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目录1.矿井概述…………………………………………………22.井田境界及地理位置……………………………………23.矿井地质概况……………………………………………34.开拓部署及各系统能力…………………………………75.矿井开采…………………………………………………86.矿井通风…………………………………………………107.矿井提升、运输…………………………………………128.矿井供电…………………………………………………129.矿井排水、供液及压风系统……………………………1410.煤炭外运及洗选………………………………………1411.其它……………………………………………………1412.实习体会………………………………………………151.矿井概述2.1.1开采历史煤峪口矿于1918年开始用土法开采,1937年日寇侵占大同后改为电力开采,1946年遭到国民党破坏而全部停产,1949年大同解放后,即着手开始排水和恢复生产。煤峪口矿成立后,1954年以前矿井以小窑形式出煤,年产可达36.9万吨;1954年北京煤矿设计院改扩建整体设计,二号主井为提煤井,矿井生产能力为90万吨/年;1971年开始新水平延伸,1976年简单移交生产后,设计能力为150万吨/年;1980年末根据煤炭部核实的规定,年生产天数原设计300天,此次核实按350天计算,核定矿井综合生产能力为170万吨/年。1985年以来,矿井产量一直稳定在200万吨/年以上。2003年产量为254万吨/年,创建矿最高水平。1.2储量截止2003年底,煤峪口矿剩余工业储量12194.5万吨,可采储量7743.4万吨,永久压煤量2061.0万吨,经核实后剩余可供开采储量8598.5万吨,实际可采储量5474.5万吨。1.3规模、服务年限煤峪口矿井田东部大部已采空,井田中、西部的11、12#层408、307、412盘区即将开采结束,410盘区尚未开采;14#层408盘区正在开拓,预计年产量将维持在170万吨左右,服务年限大约在23年。3.2.井田境界及地理位置煤峪口井田地处大同市南西65°,直线距离14公里,井口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7′01″,北纬40°04′30″。(见交通位置图)煤峪口井田东部以煤层露头为界,北接忻州窑井田,南接永定庄井田,西北与云岗井田和四台井田相邻。整个井田东西长约10.5km,南北宽1.8km,面积17.8922km2。(见煤峪口矿井田简图)3.矿井地质概况3.1井田地质概况煤峪口井田位于大同井田向斜的东北端,大同井田主向斜轴在井田西部通过。3.2煤系地层4.本井田赋存两个煤系,即侏罗纪煤系和石炭纪煤系。侏罗纪煤系:共含煤层20余层,总厚21.99米,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共10层,即:3#,4#,8#,9#,10#,11#,12-1#,12-2#,14-2#,15#层煤,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17.69米。3.3煤层特征及围岩特征石炭纪煤系资料甚少,赋存状态不清,在此不作详细叙述。侏罗纪煤系:共含煤层20余层,总厚21.99米,含煤系数9.42%,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共10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⑴3号煤层:煤层厚度0-3.02米,平均1.94米。主要赋存于井田西部,在井田东部也有赋存。由东向西煤层厚度增大。煤层结构简单,除408盘区普遍含1-2层夹石外,大部分地段不含夹石。夹石层厚度变化在0.11-0.60米之间,煤层可采指数0.85,变异系数38.33%,为较稳定煤层。⑵4号煤层:位于3号煤层之下,与3号煤层相距9.2-27.20米,平均19.33米。煤层厚度0-2.05米,平均煤厚0.60米。井田内大部分赋存。该煤层大部分不可采,仅在井田西部煤厚可达0.6-1.27米,有较大面积可采。可采范围内,煤层一般含1-2层夹石。可采指数0.23,变异系数50.33%,为极不稳定煤层。⑶8号煤层:位于4号煤层之下,与4号煤层相距21.44-64.40米,平均41.97米。