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第四章 抗体多样性的产生
第六节Ig的基因结构与Ab多样性的产生一、抗体学说的发展二、Ig的基因结构三、Ig基因重排和表达四、抗体多样性的产生机制•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针对于某一种特定抗原,就会有特异的抗体与之相对应。也就是说,外界存在有多少种抗原,在体内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据估计,在人体内具有产生超过1亿种抗体的潜在能力。•如此多的抗体类型是如何产生的呢?Ab多样性和特异性是如何产生的?抗体是如何产生的?•预先储备抗原特异性•抗原诱导抗体特异性抗体多样性的产生?•一个基因编码一个蛋白•一个基因编码多个蛋白上帝之谜:GOD(GenerationofDiversity)一、抗体学说的发展•侧链学说•抗原诱导学说直接模板学说折叠学说间接模板学说•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克隆选择学说一、抗体学说的发展抗体形成机制的研究:侧链学说(1897年,Ehrlich)•细胞具有多种膜侧链,毒素可以特异与相应侧链结合•细胞可产生多量而过剩的侧链,并将其释放的血液中,即成为抗体,这种游离的抗体,在血液中与毒素结合,便可将其中和,从而达到免疫效果。•一个细胞克隆具备针对多种抗原的多种膜侧链一、抗体学说的发展直接模板学说:抗原为模板合成抗体(1930年,Breinl和Haurowits)–前提:蛋白质的合成要以蛋白质为模板。–抗体的产生必需以抗原为模板,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是以抗原决定簇为模板而形成的。折叠学说:抗原诱导抗体折叠(1940年,Pauling)–所有抗体的初级结构完全相同,即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其决定于基因。–球蛋白的高级结构取决于多肽链的折叠方式,高级结构决定抗体的特异性。–如在形成球蛋白处附着有抗原时,即球蛋白的高级结构即按抗原折叠,因而可使抗体获得特异性。一、抗体学说的发展间接模板学说:抗原对基因发生影响(1949年,Burnet和Fenner)–抗原进入细胞核中,干扰DNA的合成,指导抗体的特异性。–抗原在细胞内继续存在,而且可随细胞而增殖,所以抗原不存在也能产生抗体。–对于自身与非自身的识别上,认为一切属于自身的物质,均有自身的标记(self-marker),识别单位可以对其加以识别,因此对自身物质不能发生免疫反应。一、抗体学说的发展自然选择学说(1955年,Jerne)–机体对任何抗原早已准备下了相似的抗体(自然抗体),外来的抗原如与某种自然抗体相对应时,便可与之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巨噬细胞吞噬后,抗原被酶溶解,剩下的抗体便可在巨噬细胞内诱导产生与其具有同样特异性的抗体。–在抗体的形成上,起主要作用的是体内早已存在的抗体。这种抗体在特异性抗原的选择作用下,才能诱导吞噬细胞产生抗体。一、抗体学说的发展克隆选择学说(Cloneselectivetheory)受到Jerne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影响,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net毅然放弃其间接模板学说,并且引进了他在间接模板学说所主张的基因致使细胞特异性的概念1957年发表了以“AmodificationofJernetheoryofantibodyproductionusingtheconceptofcloneselection”为题的论文。1959年出版了题为《Theclonalselectiontheoryofaquiredimmunity》的专著,创立了举世闻名的克隆选择学说。一、抗体学说的发展克隆选择学说(Cloneselectivetheory)基本思想动物体内存在大量的淋巴细胞克隆,每一克隆表面都带有特异性的SIg。抗原选择的不是游离的抗体,而是事先存在于淋巴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即表面免疫球蛋白(SIg)。抗原能够选择性的激活带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克隆,使其分化增殖,产生相应抗体。决定抗体结构的是淋巴细胞的基因,抗原不能改变修饰产生抗体的基因。