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留园深度评析与感悟留园•简介•历史•平面布局及建筑景点深度赏析平面视角分析•留园三绝•艺术特色赏析(廊道、花窗、铺地)入口分析总结(造园四要素、空间处理手法)简介•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留园路338号•面积约2公顷•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留园(LingeringGarden)返回历史留园(LingeringGarden)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的东园。徐泰时曾任工部营缮郎中,参与营造万历滴的寿宫,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后代范允临是他的女婿。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弹劾回乡。由于长期在朝为官,他深感身心疲惫,因此回到苏州后,便不问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园中赏花弄草,吟风诵月,在自然的空间中尽情地复苏着早已受到扼制的心灵。到了明清之际,东圆已逐渐荒废。到清乾隆年间,该园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到了同治年间,常州人盛康,即盛旭人因用偏方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皮炎,得到朝廷赏赐的钓鱼岛等三个台湾海峡中的小岛用以种植草药。盛氏从此发迹,于是购得此园,并重新修建一新。盛康袭“刘园”其音易其字,将园名改成了留园。尔后,经过盛康之子盛宣怀的用心经营,留园声名大振,成了吴中著名的私家园林。返回古木交柯绿荫轩明瑟楼远翠阁闻木樨香轩濠濮亭可亭五峰仙馆至乐亭还我读书斋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峰冠云台活泼泼地涵碧山房抒啸亭清风池馆曲溪楼揖峰轩林泉耆硕之馆汲古得绠处大门返回闻木樨香轩远翠阁濠濮亭五峰仙馆还我读书斋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峰冠云台清风池馆曲溪楼林泉耆硕之馆汲古得绠处闻木樨香轩古木交柯“古木交柯”为留园十八景之一。南面庭院,靠墙筑有明式花台一个,正中墙面嵌有“古木交柯”砖匾一方,花台内植有柏树、云南山茶各一,仅二树、一台、一匾。就形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运用了传统国画中最简练的手法,化有为无,化实为虚,使整个空间显得干净利落,疏朗淡雅。墙根处有一明式青石花坛。上面有山茶,旁边植有翠柳,花开之时,红点缀缀,生机勃勃。花坛上方白墙上嵌有“古木交柯”砖额一方。花坛上原有古柏、女贞两棵古树,枝接交错,苍劲虬曲,给人以高洁坚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贞交柯连理之意。返回这里是以赏留园春景为佳的绿荫轩。这是一个小巧雅致的临水敞轩。它的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青枫树,而东面又有榉树遮日,因此以“绿荫”为轩名,轩内扁额上“绿荫”两字,是著名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弟子,当代书画家王个移所书。轩南墙壁上嵌有“华步小筑”石额一方。“华”,即“花”;“步”通“埠”。留园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吴中第一名胜”虎丘。虎丘自明清以来就以出产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贵花木而闻名。以前,留园附近有装卸花木的河埠,所以这一带旧名花步里。而留园主人将自己的园子称为“华步小筑”,无疑是一种自谦。它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人尚隐逸,求中庸的处世哲学。这里的“花步小筑”四个字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所书。其下方倚墙根所筑的湖石花坛中置石笋、种天竺,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立体国画的构图,而这“花步小筑”四字恰好是其点晴题跛。绿荫轩返回华步小筑”两层半间,取水木明瑟之意而名,南面假山构思独特,有峰回路转之妙。体态轻盈造型精巧,取郦道元《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木明瑟”之意而名,因楼下南面假山构思独特,有峰回路转之妙。“明瑟楼返回涵碧山房“涵碧山房”为中部主要建筑,俗称荷花厅,厅高大宽敞,陈设朴素,周围老树浓荫,风亭月榭,迤俪相属,楼台倒影,山池之美,堪称图画。