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学习目标糖尿病概述糖尿病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护理一、概念●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导致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障碍,而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多病因性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二、分型1997年以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为代表,对1980年国际通用WHO提出的分类标准进行修改并建议将糖尿病分为四大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一)、1型糖尿病由于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1)自身免疫性(免疫介导糖尿病)标志:1)胰岛细胞抗体(ICA);2)胰岛素自身抗体(IAA);3)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约有85%-90%的病例在发现高血糖时,有一种或几种自身抗体阳性。(2)特发性糖尿病(原因未明确)这一类患者很少,无明显免疫异常特征,见于亚非某些种族。与HLA无关联,但遗传性状强。。(二)、2型糖尿病包括:遗传及环境因素(肥胖、饮食因素、都市化生活、体力活动少等)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为主要致病机制)糖耐量减低(IGT)临床糖尿病(血糖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型2型所占比例5%~10%90%~95%病因自身免疫遗传+环境发病年龄年轻成年发病肥胖少见多见家族史无有临床症状明显不明显漏诊率低高胰岛素分泌明显减少减少或相对增加胰岛素作用不变明显减弱酮症常见少见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三)、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基因异常胰岛素作用基因异常胰腺外分泌疾病所致继发性糖尿病1、胰腺炎2、胰腺创伤/胰腺切除术后3、胰腺肿瘤4、胰腺囊性纤维化5、血色病6、纤维钙化性胰腺病7、其他(三)、病理生理肝、肌肉和脂肪组织对糖利用减少高血糖肝糖原合成↓分解↑糖异生↑脂肪合成减少——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增多胰岛素明显缺乏时→脂肪分解明显→酮体生成增多伴利用障碍→酮症酸中毒(DKA)蛋白质合成↓分解代谢↑→负氮平衡四、临床表现一、三多一少——代谢紊乱综合症•许多无症状,体检发现(约2/3)•多尿、多饮、多食、消瘦•血糖增高(160mg/dl)→尿糖阳性→渗透性•利尿→多尿、多饮。•糖利用下降、蛋白质分解增多、脂肪分解增•多→消瘦、多食。二、并发症急性:1、酮症酸中毒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3、乳酸性酸中毒慢性:1、大血管病变2、微血管病变3、神经病变4、糖尿病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因:感染、停用或减用胰岛素、应激状态。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口渴明显、多饮、尿量增多,头痛、嗜睡、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后期失水、低血压,可昏迷。少数人表现为腹痛,似急腹症。治疗::(1)快速扩容;快速滴注0.9%氯化钠溶液(如1L/30min),然后,如果血压(BP)稳定,尿量充足,减至每小时1L.(2)纠正高血糖症和高血酮症;开始正规胰岛素10~20u静脉推注,继而正规胰岛素加入0.9%氯化钠溶液中,以10u/h速度静脉滴注,(3)治疗期间,防止低钾血症;(4)鉴别和治疗有关细菌感染.糖尿病足三、感染——免疫功能低化脓性细菌感染:多见皮肤肺结核真菌感染五、实验室检查一、尿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和疗效指标。肾糖域血糖160—180mg/ml尿酮体二、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疗效的主要指标。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清晨禁食8小时,WTO推荐75克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5分钟饮完,两小时后测血糖。四、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血红蛋白中2条β链N端的颉氨酸与葡萄糖非酶化结合。1、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为不可逆反应。2、红细胞寿命为120天意义:反映取血前8~12周的平均血糖状况。正常值:GHbA14.8~6%五、自身免疫反应的标志性抗体标志:1)胰岛细胞抗体(ICA);2)胰岛素自身抗体(IAA);3)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约有85%-90%的1型糖尿病病例在发现高血糖时,有一种或几种自身抗体阳性。六、治疗要点“五架马车”宣传教育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体育锻炼自我监测一、一般治疗1、糖尿病基本知识教育和治疗控制要求治疗目的:消除糖尿病症状纠正肥胖,控制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防止和尽可能减少各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能有正常的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和寿命2、血糖检测二、饮食治疗原则:——合理控制总热能,热能摄入量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为宜——平衡膳食,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放宽对主食类食物的限制,减少单糖及双糖的食物限制脂肪摄入量适量选择优质蛋白质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增加维生素、矿物质摄入——提倡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餐三、运动疗法适应人群: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合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类型:步行、慢跑、游泳、爬楼梯、骑自行车、打球、跳舞、打太极拳等运动疗法的方法和组成:3个步骤准备活动:5-10分钟,为轻微运动。