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乙肝五项与乙肝表面抗原的探讨
乙肝五项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十病区张兴乙肝两对半意义1(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2(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康复或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乙肝疫苗接种者,若仅此项阳性,应视为乙肝疫苗接种后正常现象;感染乙肝病毒后依靠自身免疫力清除乙肝病毒的人体内也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这是一种好现象3(HBeAg-乙肝病毒e抗原)为病毒复制标志,提示传染性较强。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4(HBeAb-乙肝病毒e抗体)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传染性较弱,但并非完全没有传染性。乙肝病毒感染后的恢复期或慢性感染者可以阳性。5(HBc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g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原,一般存在于肝细胞内,不易检测,因此乙肝两对半五项指标中不包括此项。但只要体内有HBcAg就会产生抗-HBc。因此抗-HBc(+)提示体内存在HBcAg,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者都会出现的标志。核心抗体IGM是新近感染或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急性乙肝、慢性乙肝、肝硬化等均可以表现为阳性。核心抗体IgG是感染后就会产生的。乙肝前S1抗原是病毒复制的另一个指标,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最早的免疫应答就是针对前S1抗原的。由于前S1抗原的出现在HBV感染的最早期,因而可以起到早期诊断的作用。乙肝两对半意义乙肝五项常见结果感染模式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1+-+-+2+---+3+--++4-+--+5---++6----+7-+---8-+-++9+----10+--+-11+-+--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1、1,3,5:俗称乙肝大三阳说明患者是慢性乙肝,有传染性。•2、1.5:急性乙肝感染阶段或者是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些。•3、1,4,5:乙肝已趋向恢复,属于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弱,长时间持续此种态可转变为肝癌。•4、2,5:既往感染过乙肝,现在仍有免疫力,属于不典型恢复期,也可能为急性乙肝感染期。•5、4,5;既往有乙肝感染,属于急性感染恢复期,也少数人仍有传染性。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6、5:过去有乙肝感染或现在正处于急性感染。•7、2;以前打过乙肝疫苗或以前感染过乙肝。•8、2,4,5:急性乙肝恢复期,以前感染过乙肝。•9、1:急性感染早期或者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10、1,4: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易转阴或者是急性感染趋向恢复。•11、1,3;早期乙肝感染或者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乙肝五项结果32种模式分析表(9种常见模式出现率1%—40%)•模式HBsAgHBsAbHBeAgHBeAbHBcAg出现率临床意义1+—+—+30-40%①急性乙肝②慢性乙肝③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2+———+10-15%①急性乙肝②慢性乙肝③传染性弱3+——++5-10%①急性乙肝,病毒复制活跃②慢性乙肝③传染性弱4—+——+5-15%①乙肝恢复期,已有免疫力5———++2-10%①近期既往感染②急性HBV感染恢复期6————+5-10%①既往感染过HBV②急性HBV感染窗口期③HBV阴性携带者7—+———1-6%①注射乙肝疫苗②HBV感染后已康复,有免疫力8—+—++0.5-5%①急性感染后康复②近期感染过HBV,有免疫力9—————1-30%①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乙肝五项三种正常模式•以下乙肝两对半结果指标组合形式,均表示现在是健康人,没有感染乙肝病毒.三种正常模式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1_+__+2_+___3_____乙肝表面抗原会消失吗?•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清除在医患眼中往往近似于治愈,而且有研究表明,患者体内HBsAg含量越低,其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就越低。因而,清除HBsAg在乙肝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近日,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北京大学医学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院联合研究所主办的“战胜乙型肝炎—HBsAg从发现到清除—纪念乙肝表面抗原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围绕“乙肝表面抗原是否会消失”东西方学者各自阐述了不同观点西方观点:HBsAg能清除!一旦清除,肝癌风险显著降低在西方患者中,可以通过表面抗原清除,达到疾病治愈的目的。自发性的表面抗原清除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被发现。美国学者通过对204位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进行17.6个月随访发现,其中2.5%的人发生了表面抗原自动清除,平均年清除率为1.7%。研究显示,在表面抗原清除后肝组织炎症,虽然还持续较长的时间,但是严重程度显著减轻,血清中HBVDNA消失。•尤其是在高加索人种中,HBsAg更易清除。在一项研究中,入选患者为平均年龄44岁的82位高加索乙型肝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他们接受了干扰素治疗。另196位患者未接受治疗。平均随访68个月后,共有32位(10%)清除了HBsAg,累积一年和五年的HBsAg清除率在未治疗人群、干扰素治疗人群中分别为1%和4%、4%和16%。•后续的研究证实,一旦达到HBsAg清除,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显著降低。在肝硬化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平均168个月的随访中,HBsAg清除者的肝癌发生率为3%,而未发生HBsAg清除者的肝癌发生率为11%。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以及替诺福韦德的治疗中,和亚洲感染者常见的基因B型以及基因C型患者相比,基因A型和基因D型感染更易出现HBsAg消失。•5•因此,和亚洲人相比,高加索人种的患者更易获得HBsAg消失,在抗病毒治疗中,如干扰素或者免疫调节剂治疗都可能出现更高的乙肝表面抗原消失,这方面的比例也超过亚洲人。目前认为,这种差异与宿主的基因背景、感染时间较长以及病毒基因型有关。东方观点:HBsAg清除是困难的,但延缓疾病进展不难人们关注HBsAg的清除是因为其消失往往近似于治愈,而且有研究表明,同样为HBVDNA小于2000IU/ml的患者,HBsAg大于1000iu/ml的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是HBsAg小于1000iu/ml患者的5倍。但是亚洲慢性乙肝患者发生HBsAg清除的可能性相对较低。•通过对99位日本乙肝患者表面抗原10年的研究,21位患者获得了乙肝表面抗原的血清消失,发生率仅仅为每年的1.4%。我国台湾的一项研究显示,390位HBeAg自发转换的慢性乙肝患者,在HBeAg转换后一年开始是随访,平均7.4年后的分析显示。HBsAg的年平均消失率仅仅为0.62%。即使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亚洲患者的HBsAg消失率也很低,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166位慢性乙肝患者,两年后61%的患者HBsAg无变化。对222位慢性乙型肝炎予以5年的长期治疗后,尽管其他指标都有好转,但仅有1位患者出现HBsAg清除。•另外,目前能够有效预测HBsAg消失的标志主要是HBsAg的动态变化,而这变化在亚洲患者的治疗中并不常见。•因此,欧洲肝病学会的«慢性乙型肝炎指南»,提出,理想的的治疗终点是HBsAg的清除,而美国肝病学会和亚太肝病学会以及我国肝病学会的«慢性乙型肝炎指南»均提出,慢性乙肝的治疗目的是,通过HBVDNA的持续抑制,达到肝脏疾病的缓解。事实证明,持续的抑制病毒可以显著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所以,在亚洲患者中,HBsAg的消失比较困难,但是,控制疾病的进展并不困难。链接:乙肝表面抗原发现50年大事记•1963年学者Blumderg在一位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发现一种特殊抗原,当时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奥抗。随后认为该抗原与人的病毒性肝炎相关,故又命名为HAA意为肝炎相关抗原。•1970年由学者Dane等在电镜下鉴定了Dane颗粒,即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证实其为直径42纳米的球形颗粒,外壳厚7纳米,内部为病毒的核壳体,直径28纳米,为病毒核心。•1975年7月1日代号7571的中国第一支乙肝病毒疫苗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陶其敏教授手中诞生。
本文标题:乙肝五项与乙肝表面抗原的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4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