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单元消化吸收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直接吸收蛋白质(F)碳水化合物脂肪消化吸收废物排出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第五单元消化吸收食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甘油残渣排出体外(粪便)消化道消化吸收血液机体组织细胞利用六大营养物质糖、脂、蛋、水、无机盐、维生素消化吸收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消化道平滑肌的机械收缩消化腺分泌消化酶已消化物质进入血管或淋巴管的过程§1胃内消化胃内消化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泌酸腺幽门腺贲门腺外分泌腺内分泌腺:G细胞—促胃液素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粘液细胞:粘液壁细胞:胃酸、内因子主细胞:胃蛋白酶原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0.9-1.5)胃(1)-1,2(s)胃液的分泌主细胞G细胞壁细胞粘液细胞(一)盐酸主细胞(胃蛋白酶原)壁细胞(盐酸、内因子)(一)胃酸(HCl)(壁细胞)游离酸结合酸胃酸的作用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促Fe2+和Ca2+的吸收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二)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HCl和自身激活胃蛋白酶蛋白质月示和胨PH2活性最强PH5失活(三)内因子•内因子与Vit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VitB12免被消化酶破坏•促进VitB12在回肠吸收内因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①减慢离子(主要是H+)在粘液层的扩散速度•②H+在向下扩散的过程中,不断的和HCO3-中和,形成跨粘液层离子梯度。保护胃粘膜不受胃腔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二.胃的运动●定义: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平滑肌舒张,胃容积增大,而胃壁压力变化不大(一)胃的容受性舒张●意义:大量食物摄入,而胃内压保持不变(二)胃蠕动:•推动食物由胃中部进入十二指肠,蠕动波开始是较弱,传播途中逐渐加强,一直到达幽门。可将一部分食糜排入十二指肠。•由于胃窦终末部的有力收缩,可将一部分食糜反向推回到胃中,有利于食物的进一步磨碎。•胃内的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三)胃排空胃排空控制1)胃排空动力(胃内因素-胃蠕动)2)胃排空阻力(十二指肠因素)●肠胃反射(神经调节)●肠抑胃素(体液调节)食物对胃排空的影响糖蛋白脂肪稀、细、等渗→快(反之则慢)§2.小肠内消化一.胰液的分泌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三.小肠液的分泌四.小肠的运动一.胰液和胆汁胰液胰腺组成胰液腺泡细胞:各种胰酶小导管管壁细胞:H2O、HCO31-2L/日、无色、无味、碱性、Ph7.8-8.4外分泌腺内分泌腺胰岛素一.胰液的分泌(一)胰腺的功能、胰液的性质-1(In)胰高血糖素(二)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1.HCO3-1)中和HCl,保护胃黏膜2)为各种胰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环境浓度:140mmol/L(比血浆高4倍)与胰液的分泌速率有关。作用:2.胰酶1)胰淀粉酶甘油三酯—————甘油+甘油一酯+脂肪酸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胰淀粉酶2)胰脂肪酶胰脂肪酶3)蛋白酶原、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肠激酶糜蛋白酶糜蛋白酶单独作用能将蛋白质分解为共同作用时将蛋白质分解为4)其他消化酶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等胆汁的成分1.H2O3.有机物: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2.无机盐胆汁的分泌(三)胆汁的作用(胆盐)1.促脂肪消化:乳化脂肪,增加胰脂酶作用面积3.促脂溶性VitA、D、E、K的吸收2.促脂肪吸收:与脂肪代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促其转运乳化脂肪作用(二)小肠的运动形式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3.蠕动蠕动蠕动:0.5-2.0cm/s近端蠕动速度远端通常进行几厘米后消失将食糜向消化道下端推送蠕动分节运动分节运动:分节运动作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使食糜与小肠壁紧密接触,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小肠血液和淋巴液回流。§3.吸收一.吸收过程概述(一)吸收部位1.口腔:不吸收2.胃:仅吸收少量的H2O和酒精3.小肠空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回肠:只吸收胆盐、VitB12(二)小肠是食物吸收主要部位的原因1.吸收面积大2.食物停留时间长3.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丰富4.食物已被充分消化§4.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胃肠的神经支配1.外来神经2.内在神经胃肠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外来神经副交感神经粘膜下神经丛内在神经肌间神经丛内在神经系统1.分类2.作用:调节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1)粘膜下神经丛2)肌间神经丛外来神经1.交感神经2.副交感神经1.交感神经:●抑制胃肠运动●抑制消化腺分泌交感神经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道运动,抑制消化腺分泌。2.副交感神经●促进胃肠运动●促进消化腺分泌副交感神经作用:副交感神经兴奋,胃肠道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促胃液素(胃泌素)•促进胃肠运动•促进消化液分泌•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激素分泌刺激物功能胃泌素Gcells迷走N(Ach)蛋白质胃肠运动腺体分泌消化液1.对脂肪、蛋白质消化作用最A.胃液B.胆汁C.胰液D.小肠液E.大肠液2.在胃内蛋白质的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产物是A.少量多肽B.C.月示和胨D.非蛋白质食物E.氨基酸3.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是A.胆固醇B.胆色素C.胆盐D.胆绿素E.卵磷脂4.三种主要食物在胃中排空的A.糖、蛋白质、脂肪B.C.脂肪、糖、蛋白质D.糖、脂肪、蛋白质E.蛋白质、糖、脂肪5.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的运动形式A.容受性舒张B.C.蠕动D.分节运动6.胃液中不含有哪些成分A.蛋白酶B.粘液C.盐酸D.脂肪酶E.内因子7.内因子的作用是A.激活胃蛋白酶原B.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其吸收C.使蛋白质变性D.促进胃肠道激素的分泌E.促进胃酸的分泌8..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被吸收的部位是:A.口腔B.食道C.胃D.小肠E.大肠9.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在于:A.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B.使食糜与肠壁粘膜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收C.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顺流D.