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耕地组织形式耕作田块配置田间灌排渠系配置田间道路配置目录农田防护林配置田间设施综合配置释义耕地规划,又称耕地内部规划。在既定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对合理组织耕地利用的措施进行的全面安排。组织安排轮作区、耕作田块和田间工程设施的比较全面而长远的计划。是完成土地规划的重要环节。耕地组织形式耕地组织形式系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目前我国耕地利用组织形式基本上有两种。(一)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单田轮作)(一)轮作田区组织形式为了落实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将耕地按照轮作周期的年限划分成若干个面积基本相等、肥沃度近似的轮作田区。所谓轮作田区是指作物轮换种植的基本单元。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的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作物。实行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具备本地区科学的轮作制度;②种植计划比较稳定,年际间作物种植面积变幅不超过5%~10%;③土地使用范围稳定和产权明晰,土地集中连片,农田基本建设标准较高,以保证年际作物产量较为均衡。轮作田区利用组织形式的不足之处是对于作物种植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变动适应性和灵活性较差。(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耕作田块组织形式是在同一块耕地上按时间先后安排作物的轮换顺序,各田块之间不存在作物的轮换关系,而且这种耕地组织形式对田块大小没有特定的要求,很适合当前农户经营的特点。这种形式过去在我国长期存在并被普遍采用。它的优点是比较灵活机动而且能随市场需求改变种植计划。其不足之处在于易造成年际间作物种植比例和作物产量不稳定,作物配置较分散。耕地田块配置耕作田块是最基本的耕作和管理单位,它的规模、长度、宽度、方向、形状等要素配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田间灌排渠系、田间道路、护田林带等作用的发挥以及机耕效率的提高。(一)耕作田块的长度(二)耕作田块的宽度(三)耕作田块的规模(四)耕作田块的外形(五)耕作田块的方向(六)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一)耕作田块的长度适宜的田块长度有利于提高机枕作业效率、灌溉效率和合理组织田间生产过程。为了提高拖拉机的工作效率,要求耕作田块具有一定的长度。田块愈长,则拖拉机在地头空行转弯的次数相对地愈少,工作效率也愈高,耗油量也随之减少,机件磨损也小。机械作业效率随着田块长度的增加而提高,但不成正比例。当田块长度在400m以下时,作业效率的变化非常明显,但超过400m以上,其变化幅度就不太显著,而田块长度在500m左右时,其行程利用率即可达到90%以上。其次,田块的长度还要考虑灌溉的要求,在灌溉区,耕作田块即灌水地段,因此要根据末级固定渠道要求的适宜长度和控制面积来确定田块的长度。根据有关试验,农渠长度为400~600m是适宜的。田块的长度一般在500~800m或更长一些。在平原地区。田块长些,而丘陵地区要短些;在旱作地区可长些,而在水稻区则短些。(二)耕作田块的宽度1.在平原地区机械化较高的条件下,田块的宽度要便于机械顺利作业,在划分作业小区进行耕作时,田块宽度最好为作业小区整数倍。如康拜因采用回形法收割时,其作业小区宽一般为200~300m,而拖拉机带一台或两台犁进行耕翻时,作业小区宽约为50~100m。在具体确定田块宽度时,可参照当地使用量最大的机组的工作幅宽的整数倍来定。灌溉区田块的宽度即末级固定渠道的间距,据试验以200m左右为宜,最大不超过300m,以便于水稻田的灌溉管理。田块过宽,往往使田块内小地形不一致,增加平整土地的工作量。风害地区要考虑护田林带的间距,主林带沿田块长边配置,其间距即为田块的宽度,林带的间距取决于有效防风距离,一般为树高的25~30倍,若树高10~12m,护田林带间距则为250~350m。综上所述,在平原地区田块宽度可在200~400m左右。水稻地区可窄些,旱地水浇地可宽些。2.在需要排水的地区,田块宽度要结合排水沟的有效间距来确定,以保证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这时排水沟间距与土壤质地、作物对地下水位深度的要求、沟的深度及机械作业要求等因素有关。一般在非盐碱地区,沟深1.0~1.5m时,排水沟间距可采用200m左右,在盐碱地区,沟距可适当缩短。(三)耕作田块的规模根据上述耕作田块的适宜长度和宽度,其规模大致为10~13.33公顷。反之,在一定的独立地段上,由于面积已定,也限制了田块的长和宽,所以田块的长宽与规侯是相互制约的。在不同地区由于采取不同的经营方针,种植不同的作物种类田块规模差别很大。一般在平原机械化旱作地区,要求田块具有较大的规模,而在丘陵水田地区,规模就不可能太大。水稻田内还要进一步划分格田,以便精细平整士地,更好地控制稻田的灌排水和田间作业,格田的规模一般在0.33~0.4公顷,长度为50~150m,宽度为20~40m。