克隆选择学说(Cloneselectivetheory)对抗体产生多样性的解释:动物出生后,体内约有107个免疫细胞克隆,能产生各种抗体,足够抗原选择。抗原与特异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结合,相应的克隆即被选择,进而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抗原的作用:抗原的作用只是启动,与枪机的扳机相似。相应的克隆一旦被选出,即便没有抗原的存在,也能继续产生抗体。决定抗体特异性的是DNA,抗原对其无影响克隆选择学说(Cloneselectivetheory)对免疫记忆现象的解释: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一部分淋巴细胞停留在中间阶段,与再次同相应的抗体接触时,立刻发育成熟而产生抗体,呈现免疫记忆现象。对免疫耐受现象的解释:在胚胎后期,自身抗原已经齐备,于是凡能与自身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相应克隆,便可受到阻抑,最后被清除,构成自身免疫耐受。•取被卵白蛋白、牛血清蛋白免疫的A兔的淋巴细胞(能产生抗卵白蛋白、牛血清蛋白的抗体)•玻璃珠(附有牛血清蛋白)亲和淋巴细胞,收集非结合淋巴细胞。(玻璃珠附有牛血清白蛋白,同产生抗牛血清白蛋白的B细胞克隆发生结合而清除;抗卵白蛋白的淋巴细胞未被清除)•用X射线处理B兔子,破坏骨髓,杀死原有的淋巴细胞;注入经玻璃珠处理的A兔淋巴细胞•卵白蛋白、牛血清蛋白免疫B兔,只产生抗卵白蛋白的抗体克隆选择学说(Cloneselectivetheory)——实验证据1:Wigzell实验•A抗原偶联放射性元素,免疫动物,清除能与A抗原结合的淋巴细胞,不能分泌抗A抗体•识别其他抗原的细胞则不受影响,能产生抗体。克隆选择学说(Cloneselectivetheory)——实验证据2:Humphrey放射自杀实验A产生抗A及抗B抗体抗原A抗原BB产生抗B抗体不产生抗A抗体++结论一、抗体学说的发展抗体是如何产生的?•预先储备抗原特异性•一个B细胞克隆对应一种抗体抗体多样性的产生?•一个基因编码一个蛋白•一个基因编码多个蛋白未完待续面对自然界中无穷无尽的抗原,就要求机体必须产生无限多的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与之针锋相对,但怎样才能使机体内为数不多的基因产生如此多的抗体呢?二、Ig的基因结构以重链为重点二、Ig的基因结构1.H基因库(重链基因连锁群)第14号染色体2.κ基因库(κ链基因连锁群)第2号染色体3.λ基因库(λ链基因连锁群)第22号染色体(一)人类胚系Ig基因及其定位(二)人类胚系Ig基因结构二、Ig的基因结构H链:包括V、D、J、C基因片段。C基因片段的排列顺序是:5’-Cμ-Cδ-Cγ3-Cγ1-Cα1-Cγ2-Cγ4-Cε-Cα2-3’L(κ/λ)链:包括V、J、C基因片段。•重链V区的基因由V、D、J三个基因片段组成•轻链V区基因由V、J两个基因片段组成。H链的编码•V区:V、D、J基因编码–V基因:CDR1、CDR2–D基因及V-D:大部分CDR3–D-J基因:CDR3其余部分及骨架区•C区:C基因编码了解H链胚系基因结构C区基因(CH):9个V区基因V基因片段(VH):65个D基因片段(DH):27个J基因片段(JH):6个了解三、Ig基因重排和表达编码一条Ig重链、轻链的基因是由胚系中多个分开的DNA片段经剪切重排而成的。Ig基因表达的特点(一)Ig基因重排(二)等位排斥与同种型排斥(三)Ig的类别转换(四)分泌型和膜型Ig(五)mIgM与mIgD的共表达Ig基因重排:Ig胚系基因中,V、(D)、J基因片段之间由内含子隔开,通过基因片段的随机重排,形成V(D)J连接,再与C基因片段连接,才能编码完整的Ig多肽链。Ig基因重排主要通过重组酶(recombinase)的作用实现。Ig胚系基因重排程序首先是重链发生基因重排,随后是轻链重排。重链:胚系基因→D-J连接→V-DJ连接三、Ig基因重排和表达(一)Ig基因重排重点三、Ig基因重排和表达•等位排斥(allelicexclusion):一条染色体上Ig重链基因的有效重排,抑制另一条同源染色体重链基因重排。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达。保证了一个B细胞只表达一种轻链和一种重链,也即只表达一种特异抗原受体。•同种型排斥(isotypeexclusion):是指两种轻链之间的排斥,轻链有κ链和λ链,但一个Ig分子只能表达其中的一种,或是κ链,或是λ链。(注意:二者在非同源的染色体)三、Ig基因重排和表达(二)等位排斥与同种型排斥•类别转换(classswitching):指B细胞在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合成IgM,然后转为合成IgG、IgA和IgE等的现象。