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特色理论与实践2011专题5
第五讲科学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特色的经济转型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二、国外发展观的演变三、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虽然经济增长(growth)与经济发展(develoment)两个概念词义相近,但在发展经济学中是有区别的。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的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如果考虑人口数量的变动,经济增长的标准应当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经济发展则包含更广的含义。衡量的标准一般包括: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国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可能不同步:例,一些石油输出国的人均GNP水平达到或超过工业发达国家,但其生活质量、工业结构并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有更广泛的外延。甚至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发展的不同看法:美国经济学资深教授,金德尔伯格认为: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有的经济学家主张用公平分配的福利标准来衡量经济发展的程度。如西尔斯认为:“问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如何,就应当提出,贫困情况有何变化?失业情况有何变化?不平等情况有何变化?……如果这些中心问题中有一两个问题越来越糟,尤其是如果这三者都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即使按人口平均收入提高一倍,把这称之为发展,也是很奇怪的。”美国经济学家吉利斯等主张经济发展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均GNP水平的提高;二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人民必须自己动手加入这个经济发展过程,成为使经济结构发生上述重大变化的主要参与者。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经济发展至少必须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增加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数量,并扩大对生活必需品的分配;2、提高生活水平,除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外,还应提供更多的工作、更好的教育,并对文化和人道主义给予更大的重视;3、通过把人们从奴役和依附中解放出来,来扩大个人和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选择的范围。人均GDP或人均GNP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原因:1、没有充分反映GNP的分配情况。(少部分人受益)2、由于官方汇率高估,统计资料不全,一些所谓非市场的产品和劳务没有计算在内,人均GDP或人均GNP可能缺乏国际可比性。3、人均GDP或人均GNP,没有反映由于环境污染、城市化和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副作用。4、人均GDP或人均GNP不能充分反映一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反映生活质量的指标是多方面的,除了人均GDP或人均GNP外,还包括教育、预期寿命、营养水平、人均能源消费等。关于生态国内生产总值“EDP”的概念,即绿色GDPGDP只是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计量,并没有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计算在内,1993年联合国统计机构提出绿色GDP,是在GDP的基础上减掉所消耗的资源价值,再减掉创造GDP所造成的污染的治理成本。绿色GDP也只是反映自然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反映社会和谐、社会保障、就业率、教育状况、分配公平、司法公正、消除腐败等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经济发展具有更广泛的外延,因此不仅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观念。二、国外发展观的演变——四代不同的发展观国外发展观的演变轨迹◆发展观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问题进行的深入思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如何评价发展”是发展观必须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随着发展中国家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先后形成了四代不同的发展观。第一代发展观: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把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评判发展的标准,把发展单纯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这是发展经济学最早的发展观。它根据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财富和资本的积累,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有其历史功绩,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这就是它将“增长”等同于“发展”,从而造成了“有增长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等种种问题。第二代发展观:“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由于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的指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而且还出现了很多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等问题。于是,人们开始了新的思索,认为仅有经济的发展远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要进行相应的社会变革,并相继出现了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发展社会学、发展史学、未来学等新型社会科学学科。◆1968年,瑞典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出版的《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实行社会改革的政策主张,使发展观念开始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向减少和消灭贫困、不平等和失业方面转变。第三代发展观:可持续”的发展观◆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经济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展开讨论。◆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部科普图书,名叫《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关于发展观念的争论。◆当时,虽然美国的有些城市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因政府公共政策中没有“环境”的条款。该书一问世就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样遭到了猛烈的抨击.◆然而,历史是公正的。1992年该书被选为近5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书。◆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任职期间专门为此书作序。他在前言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位被选出来的政府官员,给《寂静的春天》作序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因为它是一座丰碑,它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寂静的春天》发表10年后,两位著名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的《只有一个地球》一书问世。