(四)耕作田块的外形为了给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田块的外形要力求规整,尽量做到:①田块最好是长方形、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②田块的两个长边要呈罕行和直线;③不能把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田块的短边设计得过斜;④不能把田块设计成形状不规整的三角形和多边形、据有关资料表明,在较小的三角形田块上耕翻土地时,空转率要比相同面积长方形田块增加1.5倍。(五)耕作田块的方向耕作田块的方向系指田块的长边方向。在选择田块方向时应考虑下列要求:1.要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2.要有利于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的要求3.要有利于降低地下水的要求4.要有利于防风要求5.要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六)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要求耕作田块内土壤、坡向和坡位一致,这样才能使同一田块内土壤肥力和土壤耕性一致,从而使作物生长发育一致,便于同时进行作业、管理和获得稳定的产量。综上所述,配置耕作田块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既租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应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抓住主要矛盾,首先应满足主要要求,综合考虑其他要求,使耕作田块得到合理配置。田间灌排渠系配置田间灌排渠系系指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以下及耕作田块内的临时渠道(毛渠、毛沟、灌水沟、畦等)。由于地区和灌水方式的不同,田间灌排渠道布置形式亦多种多样,以下主要介绍地面明渠方式下田间灌排渠系的配置(一)一般要求(二)平原地区(三)山丘地区(四)低洼排水地区(五)井灌溉区(六)喷灌区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形式如下:1.末级固定渠道(农渠、农沟)的布置形式2.田间临时渠系的布置形式在水田地区,种植水稻多采用淹灌法,将灌水地段由毛渠所控制的范围内用田埂分隔为若干格田,在格田内进行精细地平整土地,并且具有独立地进、泄水口。格田的地面坡度应小于1/1000,格田长度一般在50~150m,其宽度,一般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及田间管理工作的方便而定。田间道路配置田间道路是田间生产和运输的动脉,它联系着县与乡、乡与村、材与村、村与田间的通道,因此妥善的布置田间道路,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作用。(一)田间道路的种类(二)田间道路配置要求(一)田间道路的种类1.拖拉机路是由乡(镇)通往各村或主要居民点的道路,供拖拉机和车辆行驶,服务于几个村,在旱作区路宽6m左右,水田区要窄些。2.主要田间路由居民点通往田间作业的主要道路,路面宽4—6m,一般多设在耕作田块的短边,服务于一组田块。3.辅助田间路(田间小道)是联系主要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运输的作用,服务于l~2个田块,路宽2m左右,一般多沿田块长边布置。(二)田间道路配置要求1.要保证居民点与田间有方便的交通联系,线路直,往返距离短。可以顺利达到每一个耕作田块。2.田间道路应沿田块边界布设、并与渠道、护田林带相协调。同时,应注意与于路取得衔接,以便形成统一的农村道路网。3.应尽量减少占地面积路、沟、渠、林要结合配置,道路宽度和留度应按实际需要而定。应使道路跨越沟渠尽量减少,以节省桥涵工程的投资。4.要注意田间道路的技术要求主要道路的纵坡度不宜太大,在平原丘陵地区不宜超过6%,在山区最大不应超过11%。道路选线应在坚实的土质上,避开低洼沼泽地段。农田防护林配置农田防护林能够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农田气候,减轻风沙和干旱的危害,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起到护田增产的作用。(一)林带结构(二)林带方向(三)林带间距(四)林带宽度(五)林带交通口(六)树种选择与搭配林带结构田间设施综合配置田、沟、渠、路、林等项目的配置必须综合考虑和有机结合。在旱作区,拖拉机路一般两侧植树,开排水沟,形成一路两林四沟,沟起排水、护林的作用。主要田间路和辅助田间路为减少林带对作物遮阳,道路东西走向时,林带栽在道南,南北走向时,林带栽在道西,但在坡地上,道路应布置在林带上方,以保持路面干燥。在灌溉区,一般拖拉机路与林带设在灌水渠与排水沟之间,这样渠沟位于所服务田块的一侧,可以减少渠、沟与道路之间的交叉工程物,同时林带对路沟渠均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有一路两林两渠两沟的形式,也有一路两林一渠一沟的形式。
本文标题:耕地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78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