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2006-8-24(整)
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李有田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a.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系统沟通形体、官窍而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精、气、血和津液运行经络和脏腑之中。b.五脏、六腑、精、气、血、津液等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并随着自然环境的寒暑更易,进行自我调节,以维系全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和稳定,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第一节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五脏、六脏、奇恒之腑。1、A、五脏:心、肝、脾、肺、肾,合为五脏。B、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合称六腑。C、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2、A、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B、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C、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藏而不泻”,类似于脏,故称为奇恒之腑。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心,位于胸腔之间,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外有心包护卫。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环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心和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血液在心和脉中不停的流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环无端。心、脉、血三者共同组成一人循环于全身的系统,心起着主导作用。《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A、指心气推动血流运行,形体官窍得到血液的濡养,以维持生命活动。B、若心气衰竭,则血行停止,心与脉的搏动亦消失,生命也随之终结。C、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心的阳气充沛,血液充盈,面色红润,舌色淡红,滋润而有光泽,脉道通利,脉和缓有力。D、病理特点①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脉数。②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③若心脉为瘀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A、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是指心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B、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即为心主神志功能之概括。但必须要认识到心主神志的功能,属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医学一直沿用中国古代哲学中心性论心的概念,认为心既为心脏,又是思维器官,以心为脑的代称。如“心领神会”、“心神不宁”等等,这些有助于对心主神志的理解。2、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在脏为心……在志为喜。”这是说五志之中,喜为心志。喜,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的良性反映,对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有益,所以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若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损,因而有“喜伤心”之说。(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即是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由于头部血脉极其丰富,全身气血皆上注于面,故心的精气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故《灵枢·血脉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光泽;若心气血不足,则可见面色晄白、晦滞;血瘀则面色青紫。(3)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是指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故(《灵枢·忧恚无言》)说:“舌者,音声之机也”。“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若心有病变,如心阳不足,可见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不足,则可见舌质红绛瘦瘪;心血不足,可见舌体瘦薄,舌色少华;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4)心在液为汗:是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汗,乃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由玄府(汗孔)排出体表之液体,人体出汗有两种情况:A、是散热性出汗,如气候炎热,衣被太多,或动而生热,或身热用发汗药,此时体内之热随津液外出而解,即属于此类出汗;B、是惊恐伤心可致出汗,是指人在精神紧张时,或受惊时出汗,“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心包络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A、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居包络之中,包络在心之外,所以《内经》比之为心之宫城,如《灵枢·胀论》说“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B、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经属于心包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亦称为脏。C、在藏象学说中,认为心包络是心之外围,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当外邪侵犯心脏时,首先使心包络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D、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等症,称为“热入心包”。附:(二)肺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肺分为左、右两肺,A、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B、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C、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D、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的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A、①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②一方面体现宗气的生成,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③另一方面体现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B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通过肺不断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肺司呼吸,指肺为人体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具有呼吸功能,肺主要是通过其呼吸功能完成主气的作用。(2)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有三个方面:A、是通过肺的气化作用,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B、是由于肺气的向上向外周的扩散运动,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滋润和儒养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腠皮毛,调节腠理之开合的作用。通过肺气向外布散的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卫气则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若肺气失宣,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鼻塞、无汗、喷嚏等症。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有三个方面:A、是使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气;B、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C、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3)通调水道:又称主行水。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由于肺位于上焦,所以清·唐容川《血证论》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4)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治节,即治理调节,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四个方面:A、是肺司呼吸,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奏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完成体内外气体交换,起着重要作用;B、是调节气机,肺的呼吸运动,是气的升降出入的具体表现,使气体协调通畅;C、是助心行血,肺朝百脉,能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D、是调节水液代谢,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推动和调节水液的输布、运行和代谢。2、系统连属(1)肺在志为悲忧:是指悲忧这类情志活动与肺的功能相关。悲和忧的情志变化,虽略有不同,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大致相同,因而悲和忧同属肺志。二者均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应,它们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耗伤肺气。(2)肺在液为涕:涕,是鼻粘膜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为肺窍,故其分泌物亦属肺。(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为一身之体表,依赖于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是机体抵抗外邪第一屏障。故曰:“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4)肺在窍为鼻:鼻为肺之窍,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的嗅觉与喉部的发音,都是肺气的作用。所以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故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三)脾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脾与胃同居中焦,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在五行属土,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各属于脾胃,脾和胃相为表里。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A、运化水谷;B、运化水液。A、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作用。饮食入胃后,经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使其初步消化,并达于小肠,经小肠受盛化物作用。而水谷精微,又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后天之体,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运化水谷功能正常,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B、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体所摄入的水液:a、经过脾的吸收和转化以布散全身而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b、同时脾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及时地转输于肺和肾,通过肺的宣发和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2)脾主升清:升,即上升之意,升清是脾运化功能的特点,即指脾气以升为顺,脾主升清,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此外,脾气的升清作用,可维持肌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防止人体内脏的下垂具有一定作用。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若脾气虚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病症。(3)脾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如沈目南在《金匮要略注》中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气固摄血液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血液不至于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反之,若脾不统血,脾气固摄血液的功能减弱,则可使血溢出脉外而见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2、系统连属(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A、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四肢的壮实有为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肌肉四肢都需要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四肢轻劲有力。所以人体肌肉的健壮与否,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B、若脾胃功能障碍,必致肌肉消瘦,四肢痿软,甚至萎废不用。(2)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一般来说,思对于机体正常生埋活动无不良影响,但若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时,就会影响气的升降出入,导致气体郁结使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调,可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眩晕健忘等症。(3)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故说“脾在液为涎”。涎液具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
本文标题: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2006-8-24(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7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