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第八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第八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第一节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中的作用一、货币政策的定义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二、货币政策的功能①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②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③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④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⑤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第一节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中的作用三、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见AD-AS(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产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同时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产量水平的组合总供给:在给定给定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供给的产品的数量第一节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中的作用y1y2y3y4AD1AD2AD3AD4ASP4P3P2P1E1E2E3E4第一节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中的作用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货币政策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具有扩张或紧缩经济的作用,适当的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剧烈波动。由于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影响和货币政策使用时机、力度等掌握难度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不当也可能加剧经济的剧烈波动。第一节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中的作用四、有关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歧货币政策的效应是指货币扩张或紧缩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是否产生影响。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效应问题存在较大的分歧,集中体现在总供给曲线形状的不同观点上。①古典总供给曲线②凯恩斯总供给曲线③菲利普斯总供给曲线④新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不同学派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1.古典学派的观点:货币中性2.早期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货币政策有效3.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短期物价上涨收入增加,长期物价上涨收入不变4.卢卡斯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政策无效性5.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有效论:在工资契约到期前,货币政策有效古典学派的观点PP1P2yyAD1AD2AS早期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P1Py1y20yAD1ASAD2E1E2早期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①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②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③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总需求增加④均衡点由E1到E2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不同通货膨胀率下的产出水平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附加通胀预期后,不同的通货膨胀率下的产出水平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增长失业率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abc货币工资变化率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1)1958年菲利普斯的贡献;(2)1960年代初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罗的贡献;(3)奥肯定律。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ynytπ3π2π1AD2LASAD1SAS2SAS1πE1E2E3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①工资越高,一方面工人愿意提供的劳动量越多,因此产出越多;另一方面物价水平会越高。②这表明,产出与物价成正向关系,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③由于货币供给增加,总需求曲线平移④短期内均衡点移到E2,物价上涨,产出增加⑤适应性预期存在,工人们预期物价还会上涨,因此他们需要更高的工资才愿意付出原有工资水平上的劳动量,于是总供给曲线向上平移。⑥长期的均衡点因此移到E3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π2π10AS2AS1AD2AD1NQπE1E2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①工资越高,一方面工人愿意提供的劳动量越多,因此产出越多;另一方面物价水平会越高。②这表明,产出与物价成正向关系,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③由于货币供给增加,总需求曲线平移④理性预期存在,工人们预期物价会上涨,因此他们需要更高的工资才愿意付出原有工资水平上的劳动量,于是总供给曲线上移⑤长期的均衡点因此移到E2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有效论①工人的名义工资在一段时间内被固定下来②因此,物价水平越高,厂商的实际成本越低,厂商就会生产越多的产品,因此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③预料之外的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物价水平和产量的同时增加④在工人的名义工资没有调整之前,总供给曲线不会平移,因此均衡点能保持不变。第一节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及调控体系中的作用总结: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认识经历了有效—无效—有效的演变;从宏观调控的实践来看,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迅速发展,货币政策有效调控的难度在增加,但总体上仍不失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是与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波动的不同阶段、各种政策工具的合理使用和有效性协调分不开的。第二节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必须围绕着货币政策目标进行。①最终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②操作指标: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的指标③中介目标(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指标)之间。图示:目标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构成及相互关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操作目标准备金基础货币等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制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实现实现最终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二、货币政策目标一般目标: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币值稳定/稳定物价1.含义: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波动。2.衡量指标:①GNP平减指数,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情况;②消费物价指数,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反映消费物价水平变化的情况;③批发物价指数,以批发交易为对象,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经济增长1.