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基础内容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阴阳是对两个相关事物及一切事物内部两个对立方面的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阴阴阳学说▲阴阳最初的涵义是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以太阳为参照,朝向日光的为阳,背向日光的为阴。《说文》:“阳,高、明也”、“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现有的阴阳概念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易经》。姬昌在《易经》里提出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其中阳爻“—”和阴爻“--”就是用来表示阴阳两大世界的。▲阴阳的概念后来逐步被引申、抽象、哲学化,将天地、上下、日月、昼夜、水火、升降、动静、内外、雌雄等相反事物,都用阴阳来概括。阴阳是对立统一的观念,用来表示阴类、阳类两大物质世界。阴阳学说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阴、阳属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1.具有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代表阳。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功能的都属于阳。2.具有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代表阴。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黯(àn)的、有形的、抑制的、功能衰减的都属于阴。阴阳学说3.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称为“阴阳之征兆”。4.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阴阳学说阴阳的特性——相关性和相对性1.阴阳的相关性是指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2.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随时间和地点的变更而发生改变。阴阳学说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⑴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⑵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的每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学说3.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以阴阳两分法标示的,也有以阴阳三分法标示的。⑴两分法:《周易·系辞上》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以阴阳两分法说明八卦的生成及其阴阳属性。⑵三分法: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jué)阴;一阳分为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主要用以阐释: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经脉及脏腑的阴阳属性;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交感互藏,是阴阳之间产生各种联系的前体和基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主要归纳为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及自和与平衡五个方面。1.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阴阳学说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阴↑→阳↓,阴胜则阳病;阳↑→阴↓,阳胜则阴病。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阴阳学说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明与暗、上与下。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亡阴、亡阳)而死亡。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精与气、兴奋与抑制等。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就会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阴阳学说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阴阳学说阴阳消长的形式(2类8种)⑴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前者称为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后者称为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及“阳虚阴盛”、“阴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阴阳学说⑵阴阳皆消皆长: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前者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后者称为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精气两虚”、“气血两虚”,则属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异常的阴阳皆消。阴阳学说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学说阴阳转化的形式(2种)⑴渐变: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于“渐变”的形式。⑵突变: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阴阳学说5.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中医学运用阴阳自和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自动协调促使病势向愈和康复转化的内在机制,用以阐明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阈平衡的关系在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协调。阴阳学说总结:阴阳运动规律与形式之间的关系阴阳互藏→交感的内在动力→互根的维系基础→转化的内在依据阴阳互根→皆消皆长阴阳对立→自和与平衡→互为消长→阴阳转化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包括确定治疗原则和归纳药物的性能;用于指导养生保健等。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阴阳学说⑴人体部位分阴阳:内外分阴阳(内脏与体表):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下分阴阳:上焦为阳,下焦为阴。⑵脏腑功能特点分阴阳:腑为阳,脏为阴。⑶脏腑内部分阴阳:心有心阴心阳,肺有肺阴肺阳,肝有肝阴肝阳,肾有肾阴肾阳。⑷经络系统分阴阳:阴经阳经,阴络阳络。⑸气血津液分阴阳:气为阳,血和津液为阴。阴阳学说阳男上表外背六腑心肺气卫神津手足三阳经阴女下里内腹五脏肝脾肾血营精液手足三阴经阴阳学说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的生理功能,是由贮藏和运行于脏腑经络中的精与气为基础的。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精与气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维持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而稳定有序。人体一般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壮盛、衰老和死亡五个时期,简称“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也是由精所化之气来推动和调控的。阴阳学说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为阴气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正是由于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⑴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病邪可以分为阴邪(寒邪、湿邪)和阳邪(风邪、火邪)两大类。⑵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此产生了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偏胜、阴阳偏衰和阴阳互损。阴阳学说⑶以阴阳的对立制约来阐释的病机和治法①阴阳偏胜:阳胜则热→(外感)实热证→热者寒之;阳胜则阴病→实热兼阴虚证→清热兼滋阴;阴胜则寒→(外感)实寒证→寒者热之;阴胜则阳病→实寒兼阳虚证→祛寒兼温阳。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内伤)虚热证→滋阴制阳(阳病治阴);阳虚则寒→(内伤)虚寒证→补阳消阴(阴病治阳)。阴阳学说⑷以阴阳的互根互用来阐释的病机和治法①阴阳互损: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补阴兼补阳;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补阳兼补阴。②阴阳亡失:亡阴:阴气大量脱失→救阴固脱→生脉散;阴气亡失→阳气随亡→亡阳→阴阳离决。亡阳:阳气大量脱失→回阳固脱→参附汤;阳气亡失→阴气随亡→亡阴→阴阳离决。阴阳学说4.用于疾病的诊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好医生在进行四诊时,首先要辨别各种症状和体征的阴阳属性。准确判断证候的阴阳属性,是治疗思路正确的第一步。治疗思路的方向性正确了,就不会有大的偏差。阴阳学说⑴分析四诊资料辨别色泽分阴阳——从色泽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的浅轻、深重及阴阳属性,色泽鲜明为病在阳分,其病轻浅;色泽晦黯为病在阴分,其病深重。辨别声息分阴阳——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寒热虚实及阴阳属性。语音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声低气怯,多属虚寒;呼吸有利,声高气粗,多属实热。阴阳学说辨别症状分阴阳——如发热、口渴、便秘、脉数等为阳;恶寒、口不渴、便溏、脉迟等为阴。辨别脉象分阴阳——以脉位分,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脉率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脉形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阴阳学说⑵概括疾病证候八纲辨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及病症类别等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阴阳学说阴阳学说5.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阴阳学说用于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阴阳学说6.用于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阴阳学说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为:⑴四气:寒,凉→阴;温,热→阳。⑵五味:酸(涩)、苦、甘(淡)、辛、咸。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之性,甘味能补益、和中、缓急,淡味有渗泄利水作用,酸味能收敛固涩,苦味能降通泄燥湿,咸味能泻下和软坚。故将辛、甘、淡三味属阳,酸(涩)、苦、咸三味属阴。⑶升降浮沉:升,浮→阳沉,降→阴阴阳学说7.用于指导养生保健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养生的原则:“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养”。阴阳学说中医认为万病只有一个原因:阴阳不调阴阳调和,生命是一种内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取决于阴阳的平衡,阴阳就像天平上那两个砝码,一左一右,只有它们重量相当,天平才稳定。人的身体内有两种能量:一为阴,一为阳。阴阳这两种能量必须平衡,身体才会健康。阴阳学说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一旦阴阳失调,天平向一方倾斜,平衡被打破了,人就会生病。所以,人要获得长期的健康,就必须时刻保持阴阳的平衡。中医讲一个人如果身体内阴的能量多了,他就会感到寒冷;如果阳的能量多了,他就会感到燥热。《黄帝内经》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所以,调阴阳先要从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基础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92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