煤层厚度0-2.27米,平均0.76米。几乎全井田分布。井田东部和西部煤层厚度较大,中部变薄。井田东部和西部可采范围内,煤层结构简单,但井田中部普遍含夹石1-2层,结构较复杂,煤层可采指数0.27,变异系数54.74%,为极不稳定煤层。⑷9号煤层:位于8号煤层之下,与8号煤层相距8.77-30.57米,平均19.04米。煤层厚度0-2.15米,平均0.99米.全井田赋存。煤层厚度由西往东增大。煤层结构简单,偶含一层夹石。煤层可采指数0.83,变异系数30.48%,属较稳定煤层。⑸10号煤层:位于9号煤层之下,与9号煤层相距11.84-29.07米,平均15.87米。煤层厚度0-1.69米,平均煤厚0.57米。井田内大部分赋存,煤层结构简单,仅局部含一层夹石,煤层可采指数0.06,变异系数45.86%,为极不稳定煤层。⑹11号煤层:位于10号煤层之下,与10号煤层相距2.6-38.6米。平均24.54米。煤层厚度1.15-6.88米,平均煤厚4.29米。仅分布于井田中部,东部以及西部的一部分。在马鞍形的转折处附近,11号煤层与下伏12-1号合并。合并区煤层4.55-10.48米。一般含1-2层夹石。该层可采指数为1.0,变异系数27.69%,总体属于稳定煤层。⑺12-1号煤层:位于11号煤层之下,与11号煤层相距1.7-33.2米。平均19.75米,煤层厚度0.15-5.16米,平均2.47米。仅分布于井田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一部分。在井马鞍形转折处与上覆11号煤层合并。煤层结构简单,一般含一层夹石。煤层可采指数0.92,变异系数48.58%,为较5.稳定煤层。⑻12-2号煤层:位于11,12-1合并层之下,局部赋存于井田西部。与11,12-1合并层间距1.15-8.9米,煤层厚度0-1.32米。平均煤厚0.56米,可采指数0.04,变异系数65.04%,为极不稳定煤层。⑼14-2号煤层:位于12-2煤层之下,层间距0.7-12.40米,平均6.83米。煤层厚度0-4.77米,平均煤厚2.11米。井田内大部分赋存并可采,一般不含或含一层夹石,可采指数0.93,变异系数45.49%,为不稳定煤层。⑽15号煤层:是大同组最下部的一层局部可采煤层,位于14-2号煤层之下,层间距1.2-25.5米,平均14.2米。分布于井田中部和西部扩区,煤层厚度0-8.39米,平均煤厚2.21米。该煤层厚度变化大,分布范围有限,井田中部大部分可采,西部两个孤块局部可采。煤层结构复杂,最多含4层夹石,一般含2层夹石,可采指数0.33,变异系数70.31%,为极不稳定煤层。3.4水文地质⑴、区域水文地质区内沉积岩厚度达数百米,从地表第四系至煤层基底均为泥质岩和碎屑岩相间成层,岩石胶结致密,裂隙少,且纵横方向上连通性差,影响了含水层的发育和相互间的水力联系,加之降水量少,又无常年性地表迳流及大型地表水体,因此,地下水补给来源贫乏,岩石含水性从上至下逐渐变弱,中深部、深部的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本溪组地层含水性极弱。总观煤田内部,大范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但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相适应的河成阶地,基岩风化壳与冲积层潜水及地表水有水力联系地带,岩石富水性较好。区内含水性较好的地层有:第四系河谷冲积层基岩风化壳及寒武--奥陶系灰岩。①、寒武--奥陶系灰岩出露于煤田西南,西部边缘之西石山脉及东部边缘的口泉山脉,由南向北逐渐变薄。为岩溶裂隙含水层,一般含水性弱--极弱。补给来源主要来自北部玄武岩地下水向东,东南方向排泄,神头泉为主要排泄点。②、基岩风化壳不分地层时代,与地形相关,在沟谷低洼地段富水性较好,在地形较高地带,赋水条件差,含水性弱。③、第四系河谷冲积层位于河谷两岸一、二级阶地及河漫滩,含水层为砂土和砾石层,富水性强。⑵、井田水文地质条件①、井田内的含水层和隔水层A.侏罗系云岗组6.云岗组主要由中粗粒砂岩组成,夹砾岩和粉砂岩、细砂岩、中粗粒砂岩和砾岩分选较好、孔隙度大,该组地层在沟谷处裸露地表,因而具有较好的大气降水补给条件。在该组地层出露于地表处,岩层受风化影响,裂隙发育,胶结比较疏松,为良好的透水层。