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张家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刚要-整理版
张家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月13日张家口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本纲要依据市委九届八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张家口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的共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1-2015年。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世界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疫情、2007年和2009年发生的严重旱灾和2008年的奥运安保等重大事件给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开放创新、全民创业、特色创优、富民强市”的发展总思路和“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打造京冀晋蒙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凝心聚力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尽管“十一五”期间遭遇了世界金融危机,但全市经济仍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并且总体上保持了物价的相对稳定。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966.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2%,比“十五”期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全部财政收入达到144.8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8.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2.5亿元,年均增长24.3%。城市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抓手,以主城区和各县县城为重点,实施了我市城建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力度最强的城市建设工程。主城区实施了清水河与洋河综合治理、周边荒山绿化、城市快速路建设、张宣公路改造、集中供热供气、60个景区游园建设改造、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功能和形象品位大幅提升,成功进入省级园林城市行列,“以河为脉、以山为骨、以绿为体、以文为魂”的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正在形成。各县以县城为重点,着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实施了县城道路拓宽改造、河道综合治理、商住小区建设等重点工程,推进了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生态宜居的中小城市正在加速形成。城市建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自豪感,而且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2010年,我市城镇化率达到了45.5%,比2005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工业传统优势产业得到巩固提高,新兴成长型产业长足发展。钢铁工业重点实施了宣钢综合技术改造,推动了地方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全市钢材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产量比2005年提高了187万吨。卷烟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了中高档烟比重,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实现利税比2005年增长了1.2倍。装备制造业作为潜在的经济增长点,立足基础优势,在加强技术改造的同时,积极发展以风机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实现了超常规倍增式发展,实现利税比2005年增长了近9倍。风电产业以坝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了一大批风电建设项目,装机容量从2005年的5万千瓦发展到345万千瓦,风电产业实现了从探索发展到大规模加速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农业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畜牧业作为农业第一主导产业率先发展,“十一五”期间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比重比“十五”期间提高了2.5个百分点。种植业重点推进了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蔬菜、葡萄、马铃薯、张杂谷、杏扁、甜菜等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5%,比2005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张杂谷”被列为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推广项目。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3%。项目建设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十一五”期间共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24个,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全市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85.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4倍。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项目总量多,规模大,速度快。交通方面,积极推进建设了京新、张石、张承、张涿等高速公路和张集、张唐铁路,对部分国省干线公路进行了升级改造。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672.5公里,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居全国全省前列。张家口海关开关运营,京张城际、张呼客专、张大客专、蓝张等铁路和军民合用机场前期工作均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趋明显。电力设施方面,先后在市区、宣化县、怀安县、沽源县、蔚县等地实施了一大批不同规模的输变电工程,为产业用电和风电并网提供了保障。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效果好。201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2.05吨标煤,比2005年下降了20%以上,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11万吨,比2005年削减了25.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06万吨,比2005年削减了18.78%。两项减排指标均提前实现了省下达的减排目标。实施了严格的用水定额管理,节水效果明显。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41.15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了56%。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全面实施,京张合作林业项目初步展开,社会化造林蓬勃兴起。林业建设呈现了工程规模加大,治理速度加快,建设质量提升的良好局面。“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完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任务555.85万亩,林业投资总额达到40亿元。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1.6%,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是我市民生事业发展较快、成绩较大的五年,一些多年来想干而没有能力干的事情得到了落实。一批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全部落实到位,农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鼓励政策提高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广大农民在改革发展中享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了85.2%。投资30多亿元进行了学校基本建设,显著改善了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完成了学校布局调整任务。在全市范围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了92.2%。城市社区卫生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正在扎实推进。提高了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解决了依法破产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实现了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实施了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五年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8.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1.2万人。大力推进了扶贫开发,解决了28.78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49元,五年年均增长13.7%,比“十五”提高了2.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2元,年均增长12%,比“十五”期间提高了4.3个百分点。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食品药品监管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推进。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计划生育、气象、防震减灾、档案、民族宗教、国防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和谐稳定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二、发展环境“十二五”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我市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拥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国家的财政政策重点向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和民生领域倾斜,有利于我市乘势而上,突破发展制约。中央将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为我市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东企西扩”、“南资北移”呈加速趋势,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有利于我市聚集要素、聚集产业、聚集财富,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二是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将作为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强力推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和活力将充分释放。我省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中坚和沿海大省,将大力实施环首都经济圈战略和沿海开放战略。我市站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最前沿,这些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们借助京津优势、承接沿海辐射、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三是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市委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指明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勤劳奋进,奠定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社会基础。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积蓄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实力和后劲。产业支撑体系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重大项目效益逐步显现,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为实现后发赶超提供了有力保证。我市发展也将面临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会继续存在,经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运行中的新旧矛盾和各种问题相互交织。特别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产业转型步伐的加快,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这对仍处于后发赶超阶段的我市来讲,结构调整的压力会更大,经济运行的困难会更多,保障民生的任务会更重,这些都是我市在推进科学发展和跨越赶超过程中将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赶超和建设强市名城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打造“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机遇与困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面对全市人民的期待,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远的眼光,准确把握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力争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和先机,实现赶超和跨越。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方式为主线,围绕科学发展、跨越赶超总体要求,按照打造京冀晋蒙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坚持“开放创新、全民创业、特色创优、富民强市”的发展总思路和“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大改革开放创新力度,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为打造强市名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打造强市名城,实现富民强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把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与科学发展结合起来,与我市实际结合起来。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以调整结构促发展。把调整结构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进一步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继续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着力推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方法、开放的理念,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坚持以“三化互动”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坚持以融入北京促发展。着眼合作共赢,着力打造政策、体制、服务、环境等梯度差,以中心城市为主体,以环京三县为前沿,带动全市主动承接北京的辐射和转移,强化对首都的服务和保障,通过融入北京、服务北京、保障北京、借力北京,实现自身发展。坚持以改善民生促发展。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市人民共享,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富
本文标题:张家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刚要-整理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551 .html