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74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三讲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主要内容一、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二、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一、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人生的意义,需要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人们只有找到了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答案,才会自觉地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摘自本课程教材P72不同时代青年人的共同追问: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重温《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一文的现实意义。此文以“潘晓”为署名,原载于1980年第5期的《中国青年》杂志。不同时代青年人的共同追问: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用沉重、幽怨、郁闷、诚挚、激愤的笔触书写了人生痛苦和创伤,此文发表,即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从1980年5月开始到这一年的年底,《中国青年》杂志社收到六万多封读者来信,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人,对这一问题的专场讨论不胜枚举。三十年后的今天,回望那场辩论,虽然仅是一场非黑即白、二元分明,简单而不深入、结论匆忙的讨论,但由它引发的对现实、对人生的思考,使其成为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大潮中的一个标识性事件。不同时代青年人的共同追问: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相片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片上黄晓菊是“潘晓”的两位主人公之一。相片拍摄于本世纪初,相片上黄晓菊与潘祎是当年“潘晓”的两位主人公。不同时代青年人的共同追问: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潘晓”的手稿关于“潘晓之问”的评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我今年二十三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反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到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的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在讲述了自己在工作、爱情、家庭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不幸后,潘晓最后这样写道:“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了。这大概是人的规律,也是生物进化的某种规律——是任何专横的说教都不能淹没、不能哄骗的规律!”《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当年毅然决定要发表这封信的《中国青年》前社长兼总编辑关志豪说:“产生巨大反响是意料和情理之中的,那一代年轻人从小受的是全红的理想主义教育,他们就像关在一间封闭的小屋子里,窗外是一簇人为摆放的鲜花,只有袭人的花香和恋花的蜂蝶,但当他们有朝一日走出这个房间,发现世界不只是一个窗户那么大小,也不只有鲜花和蜜蜂,世界很大,也很复杂,有阳光也有阴暗,有鲜花也有毒草。因此,困惑是必然的,思索也是必然的,困惑和思索说明这代青年开始清醒、开始独立、开始前进。他们大有希望。”《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中国青年》第8期发表了武汉大学历史系三年级学生赵林(现为武汉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所写的《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一文:“自私首先是一种自我发现: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意识到‘我’的重要意义。历史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而人首先是个人,所以每个自觉到自我价值的人都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就是历史’。记者电话采访了赵林,他说:“我在一封给黄晓菊的信中明确说,由你和潘祎拉开序幕的这场大讨论,很可能将由我来扮演主角。果然,从《中国青年》第9期开始,‘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成了众多来信谈论的主题。”《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赵林在《中国青年》(1980年第10期)写道:“以往我所接受的现成的演绎法所解不开的生活之谜,现在用你替我寻来的这把钥匙,竟是一捅便捅开了郁结于心的种种疑惑和迷惘‥‥‥自我只是为了生存得更有价值,自我乃是推动社会政治的能源。”而更多的声音是对赵林观点的驳斥,在《中国青年》第10期上署名何乐为的读者来信最有代表性。他写道:“赵文武断地宣布‘说谎、欺诈、恭维、奉承是人生的真谛’,‘自私是人的本质’。这就把人类经过漫长岁月艰难成长起来的一切良知、美德统统踩在脚下,把全人类(除去作者自己)推到道德的被告席上。连路遇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义气也没有了;连给乞讨者施舍的起码的同情心也没有了;更不用说董存瑞、黄继光的‘正义冲动’了‥‥‥《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从第5期到第12期的《中国青年》杂志中,关于“潘晓”的讨论一共编发了110多位读者的110多篇稿件,约十七八万字;在讨论开展的7个月时间里,编辑部共收到来信来稿六万多件,其中不少信稿是几十、上百青年联名写的;讨论期间,《中国青年》的发行量由325万上涨到397万;关注和参与这场讨论的青年以千万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1983年12月,在距“潘晓讨论”结束近三年以后,华中工学院党委向胡耀邦等领导人送上一份题为《〈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关于人生意义讨论散布大量错误观点必须澄清》的材料,并在所附的信中称:“在这次清理精神污染中,我院党委宣传部和共青团委组织几个同志查阅了《中国青年》和《中国青年报》1980年下半年开展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发表的所有两百多篇文章,发现这场讨论散布了大量的错误观点和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对青年是严重的精神污染。建议在这次清理精神污染中,必须对两青年报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这次在青年中影响很大的所谓‘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认真进行清理。”胡耀邦于12月12日在华中工学院党委的来信上这样批示:“……这件事用不着再大肆翻腾,注意一下就可以了。”关志豪说,耀邦是个好人,关键时候保护了我们。《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2005年1月,《中国青年》组织了一次潘晓讨论的回顾,黄晓菊、潘祎、周晓东等聚在了一起,赵林专门写来一篇回顾文章。“不仅仅是聚会,那次25年后的回顾,更像是一次研讨,会上大家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没有当年‘人生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就没有生活路越走越宽的今天。潘晓那声令整个社会为之一震的提问,仿佛开启了一个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场真正的思想启蒙。”《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2008年8月4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刊发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薛德震文章《人的主体性觉醒是一种极大的社会进步》,他写道: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位化名为“潘晓”的青年提出人生价值问题,引起了一场大讨论。开始曾经有一种舆论认为,人的价值、人权问题,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概念和理论,我们无产阶级、共产党人怎么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呢?“文革”前后,在我国曾经出现过“谈人色变”的现代愚昧,人们在人性、人道、人权、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平等等等问题上噤若寒蝉,不敢谈论。现在人人都在谈论“以人为本”,谁还敢在人的问题上拿大棒子打人?改革开放30年,在这方面发生了何等大的变化,真如隔世!这是人的主体性的觉醒,是一种极大的社会进步!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为自己?为他人?从“巴比”慈善晚宴与陈光标“裸娟”追问人生的价值二、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二)促进个人和他人的和谐(三)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四)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此部分内容可参考教材P81-88
本文标题:74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98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