宋朱熹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为名。建筑三间,卷棚硬山造,东面紧靠明瑟楼,刘氏时称卷石山房,盛氏时名涵碧山房,因建筑前临荷池,故通常又称荷花厅,俞樾《留园记》中凉台燠馆即是指此。返回闻木樨香轩中部花园中最高建筑闻木樨香轩。从建筑形式上看,这实际上是一个依廊而建的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轩前是一幅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这是一幅状景联。此处千姿百态的湖石在桂花树的掩映下,显的玲珑而古朴,而每到秋分送爽时,则满山荡漾着桂花的香气。这里的“动”字用的极妙,将“香味”这一园林中的虚景写活了。不仅如此,“闻木樨香”还颇富禅仪意,它似乎在暗示别人们,佛理就像这桂花香气一样,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他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参禅,人人都可以顿悟得道的。闻木樨香轩位于池西山上,贴近云墙,为平面呈方形,三面坐槛,卷棚歇山顶的小轩。两翼有蜿蜒曲折的爬山走廊,分别与南北的涵碧山房和远翠阁相连。轩周围桂树成丛,峰石林立,以植物造景生动地命名为“闻木樨香轩”,在此可情景交融地享受“奇石尽含千古秀,佳花香动万山秋”的秋日佳景。返回可亭可亭:亭,《释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可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当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处有景可以停留观赏。亭为六角,飞檐攒尖,结顶为一花瓶倒扣(为1953年整修时应急之作)。刘氏时称个中亭,盛氏时称可亭。解放后整修,亭顶比昔时略尖一些。出轩东行,渡石桥,跨山涧,沿着卵石山径曲折而上,来到山顶小亭,山顶小亭名可亭,在亭中南望,“涵碧山房”与“明瑟楼”形如一艘航船,停泊在水边。整组建筑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布局,给人既有变化而又美观自然的感受,体现了中国山水画法中主景偏右的传统手法。返回方干诗: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诗与景符,借以为名。其下即自在处,刘氏时曾名空翠,后改名含青楼,盛氏时名远翠阁。阁实质为楼,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二层,单檐歇山造。远翠阁返回五峰仙馆五峰仙馆因盛康从文征明停云馆中得峰石放在园内,故名“五峰仙馆”,大厅面阔五开间,高大豪华,由于梁柱及家具均以楠木制作,俗称为楠木厅,厅内装修精丽,陈设雅洁大方。无愧为江南厅堂的典型代表。留园东部的主要建筑五风仙馆,这座高大宽敞的大厅,装修精美、陈设古雅,素有“江南第一厅堂”之美誉。以前厅内梁柱均为楠木,所以又有楠木厅之称。因南面小院中有湖石假山,具有庐山五老峰的写意神韵,于是取唐代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的诗意,将大厅命名为五峰仙馆。厅中扁额上的“五峰仙馆”四个字是园主盛康请金石名家吴大题。在大厅北侧一角,还有一块圆形大理石座屏,直径达1.4米,属全国罕见。石面纹理色彩构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画。尤为另人称奇的是石面左上方有一天然的“朦胧月”,给人以“雨后静观山”的意境。这块大理石和太湖石精品冠云峰以及冠云楼中的鱼化石通常被俗称为“留园三宝”。除大理石座屏外,大厅东、西墙上,还挂有四幅庄重典雅的理石画挂屏。深褐色的理石屏板上各嵌上下一圆一方两块大理石。其天然石纹宛如一幅幅天然山水画,同时上圆下方的布置又表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含义。返回冠云峰冠云台冠云楼冠云亭返回是一座卷棚歇山顶单檐方亭,东与冠云台隔廊相望。亭名为集诗文碑帖之语妙合而成。佳晴取宋范成大“佳晴有新课”诗句;喜雨即及时雨,取《春秋榖(gǔ)梁传》中“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句意;快雪则为晋王羲之《决雪时晴》帖。此均对农事有利,又可指园中四时景物,均可游赏。亭中有楠木纱槅(gé)六扇,夹堂板上刻有猿羊虎象犬狮图案,裙板上刻有兰花图案,为明代遗物,园藏珍品。亭外曲廊相围,有对景石雕牡丹花坛。佳晴喜雨快雪之亭返回活泼泼地,此处傍山面水,环境优雅,阁内陈设简洁,两边地坪窗夹板上刻有四幅图画,林和靖放鹤,苏东坡种竹,周茂叔爱莲,倪云林洗桐油。活泼泼地返回•苏州留园有一匾:汲古得绠处。留园乃晚清盛宣怀私家园林,其婿邵洵美。•“汲古得绠处”:指打深井里的水要用长绳子,比喻要想求得高深的学问,就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下极大的功夫。