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730-妇幼心理学实验心理理论测试
妇幼心理学实验心理理论测试妇幼卫生系一、什么是心理理论1978年,Premack和Woodruff在对黑猩猩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心理理论”的概念。1983年,澳大利亚心理学家Wimmer和Perner开始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并首创了“错误信念”的研究范式。该范式一直被认为是研究儿童心理理论的经典实验。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愿望、意图、感知、知识、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研究者认为以他人信念为基础进行推论的能力对预测他人的行为是重要的,作为社会认知发展的基本方面,发展的心理理论对正常的社会认知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者较为一致地把达到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作为儿童拥有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信念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错误信念是指他人或自己的一些与现实不一致的信念。儿童获得对错误信念理解的前提是能了解他人对同一事物的信念可能与自己的不一致。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在4岁时才能达到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二、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模式1、模仿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的心理,然后通过激活过程把这些有关心理状态的知识概化到他人身上。激活过程是指儿童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从而体验他人的心理活动和状态。2、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对心理状态的理解是一个理论建构的过程,如同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该理论的假设基础是:儿童预先并没有关于自己心理状态的知识,而是通过建构起心理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来解释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这一理论认为儿童关于心理知识的理论框架的形成和发展存在着一系列质的变化,而这种质的变化依靠儿童与环境的交互影响。3、模块理论该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问题,认为儿童心理理论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在个体出生时,心理理论便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于个体的神经系统。因而,该理论认为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内部生物机能逐渐展开的过程。4、匹配理论该理论认为:心理理论发展的前提是婴幼儿必须意识到自己同他人在心理活动中处于等价的主题地位,从而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的相似性;通过这种不断观察和再认,儿童对这种等价关系的认识得以不断发展,从而逐渐获得系统的关于心理世界的知识。三、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心理理论实验是为了测验儿童对信念,尤其是错误信念的理解,这就需要儿童将错误信念归于他人,而为了说明儿童能把信念归于他人,就必须表明他们归于他人的信念不同于自己的信念。实验程序一般设计为:安排一种情境使儿童的信念是真实的,而他人的信念是错误的,然后询问儿童他人将会怎样想或做。如果儿童能认识到他人将会基于自己的错误信念来行动的话,我们就会得出结论:儿童能把信念归于他人,也就是具有了心理理论。现代心理理论测评方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而且主要采用故事法的测量实验方法。具体就是通过木偶道具、玩具模拟故事场景,或者通过图画卡片说明故事情节过程,向被试提出一些问题以确保其对故事信息的准确理解和记忆,进行测验。1、非预知性位置任务,也称作意外转移任务,即“Maxi和巧克力”任务。主试用玩偶向被试演示一个故事,故事如下:男孩Maxi把巧克力放到壁橱的A处,然后他出去玩耍,当他不在时,母亲把巧克力转移到壁橱的B处。要求被试判断Maxi回来时,将会去哪里找巧克力(信念控制问题)Maxi最初将巧克力放在哪里(记忆控制问题)巧克力现在在哪里(现实控制问题);研究发现,小于4岁的儿童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也就是说4岁以下儿童认为Maxi将会在巧克力现在所处的位置(位置B)寻找。4岁以上儿童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认为Maxi将会在原来的位置A去寻找他的巧克力。错误的答案说明儿童还不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依赖于他的信念,正确的答案说明儿童已经知道Maxi的行动依赖于他的信念,而不是现实情景本身,能区分信念与现实,他们认为4岁儿童是获得心理理论的一个分水岭。2.非预知性实物任务,也称作欺骗外表任务,即“糖果盒”任务。主试向被试出示一个儿童所熟悉的盒子如糖果盒,让被试判断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在儿童回答(糖果)后,实验者打开盒子表明里面不是儿童所预想的事物,而是一支铅笔;然后将这些东西放回盒子,并问被试:其他孩子在打开盒子之前,会认为里面装的是什么?结果发现小于4岁的儿童常常作出错误判断—铅笔”。说明小于4岁的儿童还不能区别信念与现实,容易犯现实主义的错误。之后,儿童心理理论领域的研究较为一致地把儿童通过这种“错误信念任务”的理解作为儿童拥有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也被用来探查社会性发展滞后儿童的一种主要工具。儿童理解错误信念必须具备两种能力,即识别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和区别外表与现实的关系的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儿童必须理解他人的行为是建立在其对外部情境表征的基础上,尽管有时这种表征与现实不匹配。四、2–5岁学前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A、2岁儿童能够理解个体的视线和行为的物理关系,进行假装游戏,开始理解假设的幻想世界。理解手段和目的之间的联系—目标指向行为的思想。B、3岁儿童理解他人看到的世界不同于自己所看到的;理解想象的东西不同于真实的东西;理解人们的行为是由愿望、意图和思想决定;理解知觉活动(看见、被告知)以某种方式与“知道”概念相联系。C.4-5岁儿童能认识到不同的知觉视角会导致们对同一物体或事件有不同解释。能在反事实世界里进行推理,并能理解意图独立于行为。能理解通过看见或听见所获得的信息与知识的因果关系如何(某人知道某事是因为看见了它),以及世界上的知识和信念如何与行为产生因果关系(信念使人按一定方式行动)。特别是能理解由于人们形成对情境的错误信念而使其对情境错误表征,从而导致了错误行为。五、影响心理理论发展因素1、家庭背景家庭结构的大小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状况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经济收入好的家庭中的儿童,其心理理论水平好于经济收入差的家庭中的儿童;兄弟姐妹多的儿童,其心理理论水平高于兄弟姐妹少的儿童。许多研究表明,儿童早期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有助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2、社交经验、语言表达能力缺乏社会交往的儿童,其心理理论水平显著低于有正常社会交往的儿童,如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就是因为自闭症儿童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儿童,其心理理论水平好于表达能力差的儿童。3、假装游戏假装游戏与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有着重要的关系。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参与社会性假装游戏的次数与儿童对他人情感和信念的理解存在显著相关。故认为假装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另外,随着年龄增长,假装游戏的中心将由父母转向兄妹,而后者的质量、数量和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有更高的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交往经验、家庭环境的结构及经济因素、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记忆、想象等方面。另外被试的动机、被试的参与、故事中人物的心理状态的突出性与靶物体的真实存在与否等变量也影响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
本文标题:730-妇幼心理学实验心理理论测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65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