含义:指一国或地区内商品和劳务及生产能力的增长2.衡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3.应注意的问题:①生产总值的增加依赖于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但货币政策对资源配置所产生的效果有限。②以生产总值表示的经济增长仅仅是一个数量指标,产值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货币政策无能为力的。充分就业1.含义:凡是愿意就业者均可有一个适当的工作。2.衡量失业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排除摩擦性失业(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和自愿性失业实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3%-6%。充分就业3.造成失业的一般原因①社会总需求不足,使社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由劳动力市场失衡导致的失业;②结构性原因,即由劳动力供给的种类和劳动力需求的种类之间存在不相吻合而造成的失业;③摩擦性原因,由短期劳动力的供求失调造成的失业;④季节性原因,经济中某些部门的间歇性的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充分就业4.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相关的失业央行要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消除由于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的正常运转。平衡国际收支1.逆差的负面影响:产生货币危机资本外流,储备降低,本币贬值2.顺差的负面影响:①外汇闲置,国民福利降低;②国内通胀压力;③贸易摩擦增加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1.改革开放以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2.改革开放-1995年:“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的政策目标3.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关于“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保持币值稳定。4.2003年11月:以充分就业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5.当前:稳定物价,以促进经济增长。第二节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三、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相互促进2.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两种观点:币值稳定,经济才能正常增长微弱的物价上涨能刺激经济增长实践表明:经济增长伴随着物价上涨;过于强调物价稳定会抑制经济增长①经济增长需要有货币的超前供给,超前的货币供给量可能带来物价的上涨与币值的下跌;第二节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②为高速增长而扩张信用,扩张信用在增加投资的同时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物价的上涨;③为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的政策又会抑制投资而影响经济增长。3.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当本国维持物价稳定,外国发生通货膨胀时,则本国出口大于进口,发生贸易顺差。解决二者冲突的前提条件:全球都维持大致相同的物价水平。第二节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国内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不同步国内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加→支付能力提高→进口需求增加;若出口不是同步增长→贸易逆差发生。国际收支失衡、国内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两难选择消除逆差→压缩国内需求→经济衰退→增加货币供给→经济增长→收入增加→进口需求增加→国际收支逆差。第二节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四、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一)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理论1.单一目标论:强调币值稳定或经济增长2.双重目标论:强调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3.多重目标论:不同时期以不同目标为相应重点;(二)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方法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同时实现数项目标是不可能的,需要协调不同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1.相机抉择法-优先目标;2.“逆经济风向”抉择法-反向操作;3.“简单规则”抉择法-弗里德曼,保持稳定货币供给增长比率;(4%-5%)4.“临界点”抉择法-菲利普斯曲线,确定通胀率和失业率的临界点(三)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比较:见书P201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一、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1、可测性中央银行选择的金融变量必须具有明确而合理的内涵和外延;其指标必须能够量化;数据资料容易获得与集中,可成为经济、金融分析和判断的依据。2、可控性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较准确、及时有效地对该金融变量的变动状况和变动趋势进行控制和调节。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3、相关性要求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密切相关;二者的变动必然会对最终目标或中介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相关性可能是正相关,也可能是负相关,但相关系数越高越好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二、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的客观条件指标的选取要能较好地适应一国金融经济发展阶段、历史传统及其特殊国情,同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良好的适应性,它们必须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案例:60年代美国中间指标主要使用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使得美联储常常发生困惑。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利率上升可能由两种原因引起,其一紧缩政策、货币供应减少的结果;其二,物价上升形成物价上涨预期导致投机性资产需求增加的结果。前者说明政策已经产生效果,没有问题。后者则表示紧缩政策的力度还需要加强。但是,美联储却难以区别利率的上升究竟是由哪种原因引起的。又例如尽管美联储在1999年多次提高利率也难以抑制由于新经济带动的投资需求,此时又很难判断利率的上浮多少是由于经济的自发调整、多少是由于货币政策的结果。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三、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分析(一)货币供应量:优点:①中央银行对此有较强的控制力,中央银行基本上可以控制基础货币,对货币乘数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②货币供应量代表当期的社会有效需求总量,与最终目标的实现直接相关性,它不论作为经济变量,还是作为政策变量,其变动与经济周期均是顺循环;③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反映货币政策的导向。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可控性分析M0=现金中央银行负债构成,可控性强;M1=M0+活期存款包括了商业银行负债,使之较M0难以控制;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包含较广泛的货币替代品和较多的商业银行负债,中央银行难以控制;难以精确测量和获得必要的数据。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弊病:(1)中央银行控制能力的有限性。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的只是基础货币中的法定准备金,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力也很有限。(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以及相互之间资
本文标题:第八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4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