该书把人类对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一个新境界——可持续发展的境界。◆1972年,罗马俱乐部向世人推出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明确提出“可持续增长”这一概念,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为!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轰动了世界。◆罗马俱乐部是1968年成立于罗马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该俱乐部聚集了大量学者和专家,专门从人类生存角度出发,以系列报告形式向世人提出未来潜伏危机的警告。1968年,意大利富商帕塞伊请一些科学家、经济学家、工商界人士组成一个被称为“罗马俱乐部”的研究团体,对人类目前和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其中,以梅多斯为首的一个小组,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方法研究了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五个方面问题,于1972年发表第一份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零增长模型,又叫世界末日模型。这个报告进一步把经济增长、城市化同人口和资源等环境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性的生态、人口、环境、资源等等问题。认为生态快到极限了,而伴随着生态极限的到来,经济增长也就会到极限了,于是产生了“发展=经济增长+自然生态”的发展极限论。他们把自然生态纳入到整个发展系统,指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帮助人们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种种误区中走出来,发挥了巨大作用。发展极限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发展观,但其自身也存在诸如忽视科技进步的作用、忽视人的积极能动作用等多方面不足。1974年,罗马俱乐部对该报告进行了修正,指出人类若能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可以维持有机的、持续发展。之后,发展必须顾及环境问题的思维从此走进了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1980年3月,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委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起草的《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随后这个概念逐渐被更多的官方文件使用。1987年,联合国通过了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起草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明确界定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等文件,表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可持续发展概念开始逐步确立。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进步,它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变保护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环境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行经济和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三个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观的几句名言◆自然界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是不能满足人类的贪欲。——甘地◆地球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而是我们替后代保管的礼物。——非洲谚语联合国2011年5月3日发布《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报告称,全球人口将在今年10月31日达到70亿。潘基文宣布指定2011年10月31日为70亿人口日10月31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媒体讲话。当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世界人口达到70亿。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日前正式指定2011年10月31日为70亿人口日,即这一天世界人口近似达到70亿人。联合国2011年9月14日在纽约总部启动“70亿人行动倡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启动仪式上呼吁各方应对和克服人口达到70亿后带来的挑战。潘基文在致辞中说:“全球第70亿个人将出生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我们有足够的粮食,但仍有许多人还在挨饿;我们目睹着奢华的生活,同时也有许多人穷困潦倒;我们拥有取得进步的巨大机会,但也面临着巨大的障碍。”第四代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又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观的一个中心问题提了出来。法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弗郎索瓦·佩鲁在他的著作《新发展观》中,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推出法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佩鲁的《新发展观》论著。◆佩鲁指出:“发展的目的决不是要强迫人们不情愿地象牛一样被喂养,或者永远作为小孩来抚养;也不是要通过把今天的人们压抑在受国家政策强制的计划机构中来寻找后代人的最终解放,而是要通过共同的努力,使人们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有意识地自己教育自己,并且不用暴力来实现自己的解放。”◆这部论著强调了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应该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综合发展观。◆综合发展观把关注的中心已由客体移向了主体,标志着发展观上的一个质转变。与此同时,对于人的关注不断得以在新的发展理念中体现出来,产生了“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等等新的发展思想。自1990年起,联合国每年都发布《人类发展报告》,公布人类发展指数(HDI)HDI由三个指标构成◆寿命:通过预期寿命来衡量◆知识:通过成人识字率和受教育的平均年数来测量◆生活水平:通过购买力,也就是将实际人均GDP调整为当地生活费用的水准(购买力平价PPP)◆从50年来国外发展观演变的轨迹可看出,人类对发展观的认识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起来考虑。综合起来看,相对于传统发展观,新的发展观念主要实现了三个方面大的转变:一是从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增长第一”的经济发展导向转到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二是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三是从不惜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时繁荣,转到主张可持续发展。伴随着人们对发展问题在认识上的逐步深入,以人为中心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得以在实践中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所推崇。三、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
本文标题:特色理论与实践2011专题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33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