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7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课件
一、命题趋势重点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地壳物质循环、地质构造等知识,更加强调读图、分析地图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多以地貌景观图、数据统计图、区域地图、地质剖面图等为命题背景材料。二、备考建议本专题概念多,理解性强,是多年来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运用比较法区别易混淆的概念及其含义,如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貌和地质构造的联系和区别。2.本专题知识与大气、水、生物圈等知识也有紧密联系,与资源和能源的形成、分布等知识有较密切的结合点。学习各知识点时首先要抓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及规律,并能解释说明相关问题。3.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能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注意收集、整理资料信息,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一内力作用与地貌1.板块构造理论内容理论要点①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图示解释与运用板块张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处于生长边界板块相撞①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岛弧、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处于消亡边界;②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处于消亡边界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形态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内力作用)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内力作用)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用)图示例1(2016浙江)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是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是由地壳抬升形成。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C【解析】解答地质剖面图的试题一定要注意岩层的新老关系及岩石的类型。读图可知,该河谷中间岩层为砂岩,向外依次分布页岩和石灰岩,由材料可知砂岩地层年代最新、页岩次之、石灰岩最老,岩层地质年代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阶地为地壳抬升形成,从图中可知同一阶地西侧地壳高于东侧,因此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探究二外力作用与地貌1.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作用因素作用过程对地貌的影响侵蚀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流水作用沉积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来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风力作用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2.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3)外力地貌的应用①风向的判定②河流流向的判定【典题导法】例2(2016江苏)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A.①B.②C.③D.④(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DC【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从图中获取信息及了解我国各地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1)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属于山区;②是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③是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④地形有一定的起伏,但是相对高度不是很大,属于丘陵地形。D正确。(2)③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区。它是风从西北地区吹来的尘埃沉积而形成的高原,后来主要是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C正确。探究三三大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1.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与三大类岩石特点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2.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技巧(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3)避开重置陷阱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典题导法】例3(2016福建漳州八校高三联考)阅读某地区地质图,回答(1)~(2)题。(1)图示地区经历过的主要地质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岩浆侵入—褶皱运动—侵蚀搬运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褶皱运动C.固结成岩—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D.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地壳抬升(2)图中显示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的地层是()A.①B.②C.③D.④CB【解析】(1)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特征,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说明是沉积岩层形成后,发生了褶皱运动。岩浆岩切断了沉积岩层,岩浆岩层没有挤压弯曲的形成,说明是褶皱运动后形成的。图中沉积岩层、岩浆岩层都有缺失,说明在岩浆活动后,被外力侵蚀、搬运。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图示地区经历过的主要地质过程先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层,然后受内力挤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读图发现后来又有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地表沉积岩层或岩浆岩缺失,说明发生侵蚀搬运过程,故选C。(2)读图,图中①岩层顶处被侵蚀成谷地,故A错。③是后来沉积作用形成的,故C错。④岩层没有出露地表,不能判断,故D错。②岩层处形成山岭,显示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故选B。地壳运动试题的答题技巧【变式分析】例4(2016上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A【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掌握板块运动的基本理论,比如大洋中脊往往是生长边界,东非大裂谷也是生长边界,而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是消亡边界。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是板块的生长边界。【易错提醒】1.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成为谷地。但是,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2.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构造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依据构造地貌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如山岭对应的可能是向斜,也可能是背斜。3.混淆了板块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例如太平洋板块指的就是太平洋。板块与大洲大洋并非一一对应的,而是有所区别。尤其是要注意几个特殊地区,如上题所述,还有印度洋板块,不仅仅涵盖了印度洋的大部分地区,还包括了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等。4.在分析河流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1)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2)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方法总结】1.利用地质作用原理和规律突破地理思维主要包括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等相关内容,该部分知识概念较多,与生产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结合近年高考,应主要关注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其分析思路如下:2.地貌成因和形成过程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地貌类型原因分析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背斜山、向斜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隆起形成背斜山,弯曲凹陷形成向斜谷断块山、裂谷岩层受过强挤压或拉张,岩层断裂,岩块上升形成断块山,下降形成裂谷火山岩浆沿火山通道向上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流水作用河谷、沟谷河流在流动中对地面侵蚀而形成的冲积扇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由于地形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沉积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水流变慢,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形成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蘑菇等风力侵蚀地貌由于近地面风力大,风携带大量沙石对近地面岩石产生摩擦作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沙丘风携带大量沙质物,在风速降低时,携带的沙质物沉降在地面,形成沙丘(沙垄)等(2016山东济南高三质量调研考试)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其实不是大理岩,而是花岗岩。图a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a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A.甲B.乙C.丙D.丁【解析】据材料可知,图a中的岩石类型为花岗岩,其类型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图b中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丁为喷出型岩浆岩,甲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故B项正确。B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该景观地表的岩石为花岗岩,其形成的地质作用为风化作用;图b中①表示的是风化作用;②表示的是变质作用;③表示的是固结成岩作用;④表示的是冷却凝结作用,故A项正确。A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在页岩层的顶部高程。读图回答3~4题。3.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A.背斜山B.向斜山C.断块山D.向斜谷【解析】结合图中等高线数值知,该地区海拔中部高、四周低,地貌形态为山岭;根据页岩层顶部的高程分析,同一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结合等高线和岩层弯曲综合判断图示构造地貌为向斜山。B4.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A.270米B.285米C.300米D.325米【解析】读图知该等高线图的等高距为25米,据此知山地最高介于575~600米之间,据此可以计算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介于272~297米之间。据此结合选择项即可得出结论。B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5~6题。
本文标题:2017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74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