如步行。运动进行:通常为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慢跑、游泳、跳绳等。运动后的放松活动:5-10分钟的慢走,自我按摩等。可促进血液回流,防止突然停止运动造成的肢体瘀血,回心血量下降,昏厥或心律失常。四、药物治疗口服: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药物:格列吡嗪等非磺脲类药物:瑞格列奈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双胍类药物:二甲双呱噻唑烷二酮类:格列酮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胰岛素治疗:适应证:-1型糖尿病-经用口服降糖药无效者-并发任一种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及乳酸性酸中毒〕-合并各种感染-出现明显的进行性慢性并发症入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病变-各种应急如严重创伤、大手术、精神刺激等-妊娠及分娩护理诊断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胰岛素缺乏致体内代谢紊乱有关。2.排尿异常与渗透性利尿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抵抗力下降有4.知识缺乏对自身疾病了解不够,未能按医嘱调节饮食和用药,缺乏自测血糖和注射胰岛素的知识。5.潜在并发症有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或低血糖昏迷。护理措施1.饮食护理1.1热量分布三餐分配将上述热量换算成食谱,三餐分配一般为早餐1/5,中餐2/5,晚餐2/5,或1/3、1/3、1/3,或分成四餐为1/7、2/7、2/7、2/7,三餐或四餐饮食内容要搭配均匀,每餐均有谷类、肉类、油类,且要定时定量,这有利于减缓葡萄糖的吸收,增加胰岛素的释放。一段时间以后,若血糖仍然不降,则饮食应作调整。1.2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分配。碳水化合物约占食物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约占总热量的12%~15%,按成人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0.8~1.2g计算,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可增加至1.5~2.0g,脂肪占总热量的30%~35%左右。2.运动锻炼和休息3.并发症的护理:足部护理4.31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冬天注意足部的保暖,避免长期暴露于寒冷或潮湿环境;每天进行适度的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经常按摩足部,按摩方向由趾端往上;积极戒烟;4.32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每天用中性肥皂和温水清洁足部,水温与体温相近即可,脚趾缝之间要洗干净,洗净后应以清洁、柔软的毛巾轻轻檫干;指甲不要剪的太短,应与脚趾齐平。4.33预防外伤教育病人不赤脚走路,以防刺伤。冬天使用电毯或烤灯时谨防烫伤。4.心理护理:糖尿病为终身疾病,疾病长期困扰患者,许多患者因此失去工作,生活不能自理,身心痛苦。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是树立坚持治疗的信心,告诉患者糖尿病虽不可治愈,但可以控制,只要坚持治疗,控制得好,也可以象正常人一样工作和学习。这样使患者从心理上自觉自愿的配合治疗。七、出院指导1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思想、生活和工作状况,进行必要的卫生知识和有关糖尿病知识的宣教,使病人消除对本病的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鼓励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饮食指导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护理极为重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应低糖饮食,多食营养丰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类及蔬菜等,三餐热量按早、午、晚各1/5、2/5、2/5分配。使病人及家属了解饮食对疾病的重要性,从而使病人自觉控制饮食。3测尿糖教会病人及家属自己测尿糖,并告诉留尿的方法及时间。在三餐前30min留尿样测尿糖,将尿糖试纸浸入尿液中湿透约1s,取出在1min后观察试纸颜色,并与标准色板对照,得出测定结果。通过尿糖了解病情变化情况,决定注射胰岛素的用量。4注射胰岛素根据病情需要和测得尿糖“+”号计算注射胰岛素的用量,使病人及家属懂得注射方法、部位、时间以及注意事项。如有心悸、饥饿、出冷汗等,是低血糖反应症状,应立即进食或饮糖水。5降糖药按医嘱定时定量服用降糖药,并注意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常用的磺脲类如优降糖,双胍类如降糖灵及α-糖酐酶抑制剂、拜糖平等,前二者要饭前30min服用,用药期间如有皮疹或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后者应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主要预防餐后高血糖的发生。6预防感染因糖尿病病人机体抵抗力差,容易感染,应少去公共场所,气候变化时要及时增减衣服,如有感冒等要早期治疗。7注意个人卫生糖尿病病人易生疖痈等,应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内衣内裤,保持床单清洁。如发生皮肤感染应及时治疗,并保持口腔清洁,早晚刷牙,避免口腔疾患。8建立病人登记卡卡片随身携带,注明姓名、年龄、诊断、单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如一旦发生糖尿病酮症昏迷,便于及时联系抢救治疗。此外,应定期到医院复查血糖,向医生汇报病情及用药情况,掌握病情变化的动态信息。谢谢!
本文标题:糖尿病病人的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7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