使食糜较快地向下推进E.以上均有第六单元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一节能量代谢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1、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2、精神活动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4、环境温度20-30度:稳定30或10度: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精神安静•肌肉松弛•室温20~25摄氏度•禁食12~14小时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于清醒而又极安静的状态下,能量代谢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及精神因素等的影响。其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心跳、呼吸等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生理活动。基础代谢率(BMR):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的计算①先计算基础代谢率的实测值=0.825×耗氧量体表面积实测值测耗氧量基础代谢率的计算②计算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实测值–正常平均值正常平均值相差±15%属正常基础代谢率的临床意义:有助于诊断某些疾病甲低:-40%~-20%甲亢:+25%~+80%基础代谢率:发热、糖尿病、白血病、有呼吸困难的心脏病等。基础代谢率:病理性饥饿、垂体性肥胖、肾病综合征、等。第二节体温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体表温度:机体表层的温度。额部躯干手足体核温度:机体深部的温度。通常采用于测量的部位:腋下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36.0–37.436.7-37.736.9–37.9体温的变动体温及其正常变动1、昼夜波动昼夜节律、日周期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2、性别:女性高于男性0.3摄氏度。女性的月周期→月经后期体温升高。体温昼夜变化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体温最高373635ºC444448128128128128124812人体体温的昼夜周期性变化口腔温度3、年龄小儿体温高且不稳定,老年人体温低。4、肌肉活动剧烈的肌肉活动使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5、其他情绪、进食、环境温度等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一)产热1、主要产热器官:内脏器官、骨骼肌、脑安静时:内脏器官,特别是肝脏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占90%产热散热35ºC37ºC39ºC产热散热35ºC37ºC39ºC35ºC37ºC39ºC产热散热(二)散热过程散热物理方式:经皮肤辐射传导和对流蒸发生理过程:呼吸、排尿、排粪{{97%3%(二)散热过程(1)辐射散热是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形式将热能传给外界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条件:体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影响因素:体表温度与环境温度差有效辐射面积(2)传导散热是指机体将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影响因素:温度差接触面积导热性能(3)对流散热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散发体热的形式,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影响因素:风速(4)蒸发散热通过水分从体表蒸发散热的一种方式。蒸发1g水散热2.43kJ环境温度超过体表温度时,唯一的散热方式。蒸发散热•*影响因素:湿度大,不易散热风速大,散热快•*蒸发散热分不感蒸发和出汗蒸发散热分不感蒸发和出汗a、不感蒸发:皮肤上的水分,在未聚成明显的水滴以前便蒸发掉的散热方式。•皮肤:0.6-0.8L/d•呼吸:0.2-0.4L/d1L/d蒸发散热分不感蒸发和出汗•b、出汗:又称可感蒸发一般在32-34度时开始出汗,速度取决于参活动的汗腺数量和它的活动强度。出汗汗腺分泌汗液的活动。汗液水99%固体1%NaCl(大部分)KCl尿素{{低渗(0.35%NaCl)Na+Cl¯等渗(0.9%NaCl)出汗机体大量出汗脱水(失水失盐)高渗性脱水环境温度21ºC主要靠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29ºC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蒸发35ºC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停止。蒸发为唯一散热方式。1.生理学所说的体温是指:A、机体表层的平均温度B、机体深层的平均温度C、口腔温度D、腋下温度E、直肠温度2.易受环境影响的是A.深部温度B.表层温度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3.决定体温昼夜节律的主要因素是:A、进食B、氧耗量C、体内生物钟D、肌肉活动E、精神活动4.人体能量代谢最稳定的环境温度为•A.-10—0度•B.0—10度•C.10-20度•D.20-30度•E.30-40度5.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升高最明显A.糖尿病B.甲状腺机能亢进病C.白血病D.甲状腺机能减退病E.红细胞增多症6..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A辐射B传导C对流D蒸发E.增加皮肤血流量7.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动,可能与下列哪种激素有关A.雌激素B.卵泡刺激素C.黄体生成素D.孕激素E.糖皮质激素8.基础代谢率的正常范围是A.±10%B.±15%C.±20%D.±25%E..±30%9.口服阿托品后致体温升高,主要是因为减少了:A、不感蒸发B、出汗C、辐射D、对流E、传导第七单元尿的生成皮质髓质输尿管肾盂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近端小管降支粗段髓袢远端小管升支粗段集合管滤过重吸收分泌(原尿)(终尿)§1.尿量正常尿量:每昼夜约1000~2000ml平均约1500ml。尿量太多或太少,均给机体带来不良后果。•每昼夜的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以上称为多尿。•每昼夜尿量持续于100~500ml范围内称为少尿。•每天尿量不到100ml称为无尿。§2.尿的生成过程一、尿的生成过程尿的生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滤过: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三要素:屏障、动力、阻力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血细胞及血浆中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的可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内形成原尿。血浆中原尿的区别: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近端小管重吸收物质:数量最大、种类最多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排入到小管液中去的过程。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分泌H+分泌K+分泌NH3二、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毛细血管压囊内
本文标题:执业医士-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7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