该组下部地层岩性粗、孔隙大,但由于无充足的补给来源,为弱含水层。B.侏罗系大同组大同组地层岩性变化大,由粉砂岩、中细粒砂岩、粗砂岩、砾岩和煤层组成。粉砂岩和细砂岩胶结致密、孔隙度小,为隔水层;中,粗粒砂岩和砾岩胶结较差、孔隙度大、渗透性好,为弱含水层。C.奥陶系灰岩奥陶系灰岩为含水层,由于它与现开采煤层距离远,有多层隔水层相隔,补给条件差,因此它对大同组煤层的开采不会造成任何影响。②、本井田内所发育的断层,构造破坏带规模一般很小,通常不导水,一般不构成充水通道。③、充水因素分析本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区内沟谷发育,地表植被稀少,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排泄,只有一小部分沿裂隙流入大同组煤层采空区补给井下积水,采空区积水是井下涌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当顶板塌陷,裂隙与采空区积水沟通后,对井下采煤造成一定危害。3.5周边小窑情况煤峪口矿井田及井田周边共有小煤矿10座,其中井田内有:南郊区荣华煤矿、南郊区里南沟煤矿、矿区街道煤矿(已关闭)、南郊区回去村八道沟煤矿(已关闭)、南郊区曹家窑煤矿(已关闭)。井田周边有:南郊区德宝沟煤矿、南郊区小窑头煤矿、矿区高益煤矿、南郊区刘官庄煤矿、南郊区三井村六道沟煤矿。3.6剩余可供开采煤量截止2003年底煤峪口矿井田内剩余可供开采储量8958.5万吨,实际可采储量5474.5万吨,各层具体分述如下:⑴.3#煤层:该层工业储量268.7万吨,实际可采储量65.1万吨。7.⑵.4#煤层:该层工业储量21.0万吨,大部为难采煤层,无可供开采储量。⑶.8#煤层:该层工业储量330.9万吨,由于下部煤层蹬空,造成本层开采系统破坏,核实后的剩余可供开采储量为68.7万吨,实际可采储量42万吨。⑷.9#煤层:该层工业储量532.9万吨,由于下部煤层蹬空,造成本层开采系统破坏,核实后的剩余可供开采储量为4.9万吨,实际可采储量3.0万吨。⑸.11#煤层:该层工业储量6103.8万吨,核实后的剩余可供开采储量为4915.8万吨,实际可采储量3004.0万吨。⑹.12#煤层:该层工业储量483.5万吨,核实后的剩余可供开采储量为221.7万吨,实际可采储量135.5万吨。⑺.14#煤层:该层工业储量2889.9万吨,核实后的剩余可供开采储量为2382.3万吨,实际可采储量1455.8万吨。⑻.15#煤层:该层工业储量1494.9万吨,核实后的剩余可供开采储量为1258.5万吨,实际可采储量769.1万吨。序号名称设备及型号备注1主井ZJK—4/11.5A型绞车,23#副井诺德伯格矿用提升机,3西二风井70B2—№28风机,4西三风井ZJK—4/20型绞车,5西四风井K4—2×73№25F风机,6900大巷43K轨道、900mm轨距,3T矿车78.4.开拓部署及各系统能力4.1矿井开拓矿井开拓方式为斜立井式。现有井筒数为5个,分别为:主井:斜井,长655米,坡度23°箕斗提升,断面宽5米,高3.3米,断面积14.7米2。3#副井:立井,深250米,双层单罐笼提升,直径为4.6米,断面积16.6米2。西二风井:斜井,长886.8米,坡度25°,断面宽4.3米,高3.0米,断面积11.32米2。西三风井:立井,单层双罐笼提升,直径6.5米,断面积33.17米2西四风井:斜井,长938.5米,坡度25°,断面宽4.5米,高3.69米,断面积14米2。大巷布置于900水平,沿井田走向中央布置,出煤由各盘区皮带通过溜煤眼至900大巷装车,通过翻笼煤仓经三部皮带至主井煤仓、主井提升至地面。4.2煤峪口矿开拓系统设备表4.3煤峪口矿各系统能力(单位:万吨)9.5.矿井开采5.1采煤技术的沿革与发展解放前开采方法为短壁式和房柱式,采煤程序多采用人工。解放后逐渐使用机械化,采用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工作面长度为80米~160米,工作面与顺槽铺有51型和11型刮板运输机运输,割煤机掏槽,电钻打眼,放
本文标题:采矿实习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49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