴奋作用,使活动增加、疲劳感消失、睡眠减少;3.刺激延髓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增加;4.抑制摄食中枢,导致食欲下降;5.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兴奋作用可使血压增高,心率加快;6.可导致体温升高;77.作用于瞳孔括约肌,可使瞳孔扩大;8.滥用过量可产生幻觉和妄想和认知功能的损害;9.长期大量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可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的损伤。如:亚甲二氧甲苯丙胺(MDMA)进入神经系统后,可形成有毒的代谢产物,导致神经末梢退行性改变。苯丙胺类兴奋剂进入脑部速度快,并在脑组织中蓄积。一般在摄入数分钟内即可产生外周和中枢作用。在体内的清除主要通过原形排泄和生物转化两种方式。苯丙胺与甲基苯丙胺可以在服用后20分钟内在尿中出现。苯丙胺在人体的半衰期约为7~11小时,剂量的30%以原型排泄,尿p值降低时,半衰期缩短。排泄率和排出原型药的量随尿液p值不同有所差异。碱性尿在24小时中排出率约为45%,其中2%为原型药;而酸性尿24小时排出率约为78%,其中68%为原型药。口服苯丙胺5mg后29小时仍可在尿中检出原型药。
本文标题:苯丙胺类兴奋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28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