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律诗三首王维《终南山》杜甫《登楼》陆游《书愤》关于律诗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分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王维《终南山》王维其人: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安史之乱时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王维的诗歌创作:王维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的大多数都是山水田园诗。王维写景诗体物精细,描绘传神,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他善于通过景物的描写,表现个人的情感。此外,王维的诗,静中有动,以动显静,写出“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表现诗人古井无波、静中观照的心理状态。王维诗作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太乙:为终南山主峰,这里代指终南山。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天。一说指长安。海隅:海边,海角。这里是夸张的说法。首联写的是远景,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山峰之高峻和山势之绵延。“近天都”写山峰直入苍穹的巍峨雄姿,“接海隅”地表则夸张现出终南岭脉绵亘不绝,东延入海。两句分别由下而上、由西到东地勾勒出终南山的高远之势,虽不符合客观事实,却透溢出作者的主观感受,融情入景。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霭:云气。人登山如在白云中穿行,回看来路,白云已弥合成茫茫一片;山头缭绕着青青的云雾,走到近处,却又看不见了。颔联写近景。此处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出终南山的风卷云舒、云霓明灭的奇幻景象。终南山矗立在茫茫云海之中,显出一派神秘飘渺、深邃幽远的意境。“回望”、“入看”又能想见诗人的游踪和兴味盎然的神情意态。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分野中峰变:终南山主峰南北属于不同分野,极言山之广大。分野:古时将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郡相对应而划分隶属关系。阴晴众壑殊:各山之间,阴晴不同。壑:山谷。殊:不同。颈联写出终南山雄奇广大的山势和千山万壑中变幻莫测的景象。这是诗人登上峰巅所望见的壮阔辽远的景象:一峰之隔,分野不同,地域各异;重峦叠嶂,同一时间,阴晴不同。颈联所写的景观是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时的所见。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处:有人烟处。尾联由写景转为写人,写诗人下山向樵夫询问投宿的情景。此联意蕴含蓄深远。一则暗示诗人竟日游山,兴未尽而日已暝,只得寻找宿处,从而表现山景之赏心悦目和诗人避喧好静的闲适心境。二则山深林密,山空人寂,欣然发现樵夫,以有人之境反衬无人之境。三则实写隔水相问之声,虚写砍柴之声、溪水之声,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山林的寂静。《终南山》全诗点评这首诗歌咏了终南山的雄伟壮丽、烟云变化,全诗大气磅礴,意境壮阔而又清远,表现了诗人对壮美山林的赞颂,并透露出诗人的隐逸情怀。用“移步换景”法描绘了终南山的磅礴气势和万千气象。作者从不同角度为终南山传神写貌,在诗意的流动中描绘了一副有山、有水、有人的立体画面。杜甫《登楼》杜甫其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体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因此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尤以“沉郁顿挫”为其诗风的最大特点,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集中地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即诗人客居蜀地的第五个年头。上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有吐蕃攻陷长安,立傀儡,代宗出奔;随后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的衰败景象。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客心:客居者之心。首联写登临之际的特殊心境。“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繁花满地,簇拥高楼,一派春意盎然,但是诗人登楼俯见其景,却黯然神伤。因为,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正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先写结果,后申明原因,造成一种突兀峻耸之势。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颔联描写登楼所见。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又如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从空间上开拓视野,下句从时间上驰骋遐思,形成一个阔大悠远的境界。此联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诗人翘首西北与吐蕃交战的前线,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愁思。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北极,比喻朝廷的稳固,这里指唐王朝。(《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颈联写登楼所思。正是由登楼所见壮丽河山和对历史的追怀振奋了诗人的心情,诗人坚信华夏政权不会毁于夷族的侵扰。出句的“终”字既有对代宗复位、唐朝政权未被颠覆的客观叙述,又有诗人对唐帝国的复兴的信心和期待。对句的“莫”字则表达了诗人正气凛然、义正词严的宣示和告诫。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可怜后主还祠庙:刘禅至今犹享祭祀,但原是亡国之君,实为可怜。这里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宠信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灾祸。还,仍。聊为:姑且做。《梁甫吟》:是古乐府中的一首葬歌,相传诸葛亮躬耕陇亩时喜欢唱这首歌。这里《梁甫吟》实际上是指本诗,并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尾联写诗人登楼徜徉之后的思绪。诗人借古讽今,寄托对朝廷的批评和不满。代宗李豫重用宦官,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但是,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姑且吟诗以自遣,如此而已。《登楼》全诗点评这首诗的思绪脉络清晰,从登临之际的特殊心境,写到登楼所见,继而引发登楼所思。全诗即景抒怀,把个人的情思、国家的灾难与自然景象融会起来写,情景交融,意境壮阔高远,寄慨遥深。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创造了阔大悠远的境界。《登楼》被称誉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陆游《书愤》陆游其人: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高宗即位,赐进士出身。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投身军旅生活。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的诗词创作:其诗内容主要包括:一,抗金雪耻、恢复中原的激情:一方面是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是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二,以细腻冲淡的笔法、闲适恬和的情调,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三,描写爱情,追怀唐琬和那段不幸的婚姻。这些诗歌反映了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言恢复者十之五六”。这些诗歌表现了他生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和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对投降派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也抒写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愤。陆诗各体兼备,七律尤佳,其风格以雄浑奔放、慷慨悲壮为主,也不乏清新圆转之作。陆游还工于填词,前人评他的词“纤丽处似淮海,慷慨处似东坡”。写作背景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写作此诗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已经被金兵占领,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对金称臣纳贡。陆游时年六十二岁,被黜回乡已有六年,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抒发胸中郁愤之情和立誓报国的决心两重感情。“书”者,写也;“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悲愤。首联追述诗人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激愤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想当年,诗人亲临抗金前线,满怀收复故土的希望,却屡遭南宋王朝中投降派的反对和阻挠。“世事艰”指的是昏庸的皇帝和奸臣误国;“气如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当年激奋与豪迈的气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楼船:高大的战舰。瓜洲:地名,今在镇江对岸,为军事重地。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地名,现在陕西宝鸡县西南,也是军事重地。颔联追述过去抗金的经历。前一句写自己当年在镇江任通判时的经历,后一句写自己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军幕中曾参与大散关同金兵的作战。这两句概括的辉煌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诗句全用名词组合,“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特点两两相合,表现出威武雄壮的军容和峥嵘的战斗生活,气势磅礴,激动人心。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颈联从追叙转入现实,运用典故,抒发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塞上长城”此自许,将抗金报国作为自己毕生的抱负。但岁月不居,壮年已逝,山河依旧破碎,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通过一个“空”字表现出来。诗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愤”于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暗含对投降派的谴责,意蕴沉痛、悲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名世:名传后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年以来谁能(跟他)相比呢?这是作者赞颂诸葛亮。堪:可以。伯仲:兄弟,引申为不相上下。尾联运用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书愤》全诗点评本诗题为“书愤”,诗中未着一个“愤”字,却字字句句都蕴含了“愤”的感情。这首诗于壮志未酬的愤懑之中又激荡着昂扬的报国之志。一方面是诗人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一方面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同时,诗中也饱含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投降派苟且偷安的谴责和控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反复深化了“愤”的主题。
本文标题:律诗三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9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