•《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褚:衣袋。•《荀子荣辱》:“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中国文化一大特点就是喜欢用隐喻。过去师傅教徒弟,师傅展示绝活,徒弟都不兴问的,自己体会,悟到理解才深。•明窗净几,焚香掩卷,会心处,欣然一笑。汲古得绠处返回意为舒气长啸之亭,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意,该处位于留园西部假山处,掩映在漫山枫林中。登东皋而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舒啸亭返回清风池馆《诗经》:“吉甫作颂,穆如清风。”又宋苏东坡《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榭向西敞开,平临近水,环境舒适,借以为名。建筑为水轩形式,单檐歇山造。刘氏时称垂杨池馆,盛氏时改名为清风池馆,昔署匾曰“清风起兮池馆凉”。返回濠,即濠上,濮,水名,古人观鱼之地。此处借以为名。亭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刘氏时称此亭为“掬月亭”。亭侧池畔立有一石,倒影池中如圆月,名印月。盛氏时名“濠濮想亭”。今易名濠濮亭。据说,庄子曾在濮水上垂钓,也曾与惠子在濠梁上观鱼,这里以古人的观鱼和垂钓来唤起一种超然世间烦恼的自由感,表现出归隐江湖、归情自然的超然情趣。这也作为苏州古典园林造园的一个主题思想,表现在造园的方方面面。濠濮亭《世说》:“晋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返回还我读书斋揖峰轩宋朱熹《游百丈山记》“前揖庐山,一峰独秀”。此建筑西有一湖石名“独秀峰”,轩前庭院称“石林小院”,庭院内有晚翠、迎晖、段锦、竞爽等太湖石峰,园主痴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称其轩为揖峰轩。建筑为硬山造,外观二间半,实质只有一间半,刘氏时就有此名,沿用此今。从五峰仙馆边上往北,穿过小门,有一个小院子,这里就是“还我读书斋”,古人读书总要找一个幽静的地方,陶渊明讲,“既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这儿是主人的书房。书斋为楼房,非常安静,现在这里陈列了一些工艺品。返回林泉耆硕之馆揖峰轩东边的这座大型的厅堂,就是留园著名的鸳鸯厅,鸳鸯厅是俗称,它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林泉耆硕之馆”,“林泉”指山林泉石,比喻隐居休息游玩的地方;“耆”指年老的意思;“硕”指有名望的人;“馆”是四通八达的地方。连起来讲就是:这里是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聚会的地方。留园东部的主体建筑林泉耆硕之馆。“林泉”在此指山水风光,“耆”是指六十以上的老者,“硕”在此指有学问名望的人。因此,通过这个建筑的命名,想必大家都能知道,这里原是隐逸高士的聚会之处,具有浓郁的书卷气。从建筑形式上看,这是一个典型的鸳鸯厅结构的建筑。鸳鸯厅在建筑上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外观是一个大屋顶,而室内则分成两个屋面;二,一间大厅用屏门或纱隔、飞罩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以便不同季节或供男、女宾分别使用;三,两个区域的梁柱、铺地等建筑装修以及家具布置均有明显不同。返回至乐亭《阴符经》“至乐性馀,至静则廉”。昔王右军生平笃嗜种果,谓此中有至乐存焉。盛氏时亭外皆植果树,园主取名“至乐”,即袭此意,主人能兼永叔右军之乐,主人之乐至矣。今果树虽无,但此处景物疏朗,使人胸怀宽畅,心情快乐。亭为六合舍顶,系仿天平山范祠御碑亭略变形而成,解放后重建。返回曲溪楼《尔雅》:“山渎无所通者曰溪,又注川曰溪。”曲溪,亦即曲水,此处为借用。建筑临水,二层,单檐歇山造,楼只有前半爿,下为过道,狭长,进深仅三米左右,南北长十余米。其下刘氏曾名“攸宁堂”,楼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至今。曲西楼是一座外观秀美的两层建筑。其底楼实际上是一道宽宽的廊,西墙上开有很大的空窗和洞门。通过它们可看到中部花园的秀丽景色,这是“移步换景”造景手法的典型运用。同时,窗框、门洞也被当作“造景框”,因而在廊中看到的每副窗景也都是一幅立体而生动的画。从园林建筑审美上看,这里西墙上大大的空洞、洞门与东墙上小方的书条石在游人视觉上形成了大与小、明与暗、虚与实的对比的同时,也在人们的心理上将山明水秀的现实世界与遥远的历史烟云有机地连在了一起。从曲西楼向北上二、三个台阶,我们就进入了西楼的底层。这里和西墙和曲西楼一样,设有两个大空窗,使中
本文标题:留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21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