由于Ig的类型由重链决定,所以在重链重排时,在V区基因不变的情况下,C基因发生重排,使得最终的基因产物的V区相同,而C区不同;也就是说抗体识别的特异性相同,但Ig分子的类型却发生了改变。三、Ig基因重排和表达(三)Ig的类别转换重点IgGIFN-γIL-4IgEIL-5IgA(三)Ig的类别转换(图解)cmcdcg3VJCg3DVJDV-D-JcmV-D-JCg3CmCdIgMIgGcmcdcg3VJDVJCg3DDNA初始RNAmRNADNA重排重排后DNA丢失的DNARNA选择剪切Ig的类别转换比较Ig基因重排与类别转换V区基因重排类别转换性质DNA初次重排DNA二次重排发生位点骨髓外周淋巴组织发生时间B细胞骨髓发育成熟抗原刺激作用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发育产生功能性抗体三、Ig基因重排和表达三、Ig基因重排和表达(四)分泌型和膜型Ig•IgM–膜型(mIgM):作为B细胞受体接受抗原信息,活化B细胞–分泌型(SIgM):结合抗原,发挥免疫防御作用产生机制:RNA选择剪切了解RNA选择剪切•幼稚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表达mIgM,后表达mIgD;m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B细胞若仅表达mIgM,在接受抗原刺激后易形成耐受性,若同时表达mIgM和mIgD,则受抗原刺激后可被激活。故mIgD可作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活化的B细胞或记忆B细胞的mIgD逐渐消失。三、Ig基因重排和表达(五)mIgM与mIgD的共表达了解V-D-JdV-D-JmdPloyAPloyAV-D-JmIgDmRNAIgMmRNAPrimaryRNAtranscript三、Ig基因重排和表达了解产生机制:RNA选择剪切四、抗体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破解上帝之谜•1965年Bennet首先提出“两个基因编码一条多肽链”假说,认为Ig的V区和C区是由分隔存在的基因所编码,在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这两个基因发生易位而重排在一起。•1976年利根川进应用DNA重组技术证实了这一假说。发现:编码一条Ig多肽链的基因是由各个分隔开的DNA片段经剪接重排而形成。四、抗体多样性的产生机制利根川进因“发现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原理”而获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验证据1.编码Ig基因的多样性(原始因素)2.随机重排产生的多样性(主要因素)3.H、L链的随机组合四、抗体多样性的产生机制VH:40(V)×25(D)×6(J)=6000VL(k):40(V)×5(J)=200VL(l):30(V)×4(J)=1201.9×106抗体多样性机制4.不准确连接、核苷酸插入5.体细胞高频突变:B细胞在受到抗原剌激后,已重排好的V区基因(尤CDR3)突变频率增高,称体细胞高频突变。经过抗原的选择,使V区CDR(互补决定区)与抗原的亲和力得到优化,即为抗体的亲和力成熟。抗体多样性机制四、抗体多样性的产生机制+N-核苷酸+TdT重链基因的重排、RNA处理和蛋白质表达的过程HKLVDJ基因组合VDJVxDxJ501263600605300307210H/K(L)3600x(300+210)=1.6x106ImpreciseJoining多样性至少增加100倍NucleotideAddition多样性增加2000倍体细胞超突变突变频率是其它基因的百万倍以上。使抗体对抗原的亲和力增加100-1000倍。Ig(BCR)多样性可达1014,TCR多样性可达1016Question:为什么有的人打乙肝疫苗却没有诱导出抗乙肝抗体?第七节抗体的制备•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一、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an
本文标题:第四章 抗体多样性的产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2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