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科学上册《44物质的比热》
学.科.网夏日的太阳火辣辣的,走在沙滩上和海水中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1.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温度。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1分钟,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3.再过1分钟,再次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如图4-32所示,小烧杯里装着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100克冷水。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时间(分)012小烧杯里的水温(℃)大烧杯里的水温(℃)高温物体放出了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了热,温度升高。1、两杯水之间有没有热的传递,从哪里看出来?2、在热传递中哪杯水放热,哪杯水吸热,为什么?热传递的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2.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表示。热量的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焦耳是一个比较小的热量单位,更大的热量单位是千焦,符号为kJ。英国科学家焦耳(JamesPrescottJoule)生活中的经验:1.把一壶20℃水加热到50℃和加热到100℃,哪次吸热多?把一壶20℃加热到100摄氏度比加热到50℃需要的热量多一定质量的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温度升高的多少有关。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反之,温度降低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2.分别把20℃一壶水和20℃半壶水烧开,哪个吸热多?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同种物体升高一定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反之,物体降低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结论:同一种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系。将10℃的冷水和90℃的热水混合后,水的温度为什么会高于10℃低于90℃?有人认为,90℃的热水和10℃冷水混合后,水温一定是50℃,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将10℃的冷水和90℃的热水混合后,冷水要吸收热量,温度会升高,所以温度会高于10℃;热水要放出热量,温度要降低,所以温度会低于90℃不同意。因为两者的水量不确定,不能得出水温一定是50℃zxxkw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当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吸收的热量相等吗?探究不同种类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设计:方案1: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砂石,使它们升高相同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即吸收热量的多少。方案2: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砂石,加热相同时间(即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温度的多少。需要控制哪些变量相同?水和砂石方案1:设计实验思路:(1)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保持,相同,不同。(2)取两个______的烧杯盛放质量相同的两种物体(水和沙子),用_____的两个电热器(酒精灯)给它们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它们所用的时间的长短。质量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相同相同方案2: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砂石,加热相同时间(即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温度的多少。2、点:点燃酒精灯,并将酒精灯同时放入铁架台。实验步骤:方案2:3、报:每隔两分钟报时一次。读:记录水和砂石的温度。1、读: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记录水和砂石的温度同时4、熄:实验结束后,及时熄灭酒精灯。移:把温度计从烧杯中移出来。举:整理好实验器材举手示意老师。实验时间(分)024水的温度(℃)沙子的温度(℃)3、分析实验数据:温度升高较快的是_________。要使水和砂石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加热时间较长的是________,吸收热量较多的是_________。实验3、分析实验数据:温度升高较快的是_________。要使水和砂石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加热时间较长的是________,吸收热量较多的是_________。时间(分)024水温(℃)2029.540砂子温度(℃)204080砂石水水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还与有关物质的种类质量相等的沙和水加热相同时间,砂石比水升高温度_____(快/慢),升高相同温度时砂石加热时间_____(长/短),砂石比水吸收的热量____(多/少),这说明: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____(相同/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比热容,简称比热快少不同分析与论证短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多的,比热较大;吸收(或放出)热量较少的,比热较小。不同的物质比热是不同的,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较多的是____,水的比热_______沙子的比热水大于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大的物质,升温慢反之降温也慢。zxxkw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不同的物质比热是不同的。水的比热最大。水是一种比热较大的物质食用油的比热比水要小得多。若用煤气灶分别对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当水和食用油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后,哪种物质的温度升高得较多?食用油比热容的实质(1)反映了物质吸热、放热的本领;(2)物质对冷热反应的灵敏程度;比热容越大,吸热或放热本领越强比热容越小,对冷热反应越灵敏夏日的太阳火辣辣的,走在沙滩上和海水中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因为海水与沙子受光照的时间完全相同,所以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但是海水的比热比沙子的比热大,所以海水升温比沙子慢。生活·物理·社会“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重要的应用。1、用冷水冷却物体(冷却剂)2、热水供暖?3.调节气候作用汽车发动机用冷水来冷却冬天的散热器用热水取暖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水升高相同温度时,吸热多,用水作冷却剂效果好。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水降低相同温度时,放热量多,用热水水取暖效果好。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白天,它吸收的一定热量后,水升高的温度不多;夜晚,它放出一定热量后,水降低的温度不多。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物体变化的温度、物质的种类(物质的比热)有关Q=cm⊿tQ:表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C:表示物质的比热m:表示物质的质量⊿t:表示变化的温度1、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的种类(物质的比热)有关不同的物质比热是不同的2、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3、比热容的实质(1)反映了物质吸热、放热的本领;(2)物质对冷热反应的灵敏程度;比热容越大,吸热或放热本领越强比热容越小,对冷热反应越灵敏热量(Q)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焦耳(J)与温度变化量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物质种类(比热)有关定义多少单位zxxkw1.如图4-39甲所示,冬天在给小孩喂牛奶前,要把冷牛奶放在热水中加热。已知容器中热水的初温为60℃,冷牛奶的初温为10℃,每隔1分钟测量一下水和牛奶的温度,描绘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4-39乙所示。在牛奶放入热水直至两者达到相同温度的过程中,水______热量,温度_____;牛奶_____热量,温度_______。在前10分钟内,牛奶温度的变化量要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热水温度的变化量。放出降低吸收升高大于2.海难发生后,许多因素威胁着遇险者的生命,如寒冷、饥饿、缺水等。表4-9中列出了人浸在不同温度的海水中预期可能存活的时间。(1)表4-9中反映的是什么因素对遇险者生命的威胁?(2)该因素会威胁人生命的理由是什么?(提示:人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3)根据表4-9中的数据,如果在海水温度为16℃的区域发生海难,结束搜寻落水人员的行动离海难发生的时间应不少于几个小时?是温度对遇险者生命的威胁。因为水的温度低于人体的温度,水吸收人体的热量后,人的体温会下降。当人体无法依靠自身的调节维持正常体温时,就会出现危险。应不少于12小时。3.铁块和铜块的质量一样大,已知铁的比热比铜的大,则()(本题可多选)A.放出相同的热量,铁块温度降低较多B.放出相同的热量,铜块温度降低较多C.升高相同的温度,铁块吸收的热量较多D.升高相同的温度,铁块吸收的热量较少BC反馈练习1、质量相等的水和干沙子吸收相等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______,若升高相同的的温度,吸收的热量_______,说明了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为了描述物质的这种性质,物理学中引入了_______这个物理量。不相同不相同不相同的比热容2、有关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比热容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B、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C、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D、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温度、质量都无关D3.关于比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比热容跟温度有关B.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有关C.物体的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D.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C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杯煤油用去一半,它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B.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一定大C.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多D.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了相同的热量,煤油升高的温度大于水升高的温度D•5.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护秧苗夜间不致受冻,傍晚时要向秧田里多灌些水,这是因为水()A.密度大B.比热容大C.温度高D.热膨胀大B谢谢你的参与3、你打算用哪种方法验证猜想?方法一:在加热时间(吸收热量)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物体升高的温度情况。方法二:观察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要的时间(吸收热量)是否相同。探究: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种类是否有关?加热用的酒精灯相同加热时间长吸收的热量多如何比较吸收热量多少?时间(分)012小烧杯里的水温(℃)大烧杯里的水温(℃)1、两杯水之间有没有热的传递,从哪里看出来?冷水热水热水放热冷水吸热温度上升温度下降热传递的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探究: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种类是否有关?加热用的酒精灯相同如何比较吸收热量多少?
本文标题:七年级科学上册《44物质的比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96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